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秦始皇出巡
第12章 秦始皇出巡
却说秦王一日坐在宫中,想起天子名称古代以来随时不同。如三皇称皇,五帝称帝,夏商周三代皆称王。秦国本是诸侯,到战国时代便随各国一同称王,王之名号已不足奇。况史官常说世运有升降,王不如帝,帝不如皇。现在天下一统,若不趁此时改换一个极尊贵的称号,何以表示成功流传后世?主意已定,一宵无事。
到了次日早朝,文武百官齐集阙下,秦王驾坐金銮宝殿,钟鼓齐鸣,御炉香绕。群臣拜舞已毕,文东武西分立两旁。文官有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诸人。武将有蒙恬、王贲、王离诸人。一个个衣冠齐整,剑珮铿锵,真是新朝气象。
秦王见群臣分班已定,便商议改号之事。丞相王绾说:“三皇五帝虽然是天下共主,可他们实际上占领的土地不过方圆千里。自商周起,称‘王’者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他们的丰功伟绩可以维持七八百年。所以说还是‘王’的称号最好。”嬴政听了不以为然。他说:“商朝七百年、周朝八百年的天下不算什么,我要的是万世永传的朝代。”这时李斯开口了,他说:“如今四海之内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这是从未有过的事。陛下的功绩自然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认为陛下可称泰皇。”嬴政听罢连连点头:“依我看‘泰皇’仍没有多大区别。不如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乃“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之意。”
秦王说完又想:谥法本周公所作,凡人死后,按其一生行事加上谥号。此举乃是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皇权的亵渎。因此秦王决定废除谥号之制,自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依数计算,由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始皇欲传国至万世,谁知二世即亡,后人都笑其愚。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连接各国的长城,为后代留下了万里长城。秦王将全国分成36 个郡,由中央统一领导,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始皇恐人民谋反。心想:“六国新灭,骤然得了数倍土地,添了许多人民,虽然设官管理,难保没有乘机起事之人。不过造反也不容易。第一,须有兵器方可对敌。第二,须有城池方可据守。第三,为首之人必系巨室豪宗,名望足以服众,金钱足以动人,方能号召大众为其党羽。如果就此三件设法预防,便可将造反根株尽数拔尽。”始皇想定主意,立刻发出三道诏书如下:第一道:令各郡县将民间藏留兵器尽数收交咸阳地方销毁。 第二道:令各郡守查点本籍户口名册,凡属世家富室及地方有名之人,一律迁居咸阳,以便就近监察。第三道:将天下险要地方所有城堡关塞,概行平毁。
此三道诏书既下,地方官不敢怠慢,分头办理。
秦始皇是个暴君,做事果断、残忍、狠毒,秦始皇把这六国的国君全部杀掉以绝后患。
还有那六国国君的后宫妃子加起来3000多人,这么多的后宫佳丽她们个个出水芙蓉,天生丽质,面若桃花,如果把这些佳人放了是有点可惜的。
秦始皇虽然不是好色之君,但也没有把这些后宫佳丽赶尽杀绝,而是把大部分的收编进了后宫。这在当时是非常正常的,那时候的人对贞洁看的不是太重,秦始皇更多的用意是充实后宫,带有炫耀的意思。
秦始皇把这些后宫佳丽接到了秦国,可是这六国的后宫佳丽实在太多了,秦始皇的后宫根本根本就放不下,于是特地修建了一座非常大的宫殿群来安置她们,这个宫殿群就是人人都熟知的阿房宫。
六国的妃子本来就很多,加上之前的后宫美女就有成千上万了,足足可以组建成一支军队。
这些妃子们吃喝脂粉一概不愁,每天都打扮的十分妖艳,白天载歌载舞,晚上饮酒奏乐。秦始皇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个大英雄,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美貌和歌声吸引皇上,她们天天翘首以盼,希望哪一天皇上能临幸的自己。
无奈秦始皇的后宫实在是太多了,皇上又忙于国事而且还有他自己的妻妾,很少去光顾她们。这些妃子们只能望着皇宫的方向,期盼皇上的到来,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没有见过秦始皇的面,甚至有的妃子36年都没有见过皇帝的面。
这些来自六国的妃子,离开自己的国家被当作了秦始皇的资本,深宫寂寞,味同嚼蜡,怨女成群,长夜漫漫,凄苦一生。
