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游记:“中央王国”的游历与调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译者序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纵观古今,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富于变化的时代之一。彼时的神州大地在晚清政府的统治下,内忧外患、百弊丛生,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颠仆竭蹶、无所适从。千百种矛盾交织,数十载风云激荡,都留给今天的我们远望近观,亦为镜鉴,亦资反思。本书通过一位美国军官的独特视野与亲身感历,生动还原了清朝末年华夏厚土的时代风貌与社情映像,穿透历史的暗流与时空的隔阻,引领当代读者重温汗青故简,聊拘史笔清霖。

本书的作者詹姆斯·哈里森·威尔逊(James Harrison Wilson,1837—1925)是19世纪美国军事家、工程师及地理学者,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肖尼敦,1860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早年间曾游历欧美诸国。在南北战争期间,威尔逊先后担任波托马克军团司令副官、华盛顿特区及密西西比战区的骑兵团长等职,内战结束后成为一名铁路工程师,1898年重入军籍,美西战争期间任陆军少将,兼管战地勘探等职务。自19世纪后半叶起,威尔逊少校奉美国军方差遣多次访华,考察中国基建市场、水情地理、人文风物等国情。他的行程东起沪上,西临荆楚,南抵台海,北及塞外,萃汲数载间的游历、见闻,撰成《晚清中国游记:“中央王国”的游历与调研》(China:Travels and Investigations in the“MiddleKingdom”)这部历史纪实类游记。

此书共25万余字,分21章节。从作者远渡重洋的赴日之旅起笔,内容丰富翔实,文风细腻典朴。威尔逊凭借自己的职衔之便,仰察时局之奥,洞悉晚清中国朝堂与国际形势的一呼一吸;俯拾烟火之美,写尽神州大地的物华天宝与浮生百态。他以观察家的视角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全面分析了东方农耕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之间的种种优劣,字里行间透视中国的精神内核与文化“骨相”,趣味性与知识性俱佳,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共驭,如:透过黄河水患的治理乱象,检视晚清时期的政治生态;对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及结构的系统性分析,折射晚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以及推广大众教育之必要性;根据中国主要矿藏、商业枢纽及军事要塞的分布,勾绘中国铁路网及电报系统的建设蓝图;透过守旧派与维新派官员的朝堂博弈与帝后之争,预见晚清政府的外交风向与政策前景……

柴橚、李路含、魏晨曦、张钰洁、吴祖航、朱文睿、芦元琪、翁少珺、张敏、赵燕凤、王朝政、王泽晧参与了部分翻译与校对工作。衷心感谢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诸位同仁的鼎力相助,玉成此译著。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译者衷心希望此书能对当代中国读者有所助益,于思于勉。千虑一得之作,无能为役,尚祈诸君不吝指教,玉汝臻全。

译者谨识

2023年9月于兰州大学 茸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