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9章 杨秀清的天赋
蒙冲甘王庙一案中,被蒙冲王家兄弟抓捕,扭送至官府的上帝会成员含冯云山、洪秀全在内有三十一人。
蒙冲的王家兄弟为了对付上帝会也是煞费苦心,舍得下本。
被捕的三十一名会众,遭拷打致死的就有十八人之多。
冯云山以下,包含卢六在内,个个带伤。
十八个人的损失看似对号称有五六千会众的上帝会可以忽略不计。
可冯云山、洪秀全带去蒙冲砸甘王庙导致被捕的会众。
都是道光二十五年之前就入会的核心会众众,洪冯二人的亲信,下放到各地都能做个小头目,损失不可谓不大。
杨壎此人虽贪,但至少收了钱办事。
以卢六为首的十二个伤痕累累的冯云山心腹,由于都是浔州府籍贯,要早冯云山一步被释放出县牢。
冯云山在被安排了两个差役后,也被释放了出来,遣送回广东花县。
杨壎对冯云山的处理,石达开颇有微词。
彭刚倒觉得没什么,只要人放出来就好。
冯云山虽然被用了些刑罚,可考虑到冯云山在上帝会中的地位,桂平县的狱卒都是本地人,他们也不傻,没把冯云山往死里拷打,只是走个过场。
冯云山身上只有一些轻伤,不瘸不残,只要放出牢狱,恢复自由之身,回原籍后重新潜回桂平,杨壎也管不着。
彭刚、杨秀清、石达开三人凑了二十一两银子打点负责押送冯云山回广东花县的黄超、黄霸两兄弟。
黄超、黄霸都是桂平本地人,他们清楚上帝会在桂平的势力,不想得罪上帝会,态度比较和善,收了银子后拍着胸脯保证会安全地把冯云山送回广东花县。
送别冯云山,众人正在筹备如何吃掉蒙冲王家这个大户时,连日放晴的桂平开始下起雨来,雨愈下愈大,连绵不绝。
桂平城地处黔江、郁江两江交汇之处。本就是洪涝灾害多发地,江堤又年久失修。
黔江、郁江的大水不可避免地漫过江堤,灌进桂平城中。
桂平城中的灾民、乞丐本来就多,连日大雨,致使附近受灾的百姓不断往桂平城附近聚拢乞食。
幻想着桂平城的知府衙门、县衙门的老爷以及城里的大户们能够发善心开设粥棚赈灾。
知府衙门和县衙门确实也开设粥棚赈灾了。
但只设了三处粥棚糊弄了事,面对数万灾民不过是杯水车薪。
至于桂平城内的大户,开设粥棚施粥者亦是寥寥无几。
更多的大户则是趁着大灾贱价买人置田,大发难财。
大水爆发五日不到,桂平城内已是人满为患,街道两旁的屋檐底下都睡满了人。
面容枯槁的难民们泡在齐膝深的水里,挤作一团,于冰冷浑浊的洪水中瑟瑟发抖,呻吟声、叹息声、哭喊声和雨声一样连绵不歇。
到了第六天,桂平城的六处城门全部关闭,只有每天运送尸体的时候,才会短暂地打开上北门、下北门和大南门。
此三处城门离江很近,方便将尸体抛入江中。
第九日,雨势渐收,灌进桂平城内的洪水水位开始缓缓下降。
彭刚走出客栈,一边物色人选,一边拿出本子记下此次水灾中桂平城乐施济难的大户。
难民们见彭刚买人,纷纷往彭刚这边靠,有的想把自己卖给彭刚,有的则想把妻儿卖给彭刚。
得知彭刚只要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后生仔,读过私塾,能识文断字的优先后,达不到条件的难民们纷纷唉声叹气,怀着失落的心情离开。
仍旧有少数不死心的难民试图将自己的女儿甚至妻子以几斤粗粮的价格卖给彭刚。
更有哭得撕心裂肺的父母表示自己一粒米都不要,只求彭刚能带走自己的女儿,给一口吃的就行。
时值大灾,府城附近的居民识字率要比乡村高得多。
上一回彭刚在庆丰村附近的墟集寻觅数日也只找到李奇这么一个读过两年半私塾,粗通文墨的苗子。
这一回他在桂平城的难民中找到了二十六个粗通文墨的苗子。
尽管有七个年龄已经超过了二十岁,可考虑到有文化底子的苗子难找,彭刚还是接受了这七个年龄超过二十岁的大龄后生仔。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桂平城人烟稠密,卫生条件堪忧,又死了这么多人,是个不折不扣的疫病温床。
彭刚不敢久留,又急匆匆买了七十四名身体比较强壮的后生仔,觅了两户附近破产的铁匠,一户石匠,采购好生活物资,并书籍、笔墨纸砚。
最后会同石达开、杨秀清、谢斌一起,带着队伍离开桂平城。
出了上北门,映入众人眼帘的是城墙附近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的灾民,以及江面上逐流而下的浮尸。
“桂平城内的粮价已经飞涨到四五两银子一石,这是要把百姓往绝路上逼啊。”石达开忍不住慨叹道。
他们来时桂平城还未遭灾,米价算正常,一两五钱上下一石。
所谓的正常米价,已经让至少半数的人吃不起米,只能吃杂粮果腹维生。
一场大雨下来米价直接翻了三倍,仍旧有持续走高的趋势,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又是什么?