这些妃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亡国之恨,秦始皇过来的时候就歌舞升平,不过来的时候就翘首以待,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秦始皇离世。
秦始皇的一生有很多儿女:23个儿子,10个女儿,这可以说明他也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尽管六国的美女为了争宠各显神通,但是但史书中几乎没有关于皇后与妃嫔的记载。
根据古代早婚的习惯,秦始皇完全有时间去迎娶一个明媒正娶的妻子,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虽然秦始皇的政事繁忙但是立一个皇后的时间和机会他还是有的。
秦始皇没有立后是因为他本人不愿意,所以秦始皇的陵园里只有他一墓独尊。
对于秦始皇没有立后的原因,很多人说是因为受到他母亲赵姬的影响,当时太后和把持朝政的吕不韦偷情,后来又和嫪毒生了两个孩子。这些事对秦始皇刺激很大,秦始皇对母亲行为不检点的不满,直接导致了他对女性的偏见。
不过民间野史中有不少关于秦始皇感情方面的传说。
据说嬴政小时候在邯郸城爱上了一名女子,叫阿房女,统一天下后,秦始皇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因为她是赵女。由于当时秦始皇政权并不稳定,为了不让他为难,阿房女殉情自杀。为了纪念阿房女,秦始皇建造了阿房宫。
黎姜是赵国工匠之女,与从小在赵国做人质的嬴政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因为黎姜的出身与政治因素,众臣一直反对立她为妃,但秦始皇不顾他人看法多次下令封黎姜为后,都被黎姜拒绝了。黎姜终身未嫁,一直陪伴在秦始皇身边,可以说是秦始皇的精神支柱。
公孙丽是卫国大将公孙羽的孙女,与师兄荆轲青梅竹马。秦国攻打卫国,荆轲带着公孙丽逃到齐国,偶遇秦王嬴政,嬴政发现公孙丽是自己年少时倾慕的女子,便用荆轲的性命威胁其入秦宫,封为丽姬。公孙丽入宫时便怀有荆轲之子,为保住荆轲血脉,丽姬只好委身秦宫,最后公孙丽因为荆轲刺秦王而被处死,不然公孙丽又会跟赵姬一样,生出一个秦王的假后代。
秦始皇二十七年,他下诏到陇西、北地各处出巡。
一班将相群臣随驾起行。所过地方,官吏听说车驾将到,先期扫除道路赶办供应,远出送迎。秦始皇千乘万骑护卫森严,一路上风光无限细说不尽!
秦始皇命驾先往山东。一日行到邹峄,始皇登山游玩,命群臣作文刻石立在山上,称颂始皇功德传示后世。始皇遂由邹峄起驾,顺路至泰山之下。
泰山为五岳之一,历史上最为有名。相传古帝王都曾到此举行封禅之礼。秦始皇到此也欲照例举行,但应行仪节无人知晓。如此大典又不可草率从事。遂下令召集齐鲁儒生来此会议。
儒生奉命到者七十人,大都不知,各逞臆说。其中有略知一二仪节者说道:“古来举行封禅,上山之时恐伤山中土石草木,用蒲叶包裹车轮行走。到行礼时不过扫地而祭,用蒲干为席,以示俭约而已。”始皇见泰山如此险峻,若恐伤及土石草木,又如何上得山顶?遂饬令诸生罢议。儒生见始皇不用其议,不免懊丧回家。
始皇自出主意:由泰山南面开除车道直上山顶举行封礼;然后由泰山北面下来,到得梁父地方举行禅礼。吩咐礼官选择吉日先期斋戒。到了这天始皇车驾上山。行至半路大风忽起,飞沙走石天色昏黑,迅雷一声大雨如注。山上的大水冲流而下,一众人等异常狼狈。急切中无处躲避,见路旁有大松树黛色参天,荫蔽十余亩地,始皇命从人就树下暂行休息。大众见此树竟能庇得千人,浓阴如幕,雨点一丝不漏。
始皇大喜,下诏封此树为“五大夫”。等到雨过天晴方得上山行礼。此事传到儒生耳中,便将始皇作为谈柄,说他“开除车道,损伤山中土石,触怒山灵,才致此风雨”。始皇听说后十分生气,后来竟酿出焚书坑儒的大祸。
始皇东巡来到徐州,风景不同,民俗自别,桑麻绣野,禾黍铺田。百姓来献嘉禾,一茎三穗。始皇大喜,赏了百姓,复往东南到沛县,又见旺气,想此地必有异人,分付细加访问,倘或有人,即当杀之,以绝后患。李斯曰:“云气出没偶然耳,何劳陛下忧心!如若差人访察,恐骚动百姓,反生他患。”始皇曰:“卿言是也。”遂命驾起行,来到会稽城中。这时十字街人丛中走出一位少年壮士来,要刺杀始皇。这时一位老者急止之曰:“不可!大丈夫当立万世之功,岂可效刺客之流耶?”少年遂止。其人为谁?老者姓项名梁,少者姓项名籍,字羽,楚将项燕之后,下相人也。项籍初学书,书不成;学剑,剑不会。梁大怒曰:“尔欲何为耶?”项籍曰:“书,记姓名;剑,不过敌一而已。”梁曰;“汝今欲何学?”籍曰:“吾欲学万人敌也。”项梁甚奇之。今日遇见始皇意欲刺杀,项梁急止之。因此游行于吴楚之间,潜有图天下之志。
秦始皇征服六国时,每灭一国必囚杀君主,毁除宗庙社稷。又搜括妃嫔子女,宝器珍玩,一齐运入秦宫受用。
当时六国人民见此情状,思念旧君往往泣下。尽有忠臣志士愤心切齿,痛恨始皇欲报国仇,未得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