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艺时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人民艺术家

1979年沪海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

不大。

北方下大雪如鹅毛,沪海下雪似柳絮。

赵风华打入沪影演员剧团之后,发现自己真有一些表演天赋。

至少比做道具的天赋强。

上辈子如果能转型做演员,成绩一定会比做道具师大。

很多人从事了一辈子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最擅长的,也不是最喜欢的。

那份工作就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何谈热爱?

赵风华就是因为对上辈子的道具师工作谈不上热爱,做起来才没有热情,一直得过且过混日子,结果背靠沪影厂这样好的平台,也没有混出什么名堂。

这辈子就不同了。

这辈子先顺利地调岗成编剧,现在又要往演员方面凑,工作积极性拉满。

现在每天上班,都要提前十来分钟出门,第一个到厂里,作为文学部编剧室的新人,和年龄最小的,赵风华提前到主动打扫办公室的卫生,打热水的活儿也被他承包了。

他这不是在挣表现,只是想给编辑室的前辈们留下一个好印象。

等到厂里开会商议是否让他一个新人做一部电影的独立编剧的时候,编辑室的前辈们就算不支持,至少也能不直接反对。

然后上午就在办公室里专心改剧本,在厂里食堂吃过午饭,午休之后,下午就以出门采风找灵感的理由脱岗,溜到演员剧团那边去。

演员剧团在职的人不少,二十多年前刚成立的时候就有一百多人,之后陆陆续续增加了两百多人人,退休调岗的很少,现在在职演员都三百多人,是沪影厂人数最多的一个部门。

不过留在厂里的人并不多,因为大部分都有演出任务。

沪影厂现阶段正在拍摄的电影一共有四部,其中就有《庐山恋》和《405谋杀案》。

自己厂的戏,演员肯定都先可着自己厂里的来,不合适才会去外边找;另外还有其他电影制片厂来招募演员。

所以沪影演员剧团在职的三百多人里,目前留在厂里的不到三分之一。

那也有一百来人。

没有演出任务的演员,也不能放羊,需要排练个话剧什么的,保持演出状态,提高表演技能。

偶尔也会有去部队、工厂、农村慰问演出的任务。

演员剧团现任团长张瑞芳,自己是一位表演艺术家,对剧团的中生代、新生代演员的要求自然也很高。

赵风华虽然暂时只是一个编外人员,但是既然表现出想要学习表演的决心,张瑞芳就一视同仁,对他也是高标准严要求。

赵风华俊美的外貌,和这个时代浓眉大眼的英俊标准不太相符,用文质彬彬来形容更为贴切。

如果硬要举例的话,目前还在沪海戏剧学院读书的王伯昭,也就是后来在《西游记》演小白龙的那位,和赵风华有点类似。

不过赵风华自己感觉比王伯昭要更帅一点。

他要给自己找模板的话,应该是尊龙!

赵风华在演员剧团既是新人又是编外,在剧团排练的时候,即便能被分配到角色,也顶多是兵丁乙之类的小龙套,不过他一点儿也不嫌弃,再小的角色也都认真对待。

沪海下起1979的第一场雪的时候,赵风华已经在编剧、演员两个职位上,都找到了感觉。

当然也没有懈怠写小说,这是他目前赚钱的大头。

《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剧本已经写好,并在鲁彦周的指导下得到了完善,已经确定发表在下一期《电影新作》上。

《电影新作》也是双月刊,下一期要在1980年的1月份上市。

《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小说在《收获》上发表一个多月,传播度逐渐蔓延开,也引起了一些讨论,不过评价都比较正面。

改革文学和伤痕文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改革文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契合当下的风向。

不过在伤痕文学大行其道,屡屡引发讨论热潮的当下,改革文学的声势要弱很多。

赵风华选择小说的首要考虑,不是社会影响力,所以才选择改革文学。

下一篇小说同样是改革文学,同样出自蒋子龙之手,讲的同样是城市改革题材。

改革文学在题材上,能分成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蒋子龙是城市题材的代表人物,农村题材要以贾坪凹、路遥为代表。

