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7章 老板,你这样显得我们很呆(求双倍月票)
长时间不接触阳光和外界环境的脸愈发苍白,布满血丝的双眼散发着专注的光芒。
何栖远全身穿戴依旧一丝不苟,几天没有离开办公室,丝毫看不出一个技术宅的邋遢之感。
谷晨峰虽然也会跟其他华星联员工一样没事就吐槽一下这个人傻钱多的二世祖老板,但也不得不承认,同为男人,老板这个卖相是真的顶。
就是出道演艺圈,那也肯定是顶流的存在。
就在谷晨峰脑子里想东想西的时候,方迟对他出声吩咐了一句话:
“晨峰,我记得你那个咖啡还有吧,你去准备几杯,送过来。”
“好··好的,方总。”谷晨峰嘴巴张大,又赶紧收敛,无论自己怎么想老板,他都是自己衣食父母般的存在,女友还为加薪的事高兴了好多天。
何栖远不在意这些小事,从几人进来手上就完全没有停下过,一边快速敲击键盘一边用眼神示意二人坐,轻声说道:
“遇到什么问题了,简单说一下。”
“我这边的芯片制程和方总在封装方面都遇到了一点小问题,不严重,正常推进,应该也能解决。”梁孟松这个天才级的研发副总开场先解释了一下原因。“就是时间会比较紧张。”
何栖远敲着代码没有说话,等梁孟松说完。
梁孟松和方迟都算见识过何栖远在讨论关键问题时的简练态度,自然早就在心里打好了腹稿。
这时也不啰嗦,开始述说自己遇到的困难。
“我先说吧,封装的问题出在引脚密度问题上。”
“45纳米芯片的晶体管密度提升太大,这样的结果就是引脚数量大幅增加,传统的引线键合很难实现最新的密度要求。”
“之后我又尝试了焊球工艺,结果这个问题更大,焊球之间的间距需要从100微米下降到50微米以下,对准误差极大,而且与引脚一样极其容易造成短路。”
所谓芯片引脚,就是芯片内部引出外围电路的接线,何栖远想要达成的系统级多核芯片的引脚数量从数百增加到了数千。
还是用河流形容,这个就像河流上原本每隔一公里会有一个水渠,引出水流去浇灌河流沿线农田。
但是现在引脚问题就是这个河流的水渠密度增加了十倍不止,几十米就要有个水渠引出。
这么近距离的水渠很可能会有互相窜流的情况,而发生在芯片上,就是出现短路。
方迟提到的焊球工艺,可说非常聪明,在07年是非常前沿的工艺,就是通过焊球直接连接芯片和基板。
形容一下就是:依旧保持从主河流一公里引出一条水渠不变,只是从引出的水渠延伸过程中二次分出小水渠。
也就是焊球里包含了接线引脚——小水渠——这样的工艺。
而方迟在这里遇到的问题,就是焊球在50微米以下时,为了满足高密度互联要求,极易造成短路和对接误差。
还是水流形容就是要么还是会发生互相窜水情况,要么干脆水道对接不上需要浇灌的目标农田。
何栖远点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表情没有任何变化,眉毛甚至动都没有动一下,一副我很忙,在等梁孟松一起说完的样子。
桌前两人一愣,什么意思,不是一个一个解决,还要等两个都说完一起解决?
老板,你一心二用就算了,大家都是天才级的工程师,谁都能做到。
可是我们几天没有解决的瓶颈你还完全不当回事,就有些过分了。
两个天才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出来彼此的想法。
“咳··”梁孟松轻咳一声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虽然自从遇到何栖远开始,自己就被这种情绪持续笼罩着。
“制程工艺这边,不是材料问题,是我们的光刻机分辨率达到了极限。”
梁孟松的话要比方迟简短许多,他更了解何栖远的眼光,知道他肯定一听就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然而他话音才刚落下,何栖远原本如蝴蝶穿花般翻飞的手指这次总算停了下来。
梁孟松和方迟不知为何,瞬间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竟然产生为难住老板,就证明自己也没那么差的情绪。
从来都是被当做最顶尖天才对待的二人从进屋开始,就被毫不停歇的敲击声压着心神。
只见何栖远转头认真地看了一眼梁孟松和方迟,用略显沙哑的嗓音问道:“还有吗?”
