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和国别环境保护研究(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合作机制概况

欧亚经济联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EAEU或EEU)成员国包括俄、白、哈、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联盟的经济中心(欧亚经济委员会)设在莫斯科,法律中心(欧亚法院)设在明斯克,金融中心(未来的联盟央行)设在阿拉木图。

一 组织机构

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的机构设置如下。

(1)最高理事会(The Supreme Council)。由成员国国家元首组成,是联盟的最高决策机构。

(2)跨国理事会(The Intergovernmental Council)。由成员国政府首脑组成,负责落实最高理事会的决议。

(3)欧亚经济委员会(The Eurasian Economic Commission)。为联盟的常设机构,负责联盟的日常管理和运行。

(4)欧亚经济联盟法院(The Court of the Eurasian Economic Union)。为联盟的司法机构,负责处理争端。

欧亚经济委员会为常设协调机构,设在莫斯科,包括理事会和执委会。理事会(Council)由各成员国的一名副总理组成,负责联盟日常工作决策。执委会(Collegium或Board)由成员国各派3名代表组成,由执委会主席领导(由成员选举产生,任期4年)(见表2-1)。

欧亚经济委员会下设9大业务区块,共计23个业务司(负责具体业务部门)(见表2-2)。9大业务区块分别是行政后勤、宏观经济、经济和财政金融政策、工业和农业政策、贸易政策、技术调节、海关合作、能源和基础设施、竞争和反垄断。各区块负责人由各成员国的正部级代表担任,其也为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的组成成员。业务区块下共设立23个业务司,各司负责人来自成员国对口业务部门。业务司下还设有18个咨询委员会。

欧亚经济联盟组织机构设置见图2-1。

图2-1 欧亚经济联盟组织机构

欧亚经济委员会的工作原则是“非政治化、利益平衡、效率、透明”。主要工作方式是沟通协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府间协调,包括成员国政府间,以及成员国与非成员国或国际组织的协调,讨论重大事项,并做出有关决议。二是与实业界的协调,即直接与企事业单位打交道,落实具体业务项目。

欧亚经济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有核算和分配进口关税,确定与第三国的贸易政策,统计内部经济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政策,竞争政策,工业和农业补贴政策,能源政策,自然垄断政策,政府采购,服务贸易和投资,交通和运输,货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移民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保险、外汇、有价证券等),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海关行政管理,其他。

欧亚经济委员会的决议具有超主权性质,效力大于成员国国内法律。如有异议,可提交跨国委员会解决。欧亚经济委员会实行多数表决制,成员国在委员会中的表决权比重分别为,一般情况下实行简单多数表决,但调整敏感商品进口税率时采用2/3多数票原则。

表2-1 欧亚经济委员会执委会组成(截至2015年7月底)

表2-2 欧亚经济委员会的下属机构

续表

二 合作领域

俄罗斯主导的一体化根据程度不同,大体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联盟、统一经济空间(关税联盟+资金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欧亚经济联盟(统一经济空间+货币联盟)、欧亚联盟(经济联盟+社会政策)5个层次。自由贸易区已经在独联体框架内建立。关税联盟、统一经济空间、欧亚经济联盟这三者间的联系是:它们都处于统一的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关税联盟的目标是成员间统一对第三国的进出口关税,主要体现在海关领域;统一经济空间的目标则是取消成员之间的经济贸易壁垒,实现货物、服务、资金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关税联盟相比,统一经济空间的合作范围更广,除海关领域外,还涉及统一成员的服务、投资和移民等政策,因此被称为“统一”的经济空间。

欧亚经济共同体从成立伊始,目标定位就是加强区域合作,但并未建立相应的强制措施,虽以欧盟为榜样和追求目标,但未有实际行动。由于各成员能力不一,一体化只能采取“能者先行”的方法,由具有承受能力的成员先实现更高级别的一体化。因此,在欧亚经济共同体的6个成员中,俄、白、哈三国先期建立了关税联盟和统一经济空间,余下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只能留在欧亚经济共同体内,但无法参与统一经济空间的活动。因此,尽管统一经济空间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目标和任务相同,但仍属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属欧亚经济共同体内部的先行先试成果。

与欧亚经济共同体相比,欧亚经济联盟的特点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欧亚经济共同体缺少具体的路线图,成员经常开会讨论,却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从关税联盟到统一经济空间再到经济联盟,均有明确统一的规则和时间表,成员必须履行义务,落实协议。

第二,欧亚经济共同体在最高决策层实行协商一致,难以达成具体的行动计划。而欧亚经济联盟则完全由俄罗斯主导,合作规划以俄罗斯方案为蓝本,“愿意就加入,不愿意就不加入”,商量的余地实际很小。这也是从关税联盟到欧亚经济联盟能够一路走来并最终成功的经验。俄罗斯本打算将欧亚经济共同体建成“后苏联空间的欧盟”,但合作机制不允许,于是另起炉灶,借助有利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依照自己的意志和模式,推进欧亚地区一体化。正因如此,当统一经济空间升级为欧亚经济联盟后,欧亚经济共同体便已失去存在的价值,于是解散,其中有意愿和有承受能力的成员便寻求加入欧亚经济联盟。

第三,从合作机制和合作领域看,苏联解体后,新独立国家的政治架构通常是总统掌握行政权,政府主管经济社会事务,央行主管金融货币,政府和央行互不隶属,但都向总统汇报工作。除经济合作外,欧亚经济联盟还要进行央行主管的金融货币合作,目标是建立统一的金融政策和货币市场,发行统一的货币。在机构设置上,除主管经济的“欧亚经济委员会”之外,还将设立“联盟央行”。但欧亚经济联盟尚较少涉足社会政策领域。相比之下,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合作范围要广得多,涉及经济和社会两大部分,如法律、宏观经济、海关、交通运输、服务贸易、能源、金融保险、财政税务、经济技术合作、农业、教育、卫生、环保和移民等。

未来,欧亚经济联盟可能发展成为欧亚联盟,即建立统一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社会政策,还可能涉及其他领域的政策,如内务司法、外交、国防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