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军校经典法则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世上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西点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勇敢地尝试了,你就有达成目标的可能。你要想办法创造可能性,这样事情才可能得到解决。”

巴顿作战有一条座右铭,那就是“攻击,攻击,再攻击!”在布列塔尼战役中,巴顿命令第八军冒着两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的危险,向2英里外德军防守的布雷斯特进攻。这让他众参谋们顿生疑虑,认为是铤而走险的做法,能够获胜的几率几乎为零。但巴顿却认为,只要存在一线可能,就要果断地进攻。

最后的结局是,巴顿这一看似冒险的决策,使整个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巴顿最终取得了胜利。

正如一位西点人所说:“只要你想,那你就一定能。”西点不需要那些“不可能”或是“我办不到”之类的话,他们要求把这些不可能的借口永远丢掉,他们把“不可能”视为傻瓜才用的词!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挑战,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结果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终其一生,也只能从事一些低层的平庸工作。

英特尔1968年8月在美国创立。公司一成立,就将自己定位在高科技领域,其名称的由来,就是由英文“集成电子”两个词组成,象征英特尔公司在集成电路市场上乘风破浪,无往不胜。全球最大的微处理器事业部的灵魂人物、华裔副总裁虞有澄,他在英特尔工作的20多年里,不仅在技术的深奥研究和不断创新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在管理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英特尔价值的具体实践者。这位副总裁总是将学生时代学的一条物理学定律作为座右铭:“非绝禁止者就有可能发生。”他认为,这条定律代表着无尽的尝试和无限的可能性。

曾经有一本非常畅销的励志书《方法总比问题多》,在“雅虎”里能够搜索到多达1100万条的读后感,更是在1年多的时间里再版19次之多。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如此受欢迎?

在众多的读者评论中可以发现,是因为书中有些理念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成为成功道路的指向标:“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想到方法!”“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改变你的发问方式,‘绝不可能’就变为‘绝对可能’! ”其实,把这些掷地有声的口号归结成一条,就是:没有不可能,积极进取,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只要敢于蔑视困难,把问题踩在脚下,你会发现,所有的“不可能”,最终都会变为“可能”!

李宁说:“一切皆有可能!”“不可能”只是失败者心中的禁锢,具有积极态度的人,从不将“不可能”当做一回事。曾经,航空业对个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想要进入这一领域更是天方夜谭。但有一个人,打破了这个规律,他就是中国民航史上第一个民间包飞机的人——王均瑶。

1991年,王均瑶还只是一个在湖南做生意的小本商人。春节前,他和一帮温州朋友从湖南包“大巴”回家过年,但长沙距温州路途非常遥远,且道路十分崎岖,这令他和他的朋友都苦不堪言。面对漫长的路程,王均瑶失落地说了句:“唉!这汽车实在是太慢了。慢腾腾地,得走好几天才能到家,真累啊!”

另一位老乡听了之后,嘲笑挖苦道:“飞机快,你坐飞机回去好了。”

“对啊,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

说干就干,王均瑶就这样踏进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后,王均瑶终于包机成功了。

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首开了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机的先河,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而这一天也是相当有纪念意义的。10年之后,他又进行了一项石破天惊的举措,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的第一人,他的均瑶集团投资18%的股份,成为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这是国内首家民营企业参股国有航空运输业。

王均瑶真可谓“胆大包天”,在他的头脑中,没有“不可能”一词。别人的一句玩笑话,反而成了他进取的一个目标,从而实现了“不可能”变“可能”的巨大转变,也创造出一片“奇迹”的天空。

在积极者的眼中,永远没有“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能”。积极者用他们的意志、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不,可能”的“可能性”。

W.克勒蒙特·史东在自己办的杂志《成功》中谈到:“不必理睬向你说‘不可能’这些悲观字眼的人。”然后提出好的方法来证明“那种事不可能”乃是谎言。“有数百万人在他们的人生中拥有能力却不能实现更高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

