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口出惊人语
马显达的意见,正副导演张鑫焱、施洋平选择了尊重。
作为技术官员的马显达,也是少林寺剧组跟上层沟通的渠道。
接下来,三人就训练进度以及拍摄筹备,进行了常规的简短沟通。
按照三人的说法,如果没有十项全能的陆扬毛遂自荐,少林寺的拍摄就要在当年八月正式开机。
选在八月开机,也是吸取了陈文版少林寺的教训。
之前中日双方都不满意的作品,如果剔除剧组中的狗血戏码,最大的问题出现在了拍摄思路上。
导演陈文,作为左联影业的知名导演,拍摄经验毋庸置疑,但他选择了六十年代胡金荃新武侠浪潮的拍摄模式。
陈文借用新武侠风,将京剧表演跟古装电影相结合的手法,经龙虎斗、十二金牌、五虎屠龙、十三太保等港片异军突起的证明,已经不被市场所接纳。
在港圈,不管是对电影公司来说,还是对投资人而言,赚钱才是拍电影的第一目的。
陈文选择了被市场淘汰的拍摄方式,才是一版少林寺中日双方都不买账的主要原因。
天气原因导致的观影效果不佳,则是次要原因。
陈文选的拍摄时间在冬天,还是一个雨雪交加的冬天,风雨之外,还有漫天的风沙影响拍摄效果。
所以二版少林寺的拍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拍摄时的采光跟画面清晰度。
八月开机,也是经气象部门确定过的时间。
三人谈到正式工作,就避免不了谈及前期的拍摄进度。
八月份开机说的是演员的拍摄,户外取景已经开始了。
这也是陆扬刚刚提及换摄影器材,张导表示有难度的原因。
现在拿出来说,也是怕陆扬出的主意成真,有了新的摄影器材,就存在一个画面衔接问题。
日方如果真的能提供高精度的摄影器材,只怕运到中牟的时候,也过了外景的最佳取景期。
“张导,我还有点建议,不知道能不能提?”
张鑫焱提及二版前期也有被推翻的风险,马显达这边倒是不太在意,这跟他的专业相关,拍摄并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
陆扬这样疑似武行出身还懂电影,毕竟是异类。
马显达作为正经的武行嫡系传人,不懂画面衔接、取景时段,纯属正常表现。
陆扬再次开口添乱,并不妨碍不懂电影拍摄的马显达嫌他事儿多。
“说罢,开会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现在的张导,巴不得陆扬多开几次口。
如果他的那些建议成真,除了拍摄风格之外,少林寺的制作班底,绝对是亚太电影圈首屈一指的存在。
“张导,我的意见是先试探一下日方的少林拳法联盟,之后再确定我们的开机时间,如果确认他们可以给咱们剧组提供摄影器材及胶片……”
说到这,陆扬停顿了一下,才又沉声说道:
“我刚刚说的太极张三丰,也有少林寺的戏码,我们不妨一班人马两个剧组,同时开拍少林寺与太极张三丰,这样一来,少林寺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我们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发行续集……”
二戏同拍,张鑫焱导演跟施洋平导演并不陌生,但原班人马二戏同拍,在两人看来可行性也实在不大。
少林寺本就是一版不过、二版重拍,剧组跟运动员出身的演员们压力都很大。
除了一二版的压力之外,凤凰影业正在拍摄的塞外夺宝,也给了少林寺剧组很大的压力,那边同样也是海选了武术运动员参与拍摄。
张导推倒陈文的拍摄风格,借鉴凤凰影业的做法,就等于跟同属左联影业的凤凰公司打擂台。
只拍少林寺,败了只是一部电影,二戏同拍,万一选武术运动员为演员的武打片不受市场认可,左联影业就是一下拍了三部烂片,会成为行业笑柄。
左联影业是国内影业在港城影视圈的代表,一下拍烂三部电影遭人耻笑,对国内影视业的发展也是沉重的打击。
左联影业进入国内拍戏,赚钱本就是排在末位的诉求。
扩大国内影视在泛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才是左联影业最重要的诉求。
