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2014年10月的首个“扶贫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4年11月初,在福建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年苏区老区人民为了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不惜流血牺牲,今天这些地区有的还比较困难,要通过领导联系……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这些指示、批示进一步显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视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方式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来源于对中国社会贫困状况的深入了解和洞悉,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检验中逐步得到发展完善。特别是在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六个精准”“四个一批”重要扶贫实践路径的提出,为党中央、国务院及省一级党委、政府制定精准扶贫脱贫政策方略、目标措施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思想和实践依据。
正是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若干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的意见、通知及相关的政策配套文件,贵州省针对本省实际,科学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扶贫攻坚的条例、指导意见、目标及措施办法,完成了有关精准扶贫、脱贫的二次顶层设计,并要求把立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文件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和扶贫实践中。
贵州省县、乡、村的脱贫攻坚实践正是在省级扶贫方略顶层设计、路线、目标、要求下的层级分步实施。如果从一个贫困村庄脱贫实践的维度来看,它仅仅是县乡脱贫攻坚布局、目标中的一个面或者是一个点,抑或是精准扶贫、脱贫政策观照下的个体实践。精准扶贫、脱贫包含着“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县的全部退出和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的政治要义和民生关怀,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解读、研究像贵溪村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的脱贫实践,就具有了反观省、自治州、县乡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办法在最基层实施的效果参照。同时也便于厘清各级政府在精准扶贫中各自的角色定位和承担的职能,以及好的政策与基层落实之间是否存在落差。
可以看到,政府主导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显现着强大的政策优势;集中社会各方力量办大事、办好事正是我党执政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我国为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十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民生为要,心系贫困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殚精竭虑,科学谋划布局,这为2020年决胜国家层面上的脱贫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上下同欲者胜,当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整个社会把脱贫攻坚当成一项输不起的战役的时候,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便变得可期、可待。
贵溪村,这个掩映于大山中的苗族村寨,过去数百年与贫困为伴,百姓的生活常常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如今,受惠于党和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古老的村寨正逐渐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序列中,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正感受到越来越多政策的阳光雨露,得到教育、医疗、产业发展和住房、养老等各个方面的帮扶,他们的生活正得到明显的改善。这说明精准扶贫作为国家层面的一种有效的社会政策正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政策已经成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关键的一步。
当贫困村的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改善时,会给予贫困者以新的希望和促使其改变自身行为习惯的内在力量,比如贫困者变得比以前勤快了,家庭卫生状况有所好转。当一个人的生产和生活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时,这意味着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正在被激发出来。
在贵溪村,我们发现,省、自治州、县乡的各个层级的扶贫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正是通过驻村扶贫干部走进贫困者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一家一户地制定出帮困脱贫的具体办法,按照上级下发的文件、意见和好的政策尽可能精准地予以实施,最终通过对扶贫效果的考核、检验,测度各项扶贫措施之于贫困户的工作成效、贫困户的满意度情况,确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