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藏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改革的总体设想、阶段特征和近期任务

赵紫阳同志讲,就全国来说,“从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特别是去年改革迈出了相当大的步子以后,可以说改革已开始进入两种体制的均势、对峙状态,新旧体制谁也起不了主导作用”。西藏的情况如何?经过4个月的不全面调查和分析,初步的看法是:改革已经起步,有的领域改革的步子比较大,但新旧体制的交替不明显,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来讲,对于旧体制的“破”做了一些工作,而新体制“立”的工作做得很少。全面开放、取消指令性计划、价格放开等措施,打破了旧体制,但不等于建立了新体制。而人们往往在两者之间画“等号”。在目前的经济生活中,这是造成宏观失控、放手不管、产生各种不协调现象的原因所在。

由于这种“脱节”现象的存在,为了解决在打破旧体制之后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从旧体制中去寻找办法,无形中又强化了旧体制。在西藏经济生活中,实质上旧体制还占着主导地位。这种局面如不下大力量加以改变,将很难扭转。我们感到,现阶段有以下六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关于宏观控制和管理

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方面。1984年和1985年,是西藏基本建设大规模上马的两年。同一时期,又伴随着职工工资、福利的大幅度调整,社会总的供给水平远远低于社会总需求的增长。物价上涨高于全国,资金严重不足,城镇居民对物价失控难以承受,改革处于内外吃紧的窘迫境地。我们对总量平衡工作一直重视不够。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下,为改革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确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在开放方面。我们对交通、建筑两个系统实行了全面的对外开放,打破了区内国营企业独家经营、卖方市场的一统天下。但是,对运力与运量、施工力量与投资规模的总量平衡却考虑不够,随着全国财政金融紧缩政策的实施,运输与建筑企业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企业内部的改革走起了回头路。

在计划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取消了除水泥、木材以外全部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让企业自谋生路、自由竞争。企业有了压力,部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另外一部分企业,由于过去产、供、销相互脱节和产品销路得不到保障,加工任务没有着落,处境十分困难。这部分企业中,有些确实没有必要办下去了。但是,企业归部门所有,不能实现真正的自负盈亏,破产成为不可能,最后还是吃国家“大锅饭”。

在市场和流通领域的改革方面。我们取消了对全部农畜产品的计划收购和议购,除37种商品以外,全部工业品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但是,我们对如何在以市场经济调节为主的前提下组织和建立市场机制想得不多、预测不够、估计不足。结果,如粮食、酥油、蔬菜等这些关系人民生活的基本重要物资,不是形不成市场,就是完全由私商控制市场。有些产品还出现了区域性的垄断现象,国家失去了干预市场活动的能力。

以上问题的存在,一是改革不配套;二是缺乏建立新体制的强烈意识;三是改革的方向、目的不明确。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企业在竞争中,“垮了活该”,“不行就都养起来”。这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在实践中也是不可能的。西藏改革,目的是增强自身的活力,逐步减少对国家的依赖,走上自主经营的轨道,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使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垮了活该”或“由国家养起来”,只能加大对国家财政的依赖,也不利于政治上的安定。

开放、搞活是改革,加强、改善宏观控制和管理也是改革,而且是难度更大的改革。微观放活的范围、程度和步骤,必须同宏观控制的能力相适应。西藏加强宏观控制,与内地有所不同,价格、税收、信贷等主要的间接控制手段,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直接的行政控制方法在目前仍然十分有效。特别是在1990年以前对农牧区和集体、个体工商业实行减、免税政策,信贷又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行政控制的作用和范围就更不可小看。因此,我们要通过行政控制来推进新体制,更好地搞活西藏的经济,增强自身活力。

2.关于所有制结构

西藏全民所有制企业在改革中处境十分艰难,风雨飘摇。一方面说明,建立新体制的工作没有跟上;另一方面说明,在西藏办的一部分全民所有制企业有个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中央提出西藏要以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为主。对“以集体和个体经济为主”如何理解?其衡量标准,一是数量,二是实力。我们认为:主要是看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实力,要使集体和个体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以集体和个体经济为主,对财政、计划体制的管理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现行财力的来源主要是中央补贴,而财力分配的落脚点主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计划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基本建设管理的改革,而基本建设投资也是为发展和巩固全民所有制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进行财政、计划体制的改革。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还完全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

