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通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本章大意】

上章以“致中和”作结,此章继之,进而言君子乃用中(即以中和为用)之人。君子的常态是:内有中和之德,外有随时处中之行。小人则反之,内无中和之德,外有猖狂无忌之行。《中庸》欲以此让人们明辨是非、知所取舍,并作为以下数章论中庸之引子。

【词句释义】

①仲尼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此章是《中庸》首次提及孔子,不以“子”或“孔子”而以“仲尼”为言,可能意有所寓,并非随意为之。

刘沅曰:“其称‘仲尼’,则固天下人之公称;而以为此理发于仲尼,亦天下人之公论也。后文‘祖述’章拟孔子于天地,亦称仲尼,意亦如此。两论书法,于门人记述则称‘子’,于君大夫问答及他邦则称‘孔子’。兹独称‘仲尼’,固非漫然。”(《中庸恒解》)

宋翔凤曰:“称‘仲尼’者,安昌侯张禹说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此书专论中和,故称表德之字,说见《孝经疏》。庸,用也,常也。用中为常道,故曰中庸。”(《四书纂言》卷三《中庸注疏集证一》)

刘、宋二家之说都有参考价值。

②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小人,以德之有无而非位之高下为言。中庸,此“中”字兼含上文“中”“和”二义;,用也,此“中庸”就是用中,亦即用中和。

君子中庸,君子乃用中之人;小人反中庸,小人乃不用中之人。

③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两句中的中庸,是从“中庸”本义而略加引申的灵活用法,用以表示常态。,表兼具或递进关系。时中,即中和之行。忌惮,正好与前文“戒慎”“恐惧”之义相反,有不诚不敬义;这里主要指行不检点、猖狂妄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常态是内有中和之德,外有中和之行;小人的常态是,内无中和之德,外有猖狂之行。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时中”来描述君子的中和之行。“时中”即随时处中,在常尽常,在变尽变。

【歧解辨正】

古今之人解此章,亦有若干分歧。

1.关于“君子之中庸也”“小人之中庸也”之“中庸”

由于不明此“中庸”乃据中庸本义略加引申的灵活用法,指的就是常态,于是,在解“小人之中庸也”时,就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郑玄注曰:“所行非中庸,然亦自以为中庸也。”好像小人也很认同中庸,只是误把非中庸当成了中庸。刘沅曰:“小人似中庸而非中庸。”(《中庸恒解》)此解更难以切题。

朱子的《中庸章句》,则采取了与王肃等人相同的做法,直接增字解经,认为“小人之中庸也”脱落了一个“反”字。但他仍然心有不安,在《中庸或问》中,又认为郑玄之说也可以讲得通:“‘小人之中庸’,王肃、程子悉加‘反’字……然诸说皆谓小人实反中庸,而不自知其为非,乃敢自以为中庸而居之不疑,如汉之胡广,唐之吕温、柳宗元者,则其所谓中庸,是乃所以为无忌惮也。如此,则不烦增字而理亦通矣。”

孔颖达曰:“小人将此(指无忌惮——引者注)以为常,亦以为中庸,故云‘小人之中庸也’。”“小人将此以为常”,已经非常接近此处“中庸”之正解了,只是由于孔氏不能完全摆脱郑注的束缚,终究难以通达之。宋翔凤曰:“中庸只为常行之事得其中耳,故小人无忌惮亦以为中庸。王肃妄改记文以与郑立异,不可信。”(《四书纂言》卷三《中庸注疏集证一》)宋氏之说才近于正解。

其实,若以常态释之,自然意通气顺,既不必增字解经,亦不必曲为之解。

2.关于“君子而时中”与“小人而无忌惮”的两个“而”字

此“而”字,有理解为表判断之系词的,如戴震:“尔,犹乃也。”(《孟子字义疏证·附录·中庸补注》)还有的理解为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如章大来:“‘而’是转词,非进词。”(毛奇龄《中庸说》卷一)俞樾则认为,“而”是“能”的省字,“两‘而’字皆当读作‘能’。古书‘能’字作‘耐’,又或省作‘而’。”(《群经平议》卷二十二)

其实,上述歧解皆由不明“君子中庸”之“中”乃承上章“中”“和”而兼含之:“中”言内德,“和”言外行。故诸解之中,唯朱子为正:“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中庸章句》)这意味着,“而”乃表并进兼有关系之连词。

【精解集萃】

王步青曰:《中庸》以君子、小人对言者三……其言“暗然”“的然”者,是其本来心术之异也。其言“居易”“行险”者,是其后来行径之异也。本章则合心术、行径,以一“反”字括之……三处都是极言其方圆冰炭之不相入,至若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律之以反,自属殊科。但由其过不及背驰日甚,斯不免为小人之归耳。故子思援此发端,而以智愚贤不肖继之……既严绝之于道外,复微判之于道中,引入中庸一路。若谓以智愚贤不肖遽与小人作一例看,则操之为已蹙矣。(《四书本义汇参·中庸》)

臧琳曰:《礼记·中庸》“小人之中庸也”,《释文》云:“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案“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注云:“反中庸者,所行非中庸,然亦自以为中庸也。”然则“小人反中庸”者,谓小人之中庸与君子相反耳。下先明君子之中庸,言本是君子,而又时节其中,故曰:“君子以用中为常也。”此覆解“君子中庸”。下又明“小人之中庸”,言本是小人,而又以无畏难为常行,故曰:“小人以非中庸为中庸也。”此覆解“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小人之中庸也”,此两句是接递之辞,当轻轻读过,所重在上下文。王肃妄增“反”字,可谓不谙文法之至。(《经义杂记》卷七《小人之中庸也》)

陶起庠曰:君子之所以能中庸者,以其人本是君子,有为善之德,而于应事接物又择善励行,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人本是小人,有为恶之心,而于应事接物,又肆欲妄行,无所忌惮也。敬、肆一分,途路遂别,而中庸之得失因之矣。(《四书集说·中庸卷一》)

张振渊曰:孙怀海曰:“时中之中,便是动静合一,无时不中。谓之时中,其工夫全在慎独上,所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也。”方明斋曰:“中而运之于时,则达道所行处,皆是中节之机宜。时而宰之以中,则大本所主处,无非未发之气象。”《困辨录》曰:“时中便是时习,便是须臾不离。”……按:“时”字,《章句》有三解:随时以处中,是论工夫;中随时而在,是说本体;无时不中,是论究竟。此处只重究竟说。(《四书说统》卷二《中庸》)

【易庸贯通】

“乃若时中心法,盖出于《易》之‘蒙’,以泉行而山止也。惟止而得所养,则其行也亨。果行必资乎育德,达道必由乎大本,故皆以时中言之。”(《中庸指归》)

“庸,用也,常也,用中为常道,故曰中庸。并举君子、小人者,阴阳之谊也。乾为积善,君子中庸也。坤为积恶,小人反中庸也。在爻,其初九、六三乎?又乾五居二,坤二居五,亦为反中庸。”(《易大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