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笔者对这一课题的最初兴趣是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史料的阅读中产生的。《旧唐书·宦官传》与《新唐书·宦者传下》中出现的有关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的记载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与思考。《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略云:

(天复)三年正月……(崔)胤奏曰:“贞元、元和,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使卫从,令宦官主之,唯以二千人为定制。……由是内务百司,皆归宦者……大则倾覆朝政,小则构扇藩方。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诏曰:“……(左神策中尉)第五可范已下,并宜赐死。……其左右神策军,并令停废。”是日,诸司宦官百余人,及随驾凤翔群小又二百余人,一时斩首于内侍省。……自是京城并无宦官……崔胤虽复仇快志,国祚旋亦覆亡,悲夫。[1]

《新唐书》卷二○八《宦者传下》略云:

(天复)三年正月……胤、全忠议,尽诛(左神策中尉)第五可范等八百余人于内侍省……诏以……两军内外八镇兵悉属六军。

赞曰:崔丞相血军容甘心焉,而朱温篡唐。[2]

据上面的引文可知,天复三年(903)正月,唐昭宗在朱温与崔胤的胁迫之下尽诛以神策中尉为首的宦官集团,停废神策军,不久之后,朱温迁昭宗于洛阳成篡夺之志,唐祚遂告终结。这些内容激发了笔者思考,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神策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它是如何成为皇帝亲军的?它是通过什么方式作用于唐代政权?它何以能在中晚唐政局中发挥如此大的作用?为什么朱温要等到天子的禁卫神策军停废后,才敢篡唐建梁呢?经过初步探索,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天宝十三载(754)哥舒翰在磨环川建立神策军,神策军就以边军的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代宗广德元年(763),鱼朝恩率领在陕州的神策军入主禁中,神策军的性质由边军转变为天子禁军,永泰元年(765),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和党项入寇京畿,鱼朝恩以神策军驻屯苑中,从此,神策禁军“势居北军右”。第二,贞元十二年(796),德宗创立神策中尉制度,神策军与宦官集团形成密切联系,宦官典军成为一种制度。直到天复三年(903),崔胤、朱全忠尽诛宦官,停废神策军为止,神策军在唐代一共经历了149年,神策中尉掌军制度则相沿存在了107年,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三,神策军就是通过神策中尉这一纽带与唐祚紧密联系起来的。神策中尉掌握了神策军,上可以废立君主,下可以挟制群臣,并在一定程度上威慑藩镇。正如刘蕡在分析权阉掌军的影响时说:“张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之命,下以御英豪。”[3]对此,《剑桥中国隋唐史》也有相关论述:“在八世纪后期和九世纪,宦官的权力大大加强,当他们取得对神策军——为皇帝提供主要力量以与地方军抗衡的精兵——的控制时,其权力取得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4]

但是,随着文献阅读的深入,这样的解释反而产生了更大的困惑:怎样的因缘际会使神策军和神策中尉发生了联系?神策中尉通过何种方式来维系和神策军的关系?神策中尉制度又是什么制度?神策中尉是职事官还是使职?监军制度与神策中尉制度是否有关联?神策中尉利用所掌握的神策军在中晚唐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司法、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是如何影响了中晚唐政局?神策军的兴起、发展、衰落和灭亡的过程与宦官集团的关系何在?神策中尉在当时政治结构中的活动趋向与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神策军的组织体系、战斗力、待遇、粮饷、赏赐、屯防、职能与任务、日常活动是怎样的?神策军与京畿、地方政府及普通民众的关系如何?神策军是如何完成从边军到中央禁军的转变的?京西北和畿内为何遍布着神策城镇?等等。因此,探讨神策军与神策中尉这一论题是很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不仅如此,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支事关唐王朝中后期国运的禁军,其起源和兵额数等问题已不为唐宋诸多多识之人所详悉。《册府元龟》卷三二四《宰辅部·荐贤》云:“高郢、郑珣瑜为相时,蒋乂为起居舍人,转司勋员外郎,并修史。(贞元十八年)时集贤阙学士,求者甚众,会诏问神策军建置之由,相府讨求不知所出,乃访于乂。乂征引根源,对甚详悉。郢与珣瑜相顾曰:‘集贤有人矣。’翌日,诏兼判集贤院事。”[5]此时上距神策军成立仅四十余年,其建置因由已不为德宗、宰臣及诸多集贤学士所熟知,唯有一博学多通的蒋乂能言其本末。唐末宰相崔胤对神策军的起源与军额数存在误读。《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杨复恭传》云:“高祖、太宗承平时,无内官典军旅。自天宝以后,宦官浸盛。贞元、元和,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使卫从,令宦官主之,唯以二千人为定制。”[6]在他看来,神策军是德宗贞元年间分羽林军而建,其人数定额为两千人。宋儒对神策禁军的起源及人数亦有误读。北宋张洎曰:“唐罢府兵,始置神武神策为禁兵,不过三数万。”[7]秦观曰:“唐府兵废,始置神策为禁军,亦不过数万人。”[8]这里秦观所言神策军之具体人数及神策禁军出现的原因均有误。洪迈认为神策军源于诸卫[9],这是对神策禁军来源的错误认识。可见,透过分析梳理神策军史料,还原出神策军的真实历史面貌十分有价值。

探讨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的问题,对于理解或解释下面几个学术问题大有裨益。

第一,有助于认清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的历史真相及在唐中后期政治史、制度史中的意义乃至在整个传统中国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第二,有助于深入认识中晚唐皇帝受制于宦官集团的原因,神策军和宦官集团结合对于中晚唐政局的影响,揭示中晚唐宦官政治的特质。

第三,通过梳理神策军的发展脉络,特别是神策军在晚唐的重建,有助于更加形象地认识神策军的内部结构及唐代军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神策军外镇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唐代中后期禁军的特色与性质以及唐王朝的内外政策。通过对神策军军费问题的讨论,有助于理解神策中尉与神策军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