3.关于行业管理

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西藏经济改革中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现有的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哪些应该发展,哪些应该限制和压缩,必须有比较清醒的概念。西藏国有企业关、停、并、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产品结构的调整也需要进行研究,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如何开发适销对路、淘汰质次价高和滞销的产品,抓住“拳头”产品,带动其他,与计划、财政、信贷等有关部门的政策密切相关。

企业规模一定要适合市场的需要。企业规模必须严格加以控制。企业规模过大出现“吃不饱”“销不出”的问题,是旧的“大锅饭”体制造成的一大危害。体制改革中如何划小现有的国营企业,压缩规模,变全民企业为集体企业是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就业,但劳动力价格不能太高;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含量低,又要受到人员素质、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产品成本就难以降低。企业规模问题是制约和限制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西藏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又必须认真解决行业、产品、企业规模的调整提高问题。这方面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4.关于搞活企业

搞活企业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关键又在于管理体制和部门职能的改革。随着计划体制的改革,西藏大部分企业在产供销方面已经放开,但人、财、物方面还捆得很死。企业基本上还是主管部门的附属物,既不是经济实体,也没有法人地位。主管部门不放权,企业的自主地位得不到社会承认,有权比没权还难受,企业很难搞活。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实现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干预企业,通过简政放权,削减中间层次,使企业获得真正的商品生产者法人地位。在此基础上,辅之以计划、财政、税收信贷、劳动人事等综合部门的配套改革,才能使企业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在大体平等的情况下竞争。

企业内部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经营者、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西藏城市改革的最大难点在“关停并转”企业和各层次精简下来人员的出路问题。对此,一定要采取过渡性措施,避免矛盾激化,同时积极考虑建立社会保险和就业(失业的)保障制度。

5.关于横向经济联合

横向经济联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可以从根本上瓦解旧体制,为建设新体制开辟道路。西藏“以市场调节为主”就是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横向经济联合有其特殊的意义。它还有可能为西藏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项工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真正实际意义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领导力量薄弱,政策、措施也不得力。西藏的横向经济联合,现在还处于等待援助,甚至是依赖无偿援助的阶段。除了香港之外,无论是与外省区,还是区内各地区、各企业之间,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横向联合基本上没有开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首先,我们对旧体制的依赖性很强,感情也很深厚,与新体制发展的要求是有抵触的。由于没有经济头脑和效益观念,对于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发展横向联合,既不习惯,也难以接受,看不到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其次,企业没有自主权,地区、部门所有制严重地阻碍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计划、财政、基本建设、物资、金融等体制基本上是为条块分割服务,横向联合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约束。企业在条条块块的束缚之中,无计可施,只能“安于现状”。

再次,产品成本高,工资含量高,劳动生产率低,运距长,市场小,抵消了横向联合中资源优势可能带来的效益,对外部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开展区内、区外的横向经济联合是现阶段西藏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此环节,可以进一步推动财政、计划、金融、物资、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全面改革。

6.关于市场

城乡市场是不可分割的。西藏流通体制改革的主体在农牧区。贯彻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是要求我们在“放”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和建立新的市场机制,推动城乡之间、农牧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发展商品经济。同时,使货畅其流,大力改善供给水平,缓解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不是要求我们退出市场,放任不管。

农牧区改革,实行“两个长期不变”的方针,从根本上打破了旧体制,使经营者有了完全的自主权,为发展商品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们却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个条件,在取消农畜产品收购计划的同时积极着手组织和建立新的市场,有些同志甚至认为,农牧区的政策是“放到头了”,“退到底了”,除了落实、巩固、完善之外,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再做。

牲畜归户、土地归户使用,仅仅是使农牧民获得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但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生产还是自足自给的,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不是商品经济,更不是市场经济;是向新体制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但从市场机制的角度来讲,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改革的目的远远没有达到。新体制的最大特点,应该是推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否则,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占西藏总人口80%以上的农牧民来说,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以物易物”将永远是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而不会变为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流通体制的改革,是城乡经济改革的重大课题。

农牧民习惯于“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形式,货币观念不强。要建立广泛的城乡市场,就要抓住农牧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商业形式,打破一切阻碍发展城乡市场政策上的条条框框,努力开辟多种形式的生活、生产资料贸易市场,进一步带动劳务、技术、金融市场的形成,从流通体制改革上做出大胆的突破性的调整。

对以上六个方面问题的分析,旨在进一步说明目前西藏经济体制改革所处的阶段特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面临的重要任务,便于我们构想改革、建立新体制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