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2001:万能愿力系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1章 老师

第二天清晨,山雾未散,阳光还带着水汽。

别墅下方的山道上传来几声沉稳的引擎声,三辆军绿色越野车缓缓驶入院前空地。

王磊正站在凉亭里喂鱼,一身休闲居家装,手里拿着一把鱼食,动作慢吞吞的,眼神却透着清明。

徐丽萍远远走来,小声道:“他们到了。”

王磊嗯了一声,把手上的鱼食轻轻拍了拍,“让他们自己进来吧,我这边不讲排场。”

没多久,一行人登上台阶。

走在最前面的,便是那位在政军两界赫赫有名的北城军区司令员——杜长林。

个子不高,身形干练,年过六十却精神饱满,唯一稍显突兀的是他右腿走路时的微微不稳。

随行的几位副官、医疗随员都规矩沉默,眼神谨慎又隐隐带着一点好奇——

这就是那个能让韩震东的腿恢复如初,还很能打年轻人?

王磊没动,等杜长林走近两步,才慢悠悠把手上擦干净的手帕扔进茶桌边的小篮子,起身笑道:

“杜司令,久仰大名。”

“王先生——”杜长林拱了拱手,微带军人惯有的硬气,“这次冒昧上山,不请自来,还望海涵。”

王磊笑笑,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这边请。”

进了客厅,就在茶桌边坐下,让他把裤腿挽起。

“旧伤?什么时候开始的?”

“八五年,东北边境演训,野外翻车。”杜长林语气简练,“膝关节错位、骨裂、软组织撕裂。西医方案做过三次修复,恢复了七成,剩下的……这二十多年都是靠抗。”

王磊点头:“走路姿势还能挺直,说明你平时锻炼没断,但也把肌肉练得太紧了,拉扯关节结构,反而适得其反。”

“你小子能看出来?”一旁副官低声嘀咕一句,立刻被杜长林一个眼神压了下去。

王磊没理会,掏出随身银针盒,头也不抬地说了句:

“试试就知道。”

他手法极快,十数根银针在指尖翻飞而出,刺入腿侧、膝后、腰椎脉络之间,动作行云流水,眼神却平静得像在修剪一盆草。

“闭气。”

杜长林微怔,随后依言一吸气。

王磊右手食指一弹,一根银针猛然震颤——

“咔——”

仿佛哪处骨头轻轻复位,随之而来的,是一股电流般的酥麻,从腿根顺着腰椎贯通而下。

杜长林原本紧绷的眉头,在这一瞬间,缓缓松开了。

五分钟后,王磊收针。

“走两步。”

杜长林起身,原本习惯性地扶了下座椅边,结果脚一落地,竟感觉腿下发沉却不麻,步伐比平时稳了半分。

“……这才一次?”他惊讶地低声开口。

“这只是把你腿上卡住的那个‘死结’松了。”王磊慢吞吞地解释,“剩下的,需要调筋活络、软骨培元,一周针灸、两月调养,半年可稳。”

“想彻底好?”他抬起眼,“得配合我给的‘行骨汤’,按法子熬,不许乱喝别的。”

杜长林久久点头,眼里已经变了颜色。

一旁几位副官神情震动,有人忍不住张嘴想说话,却还是硬生生憋住了。

王磊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随口问道:

“韩老跟我提过,说您和苏老关系不错?”

杜长林一怔:“你说苏京台?”

王磊点点头:“我想请他出山,教我女人三年——您要是愿意帮我问问,老秦那边也会努力。”

这话不轻不重,却说得分寸极稳。

杜长林盯了他几秒,然后忽然笑了:

“你这小子,看着懒,其实眼里事不少。”

“可以,我尽力。”

王磊笑到:“那今天这针,您这腿,算是介绍费。”

京城,初春。

苏京台坐在自家书房里,看着杜长林发来的照片:

王磊一身居家服、坐在院里泡茶,脸上挂着懒洋洋的笑,旁边孩子在晒太阳。

“这小子……”

苏老摸了摸下巴,眼神微眯。

他见过太多所谓“天才”,更见过无数“投机取巧”的年轻人。

但能让杜长林腿复位当场、又亲口提起“求我上山”的——几十年来第一个。

“你说他医术确实厉害?”

电话那头,杜长林语气凝重:“我亲身试过。一针之下,疼感全消,关节滑动如新,配方子也稳,知根知底。”

“而且——这人不争名,不求利,只为让自家女人受教。”

“我觉得,值得你去。”

苏老沉默片刻,忽然笑了笑:“行。他能给我治病,我可以动身。”

“但收徒——我有规矩。”

“告诉他,徐丽萍想让我教,先拿出东西来。”

与此同时,南都郊区。

沈芝月正在练太极,听完韩震东的转述后,也没马上答应。

“你让我教人行。”

“但教了三年,出去败了我名声怎么办?”

韩震东陪着笑:“不会,你放心。”

沈芝月点点头,收起太极掌势,语气一如既往直接干脆:

“我要看看她的底子。”

“做得到,我亲自上山;做不到,腿也别治了,咱谁也别欠谁。”

山里的风,比往常更静了几分。

两位老人到了。

苏京台,沈芝月——这两位平日里连家门都很少出,此刻坐在王磊别墅的客厅,一左一右,各自端着一盏清茶,没说什么。

王磊没有介绍李倩和徐丽萍,也没铺陈任何背景。

他只淡淡一句:“人都在,您二位随意看看。”

苏老微微颔首,没答话。

沈芝月则只是扫了一眼客厅,目光像水一样扫过两女身上,什么也没留下,但什么也没放过。

从头到尾,她们没有被叫过去,也没有“面谈”。

整个过程没有问题,也没有回答。

老人们只是在山上住了两天——吃饭时看看她们怎么招呼人;走路时看看她们是不是会低头让道;小保姆犯错时看看她们如何处理,谈笑时又如何收场。

没有任何一个瞬间,像是在“考察”。

王磊一直在山路的石椅上喝茶,看似闲适,却一句废话都没说。

第三天下午,苏老站在竹林边抽了半支烟,然后笑着摇了摇头。

“她俩……不是靠天赋吃饭的人。”

“但有一点好——稳、有边界。”

“徐丽萍看起来柔,其实心里比谁都敞亮;李倩嘴快,但不乱说不越线。”

“这种人——可以教。”

沈芝月站在他身侧,语气依旧冷淡:

“没毛病,性子正。”

“不是会巴结,不是胆小,更不是看谁说话大声就点头的人。”

“最重要的是,遇事都在脑子里过一遍,不靠直觉,不靠情绪。”

“合我眼缘。”

王磊没说话,只轻轻点了点头。

两位老人转身回屋,第二天却主动把随身的两只小箱子放进了客房。

里头是几十年的教材、讲义、手稿、和讲课时用的录音设备。

没人通知她们“通过了”。

也没人说“开始上课”。

但她们都明白——两位真正的“先生”,已经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