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编 Shirley校园行
你相信什么?[1]
阿姆赫斯特学院
一连几天,我一位学生的妈妈,也是我的一个朋友,不断用各种微信文章跨洋“轰炸”我。这些文章都在讨论一个共同的主题:阶层是否已经固化以及阶层上升通道是否已经关闭。我一边读着这些文章,一边构思着我的阿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的访问随笔,不禁想起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关于阿姆赫斯特学院的一段评论,他是在一群美国顶尖高校的校长和著名慈善家面前发表的这段评论:“美国精神的核心,是给予每个公民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大学文凭是一个人进入中产阶级最好的敲门砖。我希望每一所美国的精英大学都能像阿姆赫斯特这么做。”阿姆赫斯特在招生时做出无条件经济资助的承诺:学校愿意招收来自任何文化、阶层、地域背景的优秀学生,而不考虑其经济支付能力。说老实话,一视同仁地为所有学生包括国际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也是我实地访问阿姆赫斯特时印象最深刻的点,阿姆赫斯特是当时我听到的第一个对国际学生100% Need Blind(录取100%不考虑支付能力)和对国际学生提供同等经济资助的大学。现在我了解到有更多在经济资助方面对国际和国内学生同等对待的大学,但数量仍非常有限。
在对阿姆赫斯特学院的研究中,有一个吸引我的小细节,就是它是小说家丹·布朗的本科母校。我很喜欢丹·布朗的《天使和魔鬼》和《达芬奇密码》,尽管对他的《地狱》很不以为然。大学毕业后,丹·布朗花了不少年头追寻他的音乐梦,但只能说成绩一般,后来又回到他父亲教过书(数学)、他自己就读过的高中Phillips Exeter(美国最顶级的寄宿高中)教书,直到写出《达芬奇密码》,他才是核爆式地成功。但我相信这最终的“核爆”和他的文学、历史、密码学素养、英文写作底子、人生历练(他在欧洲居住多年)直接相关。但“核爆”之前多年,按照世俗的标准,他显然不算成功。有人也许就此下结论:看,文理学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事实上不过是他的自我选择。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同学告诉我,至少在华尔街,阿姆赫斯特或者史密斯女校等高端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大受欢迎,也发展得很好。我想我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文理学院确实并不适合每个学生。大学申请中,很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要什么(Desire)、需要什么(Need)、适合什么(Fit)。另外每个文理学院都有一些不同,适合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更是格外重要。俗语讲“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某个阶段取巧偷懒(比如不肯花时间自己认真调研目标大学从而找到真正契合的大学),迟早是要还的,关键具体什么时候还,怎么还,难讲。
访问阿姆赫斯特是在2015年,那一天是8月28日,我们中国人眼里的吉日。当天结束的时候,我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写到:“阿姆赫斯特学院是我这一年以来看过的最喜欢的学校,Literally falling love with it(真是爱上它了)。”当然第二天我访问了威廉姆斯学院,刷新了纪录,威廉姆斯学院至今仍牢牢占据我心中大学名单的第一名。可惜威廉姆斯只有本科,不然我也许已经在那儿读上书了。送学生去威廉姆斯读书仍是我梦想名单上尚未划掉的一条。
人文关怀
校园的氛围是由人形成的。那天开车到校园,约定时间快到了,我却找不到招生办在哪儿,迷茫中,我把车窗玻璃摇下来向远处一位小伙子问路,为了弄明白我的问题并给我讲清楚,他奋力跑到我的车前来给我指方向。和所有真正让我爱上的学校一样,喜爱的背后最关键的原因往往是人。我在威廉姆斯学院碰到了一个最好、最有意思的学生导游,而在阿姆赫斯特,我碰到了一名最棒的介绍会的讲解人。给我们做介绍会的是一位负责招生和学术的女士Nancy,她的先生是阿姆赫斯特教生物的教授。人非常亲和通透,很擅长通过讲故事来表明一些重要的观点。
Nancy一上来她就表明阿姆赫斯特学院的教育不仅仅致力于为你培养一项技能,而是帮助你发现下面两点。
1.What do you believe(你相信什么)?
2.How to articulate and influence(如何有效表述与沟通并影响他人)?