如今拍摄影片的成本主要就在胶片上,市场真要不认可,算上一版的少林寺,至少浪费三部片子的胶片,这样的损失左联影业承受不起。
“小陆,你初来乍到还是要脚踏实地的……”
陆扬口出惊人语,马显达也被他的豪言壮语吓了一跳。
不过太极张三丰完全符合港澳办廖公的要求,所以这位马先生言语之间,斥责的味道并不重。
“马先生、张导,先听我说说太极张三丰的故事梗概,张三丰的生活时代,介于元明之间,明仿唐制,元承自宋,唐宋之间只隔着一个五代,道具上没有太大的冲突……”
陆扬语出惊人后,也开始了他对太极张三丰的改编。
九三版太极张三丰,虽说与少林寺隔了十几年的时间,但在衔接上却与八二版少林寺天然契合。
张三丰出身少林,师父也叫觉远,就是最好的衔接纽带。
而九三版太极张三丰最大的硬伤,就是张君宝出现的时间段,不符合广大影迷对太极真人张三丰的认知。
金镛版倚天屠龙记,无疑就是这个硬伤存在的最大佐证。
将电影的时代背景调整为元末明初,将张君宝定义为反抗异族的民族英雄,将董天宝定义为投靠异族的汉奸,观影情绪上就会出现最大的落差。
而在陆扬的叙述中,日方的少林拳法联盟,再次成为第三部电影的资金血牛。
少林寺如果能一炮而红,再整个元末明初的太极张三丰,对神风来自蒙元的岛国,也存在观影情绪上的强烈代入,推及欧亚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陆扬口中太极张三丰的定位,跟张鑫焱导演对少林寺的定位一样,也是轻喜剧快打武侠片。
给张施两位导演说太极张三丰剧情的时候,陆扬也归纳了一下自六十年代胡金荃、张澈、李小龙引领起武侠风潮后,市场对于武侠片的不同热度。
当然,限于自己的出身,陆扬只是稍沾即走,发散思考就是两位导演的事儿了。
面对现代传武第一人马显达,陆扬对剧情的演绎就是张君宝的太极跟董天宝的八卦、形意的对冲。
甚至于太极张三丰之后的第三部片子,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陆扬都略有涉及。
这一连串的解释下来,张鑫焱导演跟马显达心中都升起了放下少林寺,新拍太极张三丰的想法。
陆扬作为武术指导介绍一部电影,自然要加上相应的动作演示,之前在盥洗区演练的陈氏炮锤,就是太极张三丰要用的太极。
划水展示拳理,揉落叶以显功高的片段,陆扬也要给三人一个想法上的展示。
陆扬说完大致的时代背景、故事梗概,会议室就陷入了长久的静默中。
“马先生,我觉着陆扬的提议很不错,值得试一试,少林寺这部影片如果成功,咱们就可以进行第三部电影的制作了,只是这对日方……”
对日方不公平这话,张鑫焱导演也如陆扬一样稍沾即走。
具体怎么发散思考,既不是剧组的事儿,也不是马显达的事儿,而是上边需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陆扬的提示,张鑫焱导演都在琢磨第三部的故事了,只是他不知道少林寺能有多火,对于第三部以什么故事为背景,还是没有具体的头绪。
“张导,拍摄时间跟拍摄进度不会有问题吧?”
陆扬口出惊人语,并说服了三人。
现在马显达考虑的就是导演张鑫焱,能不能承受的住二戏同拍的繁重任务。
“有洋平兄在,他可以做太极张三丰的导演,这样大制作的成本也可以一分为二,两部剧副导演跟武术指导的位置,我推荐陆扬兼任!”
如果少林寺是国内的电影公司拍摄,陆扬说的再天花乱坠,结果只有被赶出会议室一种。
但现在少林寺剧组的正副导演是港方的张鑫焱跟施洋平。
马显达这个技术官员,对剧组基本没什么辖制力,他的管辖权主要体现在运动员身上。
马显达为了廖公的要求,心里有了拍摄太极张三丰的想法。
别说张鑫焱直接推荐陆扬武术指导兼任副导演了,但凡这位张导有一丝犹豫,他都会把这个想法上报。
“那咱们就抓紧时间,我马上去汇报,但汇报之前,我会给陆扬联系好铝制品厂,还有可以加工弹簧钢板的工厂,总而言之,不管是一部还是两部,咱们剧组都要言之有物,第二部太极张三丰,临时保密!”
陆扬说再多,不管是少林寺剧组追加投入、更换摄影器材,还是二戏同拍,无缝衔接第二部太极张三丰,都有一个共同的起始点。
那就是他要把在驻地门口画出的唐刀,训练场上说出的明光铠给做出来,并呈现在做决定的领导面前。
“陆扬,有难度吗?实在有困难,剧组可以给你特批一笔资金!”