赵风华未来可能也会涉及农村题材。

不过现在写小说不能凭空创造,就算不能结合自身经历,也得有一个收集素材、采风的过程,才显得有说服力。

所以农村题材的作品,赵风华得先往农村跑几趟,采采风才好动笔。

《收获》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不缺投稿,虽然赵风华的那篇《赤橙黄绿青蓝紫》写得不错,但是也没有到引发全民热议的程度。

写小说也不是提笔而就的事情,有些作家写一篇小说可能要用几个月,乃至一两年的时间,如果是长篇小说的话,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赤橙黄绿青蓝紫》是9月份投递到《收获》的,11月份刊发,现在才12月份,虽然赵风华去《收获》改稿的时候,负责对接他的编辑李小琳发出过,有新稿子先给《收获》的邀请,但是她想不到赵风华的创作速度会这么快,还没有催过稿。

不过,赵风华在把第二篇小说写好之后,还是主动给李小琳送过去。

距离只有四五公里,就没必要花钱买邮票邮寄了,赵风华骑上自己的二八大杠,迎着凛冽北风,十几分钟就到了《收获》杂志社。

李小琳看到他过来,热情又好奇道:“小赵来了,快坐,喝点热水暖暖身子,今天天气这么冷,你怎么过来了?”

赵风华先从怀里掏出新小说的文稿递过去,才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暖暖胃,捧着暖手,吸着鼻子说道:“小琳姐,你不是和我说,有了新稿子先给你嘛,我这段时间又写了一篇,刚写好这不就给你送过来了。”

李小琳惊喜地接过稿子。

《收获》杂志虽然不缺投稿,但是好稿子难得。

赵风华虽然年轻,今年才二十三岁,还是个只发表了一篇小说的新人作者,但是第一篇小说就很成熟,发表之后的反响也不错。

这种有潜力的新人作者的新作品,是《收获》最希望得到的。

李小琳本来打算,如果赵风华几个月没有新作品的动静,再去问一问情况,没想到他第一篇小说发表才一个多月,就主动送来了第二篇稿子。

“对对对,你有新稿子必须要先给我,你要是忙没时间送过来的话,可以打个电话过来,我过去取也行!”李小琳一边说话,一边开始快速浏览这篇新小说。

小说名字叫《锅碗瓢盆交响曲》,讲的是一个饭店里发生的故事,确实和锅碗瓢盆相关。

小说的质量自然没的说,算不上旷世杰作,但是绝对符合发表在《收获》上的标准。

“很好,很好,这篇小说写得很好,倒序插叙的写法很新颖,在我看来,发表没问题!”李小琳先称赞了一句,接着说道:“不过明年第一期的稿子现在已经差不多定好了,你这篇只能放到明年的第二期。”

“发表在哪一期上都好,看社里安排。”小说能发表就行,赵风华不计较早晚。

“那行,稿子我等下就交给编辑部交叉审核,再给副主编二审、主编终审,如果有需要修改的细节,我再联系你。”

“好的,我现在调到我们厂的文学部编剧室了,小琳姐你有事可以直接打我们办公室的电话。”

“你调岗了?也对!像你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你们厂里的领导肯定得重点培养,我还想着把你借调到我们编辑部呢,现在看来你们厂肯定不会轻易放人了。”

“也多亏了小琳姐你,和社里这边的看重,发表了我的小说,给我展示的舞台,才让厂里领导看到了我的能力,我得多谢你们。”

“根本还在于你的小说写的好!”

互夸环节结束,赵风华告辞离开。

回到沪影厂,在文学部编辑室露了个面,给空了暖水瓶打满热水,又溜到演员剧团的排练室去。

正跟着剧团的前辈排练,张瑞芳、秦怡两位领导走进来。

秦怡也是沪影厂的功勋演员,二十二大影星之一,现在是沪影演员剧团的副团长,她主演的电影有《铁道游击队》、《女篮5号》、《林则徐》等,后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是华国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称号!

历史上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老舍先生。

另外画家齐白石,也曾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和秦怡一起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的,还有作家王蒙,和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

在秦怡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田华,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赵风华重生回来,给自己的艺术生涯设定的终极目标,就是争取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