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日本少子化问题的演变
战后日本人的生育状况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的结婚率、出生率都处于稳定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年轻人的经济状况变得不稳定,社会差距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预见婚姻生活以及养育子女的经济环境不甚理想。到2000年以后,日本男女之间交往越发不积极,导致婚姻件数持续减少,同时夫妻之间生育子女人数也在持续减少。
一 战后出生率的稳定期
从1945年到1975年前后,日本的结婚率处于较高水平且较为稳定。在1975年,30~34岁(1941~1945年出生)男女两性的未婚率分别为14.3%和7.7%,50岁(1925年出生)男女两性的未婚率分别为2.2%和4.4%。其原因主要在经济层面。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年轻男性在就业方面十分稳定,且容易成为正式员工。由于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的制度,只要成为正式员工,收入就会不断增长。即便是农村家庭或是小商店等自营业主的继承者,因为有政府的经济制度和相关保护政策,亦可预见收入的稳定增加。
总之,这一时期年轻男性的工作和收入是稳定的,也能预见将来的收入会不断增加。一个家庭仅仅凭借男性的收入就可以过上中产生活,而且即便生育两个子女,也可以让子女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下成长,乃至负担他们的高等教育费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曾出现“学习一技之长”的热潮,父母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学习钢琴、珠算等父母小时候没有学习过的技能,父母一代也从中切实感受到中产生活的优越性。当时日本的升学率较低,国立大学的学费相对便宜(1975年为每年36000日元),子女读大学对父母来说负担并不是很重。
二 少子化缓慢进展时期
受到1973年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进入了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同时,“未婚化”“晚婚化”倾向开始凸显,未婚率开始上升,总和生育率缓慢下降。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前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享受着战后第一代工薪族父母创造的中产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理应享受这样的物质生活,且已形成思维定式:只要与父母一起生活,便可享受高水平物质生活。这些人可称为“寄生单身群体”[3]。另一方面,当时日本的男性基本是全日制正式员工,进入经济低速增长时期,收入很难大幅度增加,特别是政府对零售业家族企业的保护逐渐减少。因此,为了避免婚后生活水平下降,日本人的晚婚倾向日益加深,不婚倾向也开始出现。
三 少子化程度加深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此后一度降至有史以来最低的1.26,近年来虽有稍许回升,但基本徘徊在1.4上下。日本总和生育率低的原因有三点:“不婚倾向——结婚人数减少”、“夫妻生育意愿低下——夫妻生育子女人数减少”和“婚外生子现象低迷——几乎没有婚外生子”。
(一)从“结婚难”到男女交往缺乏积极性
少子化的主要原因是“结婚人数的减少”。1975年,日本30~34岁男女两性未婚的比例分别为14.3%和7.7%,2015年分别上升至47.1%和34.6%[4]。也就是说,在适合生育的年龄段中,有约半数男性和1/3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
2000年以后,日本出现一个更为显著的现象是男女交往不积极。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第15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2015)》显示,2015年在未婚群体中,没有交往对象的男女两性比例分别为69.8%和59.1%,与2002年的52.8%和40.3%相比,上升幅度较大。而且,在没有交往对象的群体中,希望能有异性朋友的受访者占比,从2010年的约52%下降到2015年的约45%。[5]另外,如日本性教育协会、家族计划协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的调查报告也显示:进入21世纪以后,不仅是年轻人、大学生,而且在高中生、初中生中,渴望与异性交往、对性有兴趣、有爱恋的人的比例都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当今日本,不仅结婚人数在减少,未婚群体中有交往对象的人数也在减少,甚至渴望与异性交往的比例以及对性的兴趣度都在降低,即异性交往本身不够积极。
(二)夫妻生育意愿低下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夫妻之间的生育率开始走低。根据《第15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2015)》,有15~19年婚龄的夫妻(大部分处于40多岁)的平均子女人数,2002年为2.23人,2015年为1.94人,降低了约0.3人。更严峻的是,在有5~9年婚龄的夫妻群体中(大部分处于30多岁),1987年无子女的夫妻所占比例仅为4.7%,有一个子女的夫妻占15%,20世纪90年代后两个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2015年,有12.9%的夫妻没有子女,有一个子女的夫妻占28.0%。这个数据也显示出,近15年里夫妻生育子女人数呈现减少的趋势。[6]
与上述内容相关联,日本的无性夫妻数量也在增多。家族计划协会以及日本性科学会性研究会[7]等多个调查显示,近20年来,日本夫妻的“无性化”现象在不断发展。
(三)同居、婚外生子现象低迷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同居和婚外生子现象明显要少得多。20世纪90年代,北欧国家、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的同居和婚外生子的比例都在增长。在这些国家,年轻人即便不结婚,生育子女也很常见,结婚和生孩子是分离的。但是,同是发达国家的日本,同居率仅为1.8%[8],婚外生子的比例仅为2%,占比非常低。这也是中国等东亚国家所共有的特征。
综上,日本人婚前、婚后的性生活都不够积极。如此,性关系、结婚、生育等与孩子相关的所有领域都在朝着少子化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事项变化的前后顺序十分重要。首先,1975年前后婚姻件数开始减少(未婚化、晚婚化)。到20世纪90年代,夫妻生育子女人数开始减少。进入21世纪,未婚男女交往开始减少,夫妻间“无性化”现象也日益严峻。即以“婚姻”为轴心,附属其他要素(男女交往、生育子女),共同推动了日本的少子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