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风:《健民短语》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6章 哲学的批判

2014.04.03

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最近在上海有个演讲:“哲学的意义和批判的价值”,谈到哲学的批判让我们始终保持一种反思意识。哲学究竟有没有用?张教授说得很直接:“哲学没有用。”为什么呢?哲学不过是为人提供了一种批判性。不要把哲学看得过于神秘,现在就连小区的保安都可能问你一个看起来很哲学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是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的所有哲学家都要回答的问题。要回答“我是谁”,就要先回答一下我希望什么。一位女生说自己的希望是得到高薪和名车。但是,她把希望和希望的对象混淆了。希望是人对自己的期许,你可以获得,也可以放弃。法国哲学家萨特获得了诺贝尔奖却拒绝领受,说自己拒绝一切官方奖励。他说人和裁纸刀不一样,人可以改变自己,裁纸刀不可。所以张汝伦教授说:“人就是一种可能性。”我同意这个说法。人如果没有了可能性,就不可能去改变自己,就会被某种枷锁牢牢拴住。因为现实生活的诱惑力依然强大。

尼采二十几岁当了正教授,觉得自己不适合大学的体制,三十几岁就辞掉了。他后悔么?后悔。因为现实生活的困窘最终还是逼迫了他。然而,他无疑是真实的。最近,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章开沅主动请辞“资深教授”头衔,在国内学界和教育界引起了震动。他说:“不当这个资深教授,更多的是希望对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有点推动作用,否则大学没有希望。”章老校长真正发挥了自己最大的可能性:请辞了,而且没有任何后悔。这也就是他的真实。他以自身的真实性批判了当代所谓的大学价值观念,保持了自己的反思意识。一位历史学家所具有的哲学气度,是许多所谓的哲学家所没有的。

20世纪80年代,张汝伦教授在德国访学时,看到一位老太太拄着双拐到学校听哲学课,她并不是为了评职称、拿学位,而是为了追求真理。这同样是一个人的真实的可能性。中国和德国的物质差距也许20年可以解决,但这样的精神差距没有200年时间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懂点哲学的批判性,对于我们今天发挥人的可能性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