对面二人怔了一怔,都赶紧摇头。
何栖远长出一口气,视线重新放回林云峥的笔电上,手指再次开始敲击。
“方迟,你那边的问题,并不复杂。”何栖远声音透着从容,仿佛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并不复杂!?这要不是自己老板说的话,方迟肯定会跳起来表达一下态度。
何栖远看不到对面方迟的表情,继续说道:“你改成焊球工艺的想法非常好,不愧是华星联最优秀的封装工程师,这条路走对了。”
方迟听到老板的表扬,不知为何竟有一种读博士时被导师夸奖的感觉。
他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出现在年轻如何栖远身上时,自己竟然毫无异样的感觉。
“你的问题确实就是时间的问题,你早晚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何栖远声音沙哑中带着坦然。“这个不需要太新鲜的方法。”
“你可以试试铜柱,铜的导电性优于焊料,而且铜柱理论上可以加工成更小的直径,这样间距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悍球会出现的短路和对接问题就不会再出现。”
何栖远语气轻松,这个问题说起来确实简单,方迟其实只是缺少那一瞬间的灵感闪耀。
他知道前世直到08年宝极电才彻底找到这条路径,现在这个时期还在尝试解决引脚问题。
是于振华那个不亚于梁孟松的天才找到了铜柱这个方法。
天才的亮光一闪,就这样朴实无华地解决了困扰行业许久的封装难题。
穿越而来的何栖远自然丝毫不介意把对手的机缘拿来直接用。
从这件事,何栖远也看出方迟的潜力,似乎比自己原本以为的程度还要更高一些。
“梁博士,光刻机分辨率问题,这个是我的问题,之前考虑过了,应该早些说,结果这几天被这件事绊住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停手指了一下笔电屏幕。
梁孟松和方迟瞬间集中全部注意力,想天天老板在做什么,然而何栖远没有说明一下的意思,继续说道:
“现在通用的DUV技术确实无法突破突破物理极限,这个我们以后会想办法。”
说到这,他眼里闪过一丝精光,里面蕴含的信念让对面两个知道他一些想法的手下大将都是一凛。
“先解决眼前的问题,梁博士你可以考虑一下多重曝光技术,通过双重,甚至四重图形化结合浸没式光刻,可以有效提高分辨率。”
“只是需要优化掩模设计和算法,以及大量的资源投入。”
“资源方面不是问题,有任何需要,通知窦总监安排就行。”
梁孟松本就是天才中的天才,何栖远说得虽然简单,但是立刻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笑容瞬间出现在脸上。
只是这时对面的何栖远忍不住停手叹息一声。
对面二人完全不知道何栖远为何反手间想出这种天才方法的老板为何还要叹息,你都这样了还要叹气,那我们算什么。
老板,你这样显得我们很呆。
他们不知道何栖远是想起前世华夏就是被光刻机技术卡住技术关键,只能用这种没办法的老办法,增加海量成本,用无数算法和资源堆叠出的多重曝光技术,去一次次突破光刻机的分辨率极限。
现在常见的DUV(深紫外线光刻机)分辨率在193纳米,而10年才会有第一台EUV(极紫外线光刻机)商用原型机出现,那是可以波长只有13.5纳米的最先进工艺,19年一台价格十亿美元,依旧供不应求。
这时端着茶盘的谷晨峰推门走了进来。
年轻的精英工程师好奇地看着几人,脸上充满了好奇。
怎么都不说话呢?
是偶像和大哥的问题说完,老板也在沉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