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史诗《亚鲁王》社会功能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创新与不足

本书发现,纳入国家话语体系的《亚鲁王》及其赓续场域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不同时空下同一被访者在相同问题上的态度呈现显著差异,但同一时空下不同被访者在相同问题上的态度却趋于某种一致,假使这种差异源自口头传统及其传承人的自主性调适,那么社会功能的核心功能、知识派生功能和实践派生功能便可成为国家话语体系下地域文化活态传承与发展的理论概括和重要参考,但时空本身的不可逆仍妨碍了对田野调查资料的理性思考和准确理解。同时,围绕核心功能、知识派生功能、实践派生功能,以及绑定和维系真实的功能、拓展和实现跨界的功能、建构和表达认同的功能延展出的九种社会功能以及四种“过去”的理论建构,仍有深度论证和继续延展的空间。


[1]刘洋、肖远平:《南方史诗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7日第6版。

[2]刘洋:《西南史诗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

[3]肖远平、杨兰、刘洋:《苗族史诗 〈亚鲁王〉 形象与母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

[4]杨兰:《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的社会功能与当代价值》,《中国民族报》2019年1月11日第11版。

[5]《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出版成果发布会举行 刘云山发来贺电》,《贵州日报》2012年2月27日。

[6]冯骥才:《发现 〈亚鲁王〉》,《贵州日报》2012年2月24日第13版。

[7]陈兴华唱诵记录,吴晓东仪式记录:《亚鲁王(五言体)》,重庆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8]刘守华:《序一》,载肖远平《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页。

[9]朝戈金:《〈亚鲁王〉:“复合型史诗”的鲜活案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3日第A05版。

[10]余未人:《〈亚鲁王〉 的民间信仰特色》,《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11]麻勇斌:《〈亚鲁王〉 唱颂仪式蕴含的苗族古代部族国家礼制信息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12]肖远平、杨兰、刘洋:《苗族史诗 〈亚鲁王〉 形象与母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40页。

[13]肖远平、杨兰:《文化调适与民俗变迁——基于麻山苗族民俗转型的实证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14]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麻山实现了道路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且路面硬化也已经基本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麻山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15]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

[16]刘洋、杨兰:《苗族史诗 〈亚鲁王〉 仪式视域下的归根情结研究》,载肖远平《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144页。

[17]引自2017年5月31日CCTV-10《大家》之“朝戈金 史诗的生命之歌”。

[18]杨兰:《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的社会功能与当代价值》,《中国民族报》2019年1月11日第11版。

[19]唐娜:《贵州麻山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考察报告》,《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

[20]余未人:《读品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

[21]刘锡诚:《序言》,载陈兴华《亚鲁王(五言体)》,重庆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22]吴晓东:《史诗范畴与南方史诗的非典型性》,《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6期。

[23]朝戈金:《朝向21世纪的中国史诗学》,《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第1期。

[24]朝戈金:《〈亚鲁王〉:“复合型史诗”的鲜活案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23日第A05版。

[25]紫云县融媒体中心:《著名苗学专家杨培徳到紫云指导〈亚鲁王经典〉翻译工作》, http://www.gzzy.gov.cn/zjzy_27328/cyzy/cyzy2/ylwwh/xmdl/201606/t20160630_850121.html, 2016年6月30日。

[26]余未人:《〈亚鲁王〉 的搜集、翻译和整理》,《当代贵州》2015年第40期。

[27]余未人:《〈亚鲁王〉 的搜集、翻译和整理》,《当代贵州》2015年第40期。

[28]吴正彪:《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翻译整理问题的思考》,《民族翻译》2012年第3期。

[29]张忠兰、曹维琼:《论民族史诗整理研究的视角转换——以 〈亚鲁王书系〉 为典型案例》,《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30]杨杰宏:《苗族史诗 〈亚鲁王〉 翻译整理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

[31]杨杰宏:《口头传统文本翻译整理的三个维度——以 〈亚鲁王〉 为研究个案》,《民族翻译》2015年第3期。

[32]王小梅:《地方叙事、文化变迁和文本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 〈亚鲁王〉 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第2期。

[33]李敏杰、朱薇:《模因论视阈下的苗族史诗 〈亚鲁王〉 英译策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34]马国君、吴正彪:《金筑土司历史文献典籍梳理概述——兼谈所载的地名人名与 〈亚鲁王〉 史诗中的名称对应问题》,《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年第3期。

[35]袁伊玲:《史诗 〈亚鲁王〉 中的苗语同源词举隅》,《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年第5期。