她讲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的不同。她讲到一个来自芝加哥的女孩,她高中时总是仔细听老师的要求,尽力照着老师的要求做到最好。刚来Amherst时,上大一的seminar(研讨会)时,有一次讨论到南亚文化,这堂课有三位老师:一位搞历史,一位是政治学家,一位是搞自然科学的。其间三位老师之间的争论变得白热化,一度老师们完全忘记了学生们的存在。这一来彻底颠覆了这个学生关于学习的认知,意识到有效的大学学习不可能仅仅靠“听老师的话”,必须自己独立思考。三个老师,各有各的看法,谁是对的呢?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阿姆赫斯特师生关系的。Nancy自己的先生就是大学教授,教生物。有一段时间,她先生腿受伤没法去教室上课,一天他看到《纽约时报》上一篇文章很有触动,无比渴望与学生们交流分享。于是学校为他和他的学生们专门安排了一辆车,一周两次把学生送到他家。养伤的先生每次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楼来,给学生们上课,展开讨论。学生们给他的回报是每天发海量的科学笑话给他。
Nancy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大家的问题。让人很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她每年参与学校关于教育理念和策略以及具体举措的讨论与决策。听着她谈话,我不禁在心里暗暗把“眼界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战略”来回咀嚼。回想起前两天儿子问我好大学的价值,我想最大的价值就是碰到这样的人吧,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能帮助你拓宽视野。
听她的介绍会时,还有两个小的细节。一个是当她询问在座孩子们的专业兴趣时,在座的亚裔家庭的孩子只有两种选择:商业和计算机,而在座其他种族的孩子的回答则非常多元。第一次现场观察到这种分流,很有意思。当然,我这几年接触的国内的孩子,兴趣和未来方向也越来越多元了,有更多的家庭显示出更多的宽容与支持。
另一个细节是一位黑人女士听到学院正在建设新的宿舍和其他设施,很关心地问这是否会影响到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也许和实际情况不符,但当时她提问的语气和表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受害者思维,总是在担心别人动了自己的奶酪。谈不上好与坏,但也耐人寻味。
介绍会后参观校园,我们的小导游的专业是生物,一个非常真实、接地气的年轻姑娘。她带我们参观校园餐厅并向我们介绍“good food(不错的食品)”时,一个小伙子路过,冲我们大喊一声“best food(最好的食品)”,引得我们一群人爆笑。
参观图书馆时,小姑娘又提到,每次她感到挫败、情绪低落时,总是图书馆、咖啡馆的工作人员给予她最需要的鼓励。尽管只是匆匆的访问,走在校园里,心是暖暖的。
学术自由与支持
阿姆赫斯特学院作为一家小型的文理学院,培养出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多位普利策奖得主、1位总统,也为国民党培养出一个叶公超。它整体学生总数比哈佛本科一年级的新生也就只多出一两百人,但却拥有超过20亿美元的校友捐款。美国新闻的文理学院排名,它常年排名第二。作为一所大学,它无疑是成功的,它的教育是有效的。而这一切,和它的办学理念直接相关。
它的现任校长曾经在采访中提到,她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模式是“教给学生创造性思考与批判思维的能力”。正如介绍会上Nancy一开始就指出的,教育不仅仅致力于为你培养一项技能,阿姆赫斯特认为教育是一种过程,注重个人的教育,而不是一开始就更注重学术专业化的培养。学校传授的不仅仅是应付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它希望它的学生能有机会探索专业之外一系列的其他学科,满足求知欲。和很多其他文理学院和顶级私校不太一样,阿姆赫斯特学院既没有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也没有课程选择要求(Distribution Requirement),学校提供全开放式的学术氛围,学生被赋予绝对宽容的学术自由度,学生对自己的课程甚至专业都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样的教育,给学生的认知、理解与表现注入活力,让他们在任何自己选定的领域内成为翘楚。但换一个角度,因为这种自由度,对学生本身的求知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更高,可能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
另一个方面,只有大一的研讨会性质的课程是必修的,有大量的写作,高强度高要求。和其他顶级文理学院和私校一样,阿姆赫斯特也非常注重沟通的能力,无论口头还是书面。职场多年后,我自己深刻地体会到沟通能力、英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有时我的美高学生会向我抱怨他们的英文老师太严格了,我会很认真地劝他们:一定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如果老师有水平又肯严格要求你(严格要求学生往往意味着老师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你会终生受益。很多时候,沟通远非单纯的语言问题,同样的事情,怎么写,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如何遣词造句,对最后讲出来的效果和影响力差别巨大。
在阿姆赫斯特,学生到大二结束前才选定专业,和其他文理学院一样,双专业毫不稀奇。学院让学生大二末再选专业的原因,正是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先尝试后再决定。因为他们很了解:你高中的喜恶和大学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阿姆赫斯特的学生的大部分课程是在专业之外,所有的课程都是由教授而不是学生助手来教授的。全校学生和老师的比例是8∶1,平均课堂人数是16人。学生四年内完成32门课程,除了大一的8~10门要求的课程之外,其余课程均由学生自己安排决定。