“石相公应该高兴才是。”谢斌冷不丁插了一句,“大灾之后,入你们上帝会的人会更多。”
谢斌说的也是实情,石达开一言不发,内心非常矛盾。
“但愿紫荆山那边没有灾情。”杨秀清嗟叹一声,希望紫荆山那边没有灾情。
“紫荆山纵然没有灾情,粮价也必然会涨。”彭刚无奈地摇摇头。
“桂平城粮价腾贵,紫荆山的大户肯定会想破脑袋把紫荆山的运到桂平城卖,紫荆山本地的粮价,必然会跟着涨。”
浔州府城附近数万人遭灾,如此大的灾情,必然带动整个桂平县,乃至邻县的粮价上涨。
出了城,渡过江。
众人寻了处茶寮,借用茶寮的热灶,对付了一顿热的吃食。
用餐期间,彭刚拿出一副这些天在桂平城里临摹的广西舆图送给杨秀清:“秀清大哥可否看得懂舆图?”
杨秀清眼睛一亮,放下刚刚夹起的咸菜,把手往衣服上擦了擦,接过舆图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彭刚老弟,桂平城、江口圩、蒙冲在哪里?你且指给我看。”
彭刚指了指舆图上桂平城、江口圩、蒙冲的位置。
杨秀清忙借了笔墨,在桂平城的位置处打了一个大大的×,在江口圩的位置处画了一个大圈,在蒙冲的位置处画了一个小圈。
有了三个聚落作为参照,杨秀清比较轻松地在地图上找到了其他的聚落:“这是新圩、这是金田、这是风门坳、这是大冲、这是碧滩汛、这是奇石墟,我指的可对?”
彭刚和石达开非常震惊地看着杨秀清,杨秀清虽然是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的文盲,不认识舆图上的地名。
但他在地图上所指认的地点,除了奇石墟的位置指的有点歪,其他地点都指对了。
原来像李云龙那种天生就会看地图的泥腿子天才是确实存在的。
杨秀清虽然不识字,可看地图的天赋以及对地图方位的直觉,确实是要优于常人。
“这礼物太贵重啦!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才好。”杨秀清也是识货的,他知道舆图的珍贵,寻常人家根本接触不到舆图。
杨秀清非常高兴地收下舆图,将舆图小心翼翼地卷起收好。
“杨大哥若是要谢我,等吃下蒙冲王家后,多分我些钱粮就好。”彭刚不是清高无私之人,很直截了当地提出他的需求。
贿赂杨壎的九十五两黄金和十二两白银他不能白出,必须从蒙冲王家那里回点血。
“这事本就是你张罗起来的,搭救冯先生,打点县令的钱都是你出的,你理应多分一些。”杨秀清觉得这很合理,点点头说道。
杨秀清要回紫荆山的下古棚村去找萧朝贵,同彭刚等人不顺路,吃完饭后约定择日联络,共击蒙冲大户王家,便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