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本书结构安排

本书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中国青年网络媒体使用与政治认同现状”“媒体框架与青年政治认同”“参与互动与青年政治认同”“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来源与形成机制”“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五大主题八个章节,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导论。对相关研究背景与问题进行梳理,并介绍研究基本思路、资料来源和本书的主要结构。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通过梳理与网络政治传播、青年政治认同有关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研究,厘清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认同的主要来源及生成机制。

第三章 网络媒介使用与青年政治认同。通过问卷调查考察青年网络媒介使用与青年政治认同现状,从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等方面对青年网络媒体使用和政治认同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宏观把握青年网络媒介使用与政治认同总体概观和群体特点,初步探讨网络媒介使用与青年政治认同的关系,为其后进一步考察网络政治传播影响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第四章 媒体框架与青年政治认同。主要通过文本分析和调查实验考察网络政治传播双重场域媒体信息生产框架偏好及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影响。首先,基于信息传播媒体框架生产通过文本分析考察网络政治传播场域“双重空间”的网络信源特征;其次,基于信息传播框架效果通过调查实验考察网络政治传播中媒体框架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影响及作用路径。

第五章 参与互动与青年政治认同。主要通过现场实验考察参与互动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影响。以136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控制实验的方法,从议题类型和个体特征等角度考察小组讨论过程中参与互动对青年政治认同的具体影响,为其后网络参与互动与青年政治认同关系探讨提供参考。

第六章 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来源与形成机制。基于生态发展模型从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个体政治心理特征方面梳理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主要来源及形成机制,呈现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动态生成过程,构建“网络政治传播—个体政治心理特征—政治认同”的完整因果机制。

第七章 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在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青年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综合模型基础上,对小组讨论文本资料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质性分析深度挖掘网络政治传播中青年群体“因何认同”,细致勾画网络政治传播场域中网络信源特征、网络参与互动如何影响青年政治认同,阐释网络政治传播中青年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明确网络政治传播促进青年政治认同生成的实践路径。

第八章 总结。首先对第三章至第七章的研究分析结果进行概括,然后对研究主要发现作进一步分析,总结研究对网络政治传播与青年政治认同关系的主要贡献,最后反思本书存在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页。

[2] 王冬梅、崔保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党建》2019年第5期。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1页。

[4] 肖滨:《公民认同国家的逻辑进路与现实图景——兼答对“匹配论”的若干质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5] 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