“听到别人对他说‘那种事是不可能的’,自己也就相信了,并且未曾学习和应用‘积极思考法’来振奋自己。如果他们能有意识地树立积极的态度,周围纵然满是荆棘,也能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情况下,达到所有目标。”

1895年10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到美国全国现金出纳机公司办事,遇到了该公司设在布法罗市营业处的约翰·兰奇先生,他向约翰·兰奇先生表示:“我……我希望能当一名推销员。”

“可以试一试。”约翰·兰奇先生没有太多时间跟他说话。

两个星期过去了,年轻人走街串巷,一台出纳机也没有卖出去。他来到约翰·兰奇的办公室,希望这个前辈能够给予指教。

“哼,我早就看出你不是干推销的那块料。瞧你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还不赶快给我从办公室里滚出去!你呀,老老实实地回家种地去吧。”约翰·兰奇竟然劈头大骂。

这个年轻人身材高大,此时却无地自容。不过,他没有因为被数落而不满,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最后,约翰·兰奇没有再发脾气,而是和蔼地说:“年轻人,不要太着急了,让我们来好好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人买出纳机呢?”

约翰·兰奇像换了一个人,他请年轻人坐下,接着说:“记住,推销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如果零售商都愿意要出纳机,他们就会主动购买,用不着让推销员去费劲了。推销是一门学问,而且学问很深。这样吧,改日,我和你走一趟。如果我们俩一台出纳机都不能卖出去,你和我都回家吧。”

约翰·兰奇没有失言,过了几天,他带着年轻人上路了。年轻人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他认真地观察这个老推销员的一举一动。在一位顾客那里,约翰·兰奇平静地说:“买一台出纳机可以防止现金丢失,还能帮助老板有条理地保管记录,这不是很好吗?再有,这出纳机每收一笔款子,就会发出非常好听的铃声,让人心情愉快……”年轻人睁大眼睛看着一笔生意就这样谈成了。后来,约翰·兰奇又带着这个年轻人出外推销,都成功了。

年轻人后来知道,约翰·兰奇那天对他的粗暴,是对推销员的一种训练方式——他先是将人的脸面彻底撕碎,然后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以此来突破人心中的障碍,激发人的热忱和决心,调动人的全部潜能和智慧。

1913年,这个年轻人被人诬陷,被公司老板冷落了好几个月,最后被开除。那一年他已经39岁了。他决定东山再起,没用多长时间,他负责经营一家只有13个人组成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但经营并不顺利,几年后,公司几乎要破产,是靠着大量借贷才熬过了1921年的经济衰退期。1924年,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将公司更名,他希望公司提高眼界,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具有全球地位的大公司。这似乎有点滑稽,听听他的儿子是怎么描述他的:

“父亲下班回来,拥抱母亲,骄傲地宣布:从此之后,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改称为名字比较响亮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我站在客厅的走廊上想道:就凭那家小公司也配称国际?父亲心里想的一定是未来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他实际经营的公司仍然到处是叼着雪茄的家伙,卖的是咖啡研磨机和屠夫用的磅秤。”

然而,无论当时的人们怎样不理解,他最终还是取得了成功,他就是IBM的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

伏尔泰说:“不经历巨大的痛苦,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我们做每一件事,都有两道墙会出现在前方,一道是外显的墙,那是关于整个外部大环境的围墙;另一道是内隐的墙,这是我们心中的障碍,而决胜的关键往往在于我们是否能翻越心中的那一道墙。

很多人花费许多力气去找寻“没有可能成功”的原因,其实他们不知道最大的原因就来源于自己心中的障碍。当我们遇到瓶颈的时候总是容易被“不可能”画地为牢,停在原地无法再有突破。但事实上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没有任何解决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努力去尝试了,是否在尝试中懂得变通地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不可能”其实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的一个假想敌,一个不可穿越的死亡沙漠。正如彭端淑所说的那样:“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可能”与“不可能”的分界线往往就是做与不做的区别。工作中从来就不曾有推不倒的大山,啃不动的骨头,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去推了,是否去啃了,是否用对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