除此之外,因为五校联盟,也就是阿姆赫斯特、史密斯学院、Mount Holyoke、Hampshire学院和麻省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的联盟,阿姆赫斯特学生在第一学期后每学期可以在别的学院选至多两门课,不需要另外付费。五校加起来有6000多门课程可供选择,另有免费小车接送学生往返五校。
而学术自由和学生自主权后面是强大的学术资源和顾问指导体系的支撑,学术指导都是由老师和教授提供,确保学生们的疑问能得到及时解答,学习方向可以得到专业的建议与指导。参观完这么多高校后,我越来越明确地体会到,学术自由和学术资源永远配套出现,也算某种“自由是有代价”的现实体现吧。
学校新开了天文、统计和经济类课程,当然这是我2015年访校的笔记,现在只能算旧闻了。
阿姆赫斯特的学生确实有很强的求知欲,80%的学生在毕业后5年内会继续上研究生院深造。这拨人中有20%是一毕业就直接展开研究生学习的。不难理解为何他们其中许多人最终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或权威人士。
经济资助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听到阿姆赫斯特在经济资助方面对国际和国内学生一视同仁时,我自己内心的激动。那时刚走访过一系列大学,当谈到对国际学生的经济资助(非奖学金)时,总是简单干脆的No。阿姆赫斯特的一揽子经济资助是真正意义的资助,全是资助或馈赠,没有借款。现在学院每年向60%的学生提供近5000万美元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平均每年每个学生获得的资助超过4.7万美元。尤其让我动心的是国际学生的平均资助比总的按人头的平均数还要多出来将近1万多美元,超过5.5万美元。阿姆赫斯特在提供经济资助时,确保没有借款,不留下任何资金缺口,而且资助延续整个大学4年,覆盖上大学所需的所有花费,而不仅仅是学费。
这种经济资助的做法是它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阿姆赫斯特拥有一个真正多元化校园社区的保证,无论学生们来自世界或美国的哪个角落、社会的哪个阶层,他们可以聚到一起,以最自然的方式学会如何多元化共处与沟通,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及全球化的视野来考虑问题。
校园与学生生活
阿姆赫斯特校园964英亩,在一个山坡上。走在校园里,高低起伏。参观那天,还没开学,校园里很安静,有大片的草地与树林,让人总是很喜欢,还拥有开阔视野的观景点。校园里有自己的植物温室、自己的自然博物馆,里面陈列的巨型猛犸象骨架是考古学老师带着学生亲手挖掘出来的,四周的柜子里分门别类陈放着大小不一的化石。阿姆赫斯特的校园紧邻阿姆赫斯特小镇,蛮有活力的一个美丽小镇,餐馆质量不错。阿姆赫斯特学生的宿舍散布在小镇各处,和小镇生活紧密相连。阿姆赫斯特的大部分学生(95%以上)四年都住在校园里。2015年访问时,正在建设4个新宿舍楼,相信现在已经建好入住了。我们的小导游还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她们曾经用lip singing(唇唱)比赛确定排序来优先选宿舍。
阿姆赫斯特不到1700名学生都是本科生,其中40%是有色人种,10%是国际学生,来自60个不同国家,包括几十个中国学生,也许现在更多些了,大部分是拿一年6万多美元的奖学金在读。和它的经济资助战略直接相关,学生人群中虽然有一些“old money”,也就是出身优越、家族传统就是世世代代就读阿姆赫斯特学院的,但更多的还是来自普通家庭拿奖学金读书的孩子,真正的多元化。
申请
作为一所文理学院,他们的录取永远注重Fit(合适)。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阿姆赫斯特,这一点对于申请阿姆赫斯特至关重要。
它的ED申请截止日期是11月15日,比很多学校的ED截止日期多两周。他们努力在ED阶段录取不超过35%的学生,因为他们发现RD(常规录取)阶段的申请学生人群不太一样,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多地集中在RD阶段。
在审阅申请人材料时,招生老师会考量学生的背景、家庭,以便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他们也有兴趣了解申请人在课堂和学术之外的爱好。一般每个申请人的材料会有两名招生人员审阅,如果需要第三方意见,也可能有三名读者,然后会对有些申请人展开辩论,一般申请材料的审阅是按地区来进行的。
阿姆赫斯特的校长曾指出,他们喜欢具有良好的学术潜能、出色的心理素质和个人性格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学术和社会环境下努力,充分利用学校为他们提供的资源和支持,在开放的体系下拥抱学术自由,并能和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同学互相交流、学习与成长。学校希望学生真正享受运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同时成为这份资源重要的一部分。
初见阿姆赫斯特,我惊为天人,一见钟情。第二天参观威廉姆斯,我又变了心,爱上了威廉姆斯。当然我仍爱着阿姆赫斯特,不怪我三心二意,而是两所大学真的都好啊。事实上,历史地看,两所大学本是一脉相承。我在威廉姆斯听到一个笑话:当年(1821年),一拨威廉姆斯的老师学生决定离开乡下到波士顿城里去重新设立一所文理学院,但走到半路,在威廉姆斯到波士顿的半路上成立了阿姆赫斯特学院。从威廉姆斯的角度,他们才是正宗,才是源头,当然阿姆赫斯特会认为,他们所做的是弃旧创新,才是未来,才是方向。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一位母亲,我并不真的关心谁比谁更好,两所学院都是我心中理想大学的典范,如果我的学生或儿子去其中任何一所,那就让先老师喝碗蜜酒吧。
[1] Shirley访校于2015年8月,2018年3月记于明州,窗外雪暴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