张鑫焱的补充,迎来的是马显达锐利的眼神儿提醒。
马显达可以算是半个江湖人,虽说没有经历过江湖,但他身后的沧县马家就是华北江湖的一部分,而现在的西北马家则是武术界的代表之一。
江湖中的坑蒙拐骗,也是武行真传的必修课,论及传武真传,其复杂程度远非常人可以想象。
一代一真传,倒不是师门不想传。
而是真传的成本太高,从最初的选材,到层层淘汰,再到江湖扬名。
真传一人辅助一群,才是传武真传。
“张导,不需要资金上的支持,想要铝制品厂跟机械厂帮忙,也不是钱能解决的事儿,这还需要马先生跟地方上的人交涉。”
张鑫焱导演提到给钱这个尖锐话题,陆扬也第一时间回绝了,并在回绝之后,转向马显达说道:
“马先生,我的设计虽说一看就懂,但最好还是找军工厂来操作,这样一来,道具的设计还能算是剧组的,如果别的电影厂有需求,是不是也能给我们一定的赞助?”
陆扬在十项全能之余,还能保持说话做事滴水不漏,也让马显达有些迷糊。
这人功夫驳杂不得真传,但在心智、见识上却是真传无疑,这样的师门,真奇怪!
“你能做出来才最好,不要想太多,现在你帮我们参谋一下汇报的材料……”
马显达与张鑫焱、施洋平取得一致只是开端,接下来双方各自该怎么汇报,也需要抠细节。
毕竟二版不拍,直接来个二戏同拍,没有一系列铁打的论据,三人的汇报很可能招致严厉的斥责。
四个人在会议室里抠细节,很快就到了中午饭点,运动员们帮忙打好了饭菜,马显达既没让三人吃饭,也没让送饭的运动员进屋。
直到三人形成了三份书面汇报材料,马显达才出门将凉透的饭菜端了进来。
“陆扬,既然你可以自己画图,那就别熟悉环境了,以后有的是时间跟队员们熟悉,你先把图纸画出来,别加工单位联系好了,你才现画图。”
马显达一边吃饭一边嘱咐陆扬,嘱咐完之后,他又沉声对张施二人说道:
“张导、施导,还是按照咱们之间的约定,我先汇报,视汇报结果对你们的汇报材料进行修改,如果上边不同意,我的想法是拍摄少林寺的同时,筹备太极张三丰的拍摄。”
陆扬的建议,三人虽然已经一致通过了,但马显达也知道,不管是他这个技术官员,还是张鑫焱、施洋平这两个导演,都没有拍板的权力。
他们有的只是拍摄跟配合拍摄少林寺这部电影的任务。
如果马显达只是普通的技术官员,他绝对不会多此一举。
但他是马家嫡系真传,国内武术赛事的总裁判长,他都不能为武术界的发展出力,那谁还能为武术界出力?
港澳办的廖公认可武术、喜欢太极,对武术界而言就是最大的幸事。
如果少林寺能按照陆扬的说法筹备拍摄,太极张三丰也能恰当的衔接,那这两部电影对武术界的影响可就太大了,而且必然会是正面影响。
吃完饭,马显达直接收走了三人的碗筷,并匆忙来回一趟,从营地给陆扬借来了专业的作图工具。
张鑫焱导演跟施洋平导演则是快速清空了满满当当的办公桌,留出偌大一片空间供陆扬画图使用。
知道三人要的是纸面成果,陆扬也没画复杂的明光铠,而是在图纸上先画了切刃、诸刃,直柄、曲柄、内藏柄,两样三式六把唐刀。
“陆扬,这个拐柄,为什么不在刀身上拐?而且这三种是剑形,为什么要叫唐刀?这种前窄后宽的大三角刃,砍无法借力,刺击也不流畅,对吗?”
陆扬刚刚用铅笔直尺画出了两样三式六把唐刀的视觉图,一旁仔细看图的行家马显达就提出了异议。
口出惊人语不怕,怕就怕拿出来言之有物的东西不靠谱。
切刃唐刀被认为是臆造的原因,也就在马显达的说法上。
砍,无法借力。
刺,后高前低的大三角刃,想想都不会流畅。
说武行人故步自封,那才是真正的见识短浅。
民国武行动辄分生死,事关生死哪会有什么故步自封,还不是什么好用用什么?
“马先生,这你得去大学的考古系问问,岛国正仓院所藏唐样大刀就有这种形制的,从其形制来分析,这种剑形诸刃应当是实战兵器,切刃则是礼仪用具。”
不管是唐刀还是陌刀的形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出土文物做旁证,尤其是陌刀。
唐刀的两样三式六种形态,在正仓院有实物收藏作为旁证,虽说正仓院藏品的居处令人扼腕,但并不妨碍唐样大刀的流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