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中国有着至少八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史,有着四千年传承不绝的文献史,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毋庸置疑,这种经久不衰的传统文明一定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秀成分,其集中体现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然而随着百多年西风东渐的思潮,中国文化的优秀文萃虽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但其独特价值在今日似乎并没有真正得到彰显,以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自我抛弃,渐渐失去了己身文明的根本。重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是重要的,其首要工作当然就是从重拾自己的文化开始。
十六年前的2001年,我的《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出版,虽然这部书基本建立了中国天文考古学这一学科体系,但是对于全面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还远远不够。为弥补这一缺陷,近十几年来,我的天文考古学研究始终围绕着探索文明本源这一基本主题展开,希望能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揭示数千载文化发展的真谛和中国文明的独特内蕴。2006年出版《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2009年修订再版, 2013年又出版《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天文历法》,都是对这一问题思考的研究实践。而一些散见于期刊、会议和文集的论文主要有《天地交泰观的考古学研究》(2005)、《洛阳尹屯西汉壁画墓星象图研究》(2005)、《“文邑”考》(2008)、《天文考古学与上古宇宙观》(2010)、《二里头文化“常旜”及相关诸问题》(2010)、《〈周易〉 乾坤卦爻辞研究》(2010)、《上古宇宙观的考古学研究——安徽蚌埠双墩春秋锺离君柏墓解读》(2011)、《龙的来源——一个古老文化现象的考古学观察》(2011)、《陶寺圭表及相关问题研究》(2011、2013)、《敖汉旗兴隆沟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的初步研究》(2013)、《〈保训〉 故事与地中之变迁》(2013、2015)、《自然之色与哲学之色——中国传统方色理论起源研究》(2013、2016)、《“亳中邑”考》(2013、2016)、《祖槷考》(2014)、《咸池考》(2015)、《清华 〈筮法〉 卦位图所见阴阳观》(2015)、《观象授时与文明的诞生》(2016)、《天文授时与阴阳思辨——上古猪母题图像的文化义涵》(2016)、《殷周畿服及相关制度考》(2017)。这些研究奠定了今天这部《文明以止》的基础。
天文学作为中国文化之源,这一点我们不仅已经反复强调,而且在今天,这个事实也看得愈来愈清楚。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不从古代的天文学与天文观入手,不对传统的天人关系进行探索,要从本质上理解中国文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们所说的宇宙观是指中国先民对于天、地、人相互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虽然源于一种最朴素的观象活动,但却广泛涉及了古代时空观、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舆服制度、哲学观与科学观,其知识与思想的形成与完善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事实上,古代天文学对传统文化这七方面的影响使得上古天文学与天文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渊薮,而且也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与思想体系的渊薮。
研究中国的上古文明,首先面临的就是有关文明与文化的理论问题。换句话说,既然我们研究的是中国问题,那么文明与文化的基本定义就只能从对中国先民的传统思考与认知体系中去探索,而不能简单地移植其他文明的现有成果。不同文明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理解根本不同,生搬硬套其他文明的理论作为己身文明的研究标准不仅圆凿而方枘,甚至将直接导致错误结论的得出,无法揭示己身文明的真正价值。事实上,中国古代文明更多地强调形上思想与礼仪制度的建构,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上古文明时必须充分加以关注的问题。
文化是传承的,只有传承才可能形成传统,这意味着文明传承的本质其实是在追求一种精神的固守。本书取《易传》“文明以止”为题,即在强调文明传承的这种不变的文脉。尽管历史的失忆与民族的交流造就了古今文化的差异,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与根本,古今却一脉相承。
重建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以考古资料作为直接史料,其价值当然无可替代。本书的讨论除天文学对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基础的儒道哲学的影响拟另成书外,全面讨论了上古时期及前文献时代的宇宙观问题。通过天文考古学研究,从天文与天人关系的角度,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民族学材料,以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及天文学研究为手段,对上古思想与制度给予了必要的研究。
本书的完成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黄燕生编审为本书的出版尽心筹划,学生韩雪、张雪妍协助录入文字并统理书稿,刘佳佳翻译英文书名,同事张蕾、吕杨、田苗代为补绘插图,助手莘东霞扫描制作图片,今藉拙作付梓之机,一并深致谢忱。
作者
2017年6月30日记于尚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