[36]徐新建:《生死两界“送魂歌”——〈亚鲁王〉 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37]吴正彪、杨龙娇:《民间口头文学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关于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中几个“史事”问题的探讨》,《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38]吴晓东:《〈亚鲁王〉 名称与形成时间考》,《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39]刘锡诚:《〈亚鲁王〉:原始农耕文明时代的英雄史诗》,《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40]吴晓东:《〈亚鲁王〉 名称与形成时间考》,《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41]麻勇斌:《〈亚鲁王〉 唱颂仪式蕴含的苗族古代部族国家礼制信息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42]叶舒宪:《〈亚鲁王·砍马经〉 与马祭仪式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43]路芳:《生产性保护下的仪式化展演——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亚鲁王〉 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44]顺真、刘锋、杨正江:《苗族度亡史诗 〈亚鲁王〉 文化意蕴的深度阐释》,《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45]马静、纳日碧力戈:《创世史诗中苗族社会秩序构建与地域生态文化——以 〈亚鲁王〉文本分析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46]肖远平、杨兰:《文化调适与民俗变迁——基于麻山苗族民俗转型的实证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47]丁筑兰:《从 〈亚鲁王〉 看苗族寻根意识及其生态意义》,《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48]刘洋、杨兰:《苗族史诗 〈亚鲁王〉 心脾禁忌母题探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1期;刘洋、杨兰:《〈亚鲁王〉 英雄征战母题探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刘洋、杨兰:《苗族史诗 〈亚鲁王〉 英雄对手母题探析》,《凯里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高森远、杨兰:《论 〈亚鲁王〉 射日射月母题——基于历史记忆的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8期;杨兰:《论 〈亚鲁王〉 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基于被骗母题的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杨兰:《苗族史诗 〈亚鲁王〉 英雄母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

[49]肖远平、杨兰、刘洋:《苗族史诗 〈亚鲁王〉 形象与母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50]郑迦文:《民间故事与史诗建构——从叙事模式看 〈亚鲁王〉 的民族、民间构成》,《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51]徐新建:《生死两界“送魂歌”——〈亚鲁王〉 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1期。

[52]杨春艳:《从唱述到仪式:论麻山苗族“亚鲁王”的家园遗产特征》,《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53]杨柳:《生命的吟唱:〈亚鲁王〉 诗性意蕴浅析》,载北京民俗博物馆《北京民俗论丛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3—150页。

[54]吴正彪:《田野中的苗学语境:〈亚鲁王〉 史诗中的苗语古经研究》,《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55]王宪昭:《神话视域下的苗族史诗 〈亚鲁王〉》,《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56]龙仙艳:《江山是主人是客——以 〈亚鲁王〉 为例探讨苗族丧葬古歌的生命观》,《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

[57]陶淑琴:《从中华文化的整体视角看苗族史诗 〈亚鲁王〉 的文化内涵》,《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6期。

[58]蔡熙:《〈亚鲁王〉 的女性形象初探》,《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59]余未人:《〈亚鲁王〉 的传承和唱诵》,《当代贵州》2015年第32期。

[60]余未人:《读品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民间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余未人:《〈亚鲁王〉 的民间信仰特色》,《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61]唐娜:《谈 〈亚鲁王〉 演述人东郎的传承机制与生态》,《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62]龙立峰:《文化生态视域下 〈亚鲁王〉 的传承措施》,《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63]高森远:《麻山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东郎(传承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4]孙向阳:《数字化技术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苗族史诗 〈亚鲁王〉为中心》,《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65]郑向春:《奖励制度与非遗传承研究——以苗族 〈亚鲁王〉 传承为例》,《文化遗产》2014年第3期。

[66]张希媛:《苗族史诗 〈亚鲁王〉 叙事的生态内蕴》,《大众文艺》2014年第10期。

[67]何圣伦:《文化生态环境的建构与苗族史诗的当代传承——以 〈亚鲁王〉 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68]马静、纳日碧力戈:《创世史诗中苗族社会秩序构建与地域生态文化——以 〈亚鲁王〉文本分析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69]吴正彪、班由科:《仪式、神话与社会记忆——紫云自治县四大寨乡关口寨苗族丧葬文化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6期。

[70]吴正彪:《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遗产保护——苗族史诗 〈亚鲁王〉 田野调查札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71]唐娜:《贵州麻山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考察报告》,《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2期。

[72]唐娜、马知遥:《西部苗族史诗 〈亚鲁王〉 传承人陈兴华口述史》,《民族艺术》2015年第3期。

[73]叶舒宪:《〈亚鲁王·砍马经〉 与马祭仪式的比较神话学研究》,《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74]肖远平、杨兰:《文化调适与民俗变迁——基于麻山苗族民俗转型的实证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75]单菲菲、韦凤珍:《苗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 文化的简析——以贵州紫云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为例》,《凯里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76]路芳:《生产性保护下的仪式化展演——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亚鲁王〉 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