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研究视角
一是乡村治理视角。如李利宏、杨素珍从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中对传统治理资源的研究[16],蒋平从乡村治理视角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开发研究[17],王崇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18],周丹丹[19]和彭庆军[20]对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中的侗族寨老组织的研究,唐俊和徐祖祥对乡村社会治理中壮族仪式传统的社会功能研究[21],李琴对瑶长制与瑶族乡村治理的研究[22],彭振对民族习惯法在乡村善治中的功能研究[23]等。
二是社会资本视角。社会资本理论最初由布迪厄引入社会学领域,之后被应用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资源研究主要将传统资源视为传统社会资本,研究分析传统资源的价值、功能和当代变化。如王丽华、赵启燕对佤族传统社会资本的功能研究[24],董翔薇、崔术岭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对宗族的研究[25],张国芳对民族自治村传统社会资本及其现代转化的研究[26]。
三是乡村振兴视角。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传统资源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既出现了一批运用少数民族传统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研究,如何清清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27],石黎卿和石裕祖对白族民俗传统仪式的研究[28],朱玉福、廉潘红对民族传统文化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29]。还产生了一系列对乡村振兴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资源传承、转化与重塑的研究,如廖林燕对“直过”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研究[30],王晓为和孙德昊对鄂伦春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31],徐祖祥和罗张悦对民间信仰的研究[32]等。
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全新的历史方位。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来越刚性化的国际竞争,将承载着伟大梦想的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推动着少数民族传统资源研究的关注点由“多元”转向“一体”,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注入研究中。如廖林燕对普洱澜沧拜年仪式现代转化的研究[33],周竞红对“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挖掘和创新利用的研究[34],李楠对《格萨尔》文化记忆与意义阐释的研究[35],宋忠敏对苗族侗族食俗文化的研究[36],李世武对彝族神话的研究[3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