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2)
与半路插手的东印度公司相比,英格兰银行从开始就是荷兰人一手打造的。荷兰人早在17世纪初期即打造了中央银行。现在,荷兰人把这一经验“传授”给了英国人,帮其打造了自己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出现确保了英国政府良好的信用,让其可以在短期内从市场上筹集大量资金,这对刚刚被法国海军挫败的英国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正是通过英格兰银行的帮助,英国才在短期之内赢得了欧洲的霸权,打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实际上,英国在之后两百年维持霸权的重要优势之一就是英格兰银行和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而英格兰银行的设计和操作不但是荷兰人的手笔,就连其原始资金也有不少是直接来自荷兰投资者。
通过妥善利用自己手中的资金,荷兰在百年中确保了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经济方面的领先优势。然而和意大利城邦一样,荷兰最终也走上了衰落的道路。作为成功时候的“功臣”,荷兰的衰落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要归罪于海外投资的。
虽然和意大利城邦相比,荷兰的海外投资之道已经有了大幅改善,但其仍有不少结构性的问题。首先,荷兰犯下了和意大利城邦一样的错误。让资本流入国外虽然可以在短期之内获得更高的利润,长期来看却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影响了荷兰国内的发展。与此同时,直接从国外投资即可获利让荷兰人无法继承祖辈的勤劳美德,不再相信“爱拼才会赢”,反而更青睐“坐吃山空”。
过于依赖海外投资又使荷兰人犯下了另一个错误——投机。投资和投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本质却有天壤之别。投资是通过提供资本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投机则是无所谓是否创造价值、只要能够盈利即可。早期的荷兰人多为实干家,因此注重投资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到了后期,荷兰人则把金钱看得抽象得多,而且不重视自己的投资究竟用在何处,这使得荷兰人的资金更多地成为了热钱,一见所谓的机会即一拥而上,而这种投机心理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泡沫。
早期的泡沫集中在荷兰国内,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郁金香泡沫”了。郁金香作为一种贵重的花朵一直深得荷兰当地有钱人的喜爱,很多人甚至把郁金香当作一种炫富的手段,通过不断获得更为稀有的品种来证明自己的地位。有钱人的这一爱好让不少投机者有了可乘之机。为了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他们中许多人甚至不惜出重金预订刚刚被栽培的郁金香。很快,其他人也看到了郁金香的前景,并愿意为这些被预订的郁金香出更高的价格。在不断的交易中,郁金香的价格开始飙升,直至一朵郁金香都可以在阿姆斯特丹换取一栋豪宅。为一朵花付出如此高昂的价格是只有泡沫中才会出现的奇特现象,待人们清醒过来立刻就会明白,一朵本身不能产生任何价值的郁金香根本不值这个价钱。有了这一意识后,郁金香的泡沫也由此破灭。
对于荷兰的投资者来说,郁金香泡沫的出现其实有很重大的意义。在一方面,它意味着荷兰人已经和勤俭持家的祖辈不再相同,越来越多的荷兰人开始将资本用于购买珍贵郁金香这一炫富而没有实际价值的行为当中。除此之外,郁金香泡沫也证明了荷兰人之前“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道德观也已有所改变,全国人民开始希望以简单的倒买倒卖获取暴利。
荷兰人这种思想上的改变注定了郁金香泡沫不会是他们经历的最后一场金融危机。之后,荷兰的资本也开始影响他国,比如英国的“南海泡沫”就有荷兰资本的踪影。这场由英国人主导的闹剧和近百年前的郁金香泡沫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时的荷兰人认为永远会有卖家花不可思议的天文价格购买一朵小花,英国人则认为自己只要前往南美就能获得当地难以计数的金银财宝。英国人的狂热也吸引到了当时和英国关系甚近的荷兰资本,不少有路子的荷兰投资者也获得了当时“一股难求”的南海公司的股票。
我们很难说犯同样错误的荷兰人没有吸取老一辈人的教训。在疯狂的氛围中,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很难躲过泡沫的影响。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可谓聪颖过人,连他也参与到了这场南海泡沫中。在一开始,牛顿深知南美没有金山银山,这场闹剧不会维持太久,于是他见好就收,很快抛售了自己之前购买的股票,获得了100%的高额利润。但之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上涨,以至于牛顿都怀疑自己之前是否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南美说不定真的是有金山银山的。动摇了的牛顿又买回了自己之前抛出的股票,不幸的是,在牛顿回购后不久,南海公司的泡沫就被刺破,公司的股价也开始暴跌,牛顿最终血本无归,终生对南海事件绝口不谈。
和牛顿一样,参与南海泡沫的荷兰投资者也血本无归。无论是对于这些个人还是对于整个荷兰来说,投机的伤害是巨大的。像郁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这样的事件并不能产生任何价值,在泡沫被刺破后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是一两个人参与到这种投机中,那么其伤害相对少些,但荷兰举国上下都参与投机则十分危险,因为这使得投机变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一些举债进行投机的人一旦破产,那么受到伤害的不止是他一人,还是所有那些借钱给他的人。也就是说,荷兰人的投机形成了不良的“激励制度”,如果投机成功,那么投机者将大赚特赚;如果其失败,那么投机者可以破产了事,承受亏损的是他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投机不但一次次让荷兰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量财富消失于无形之中,还破坏了荷兰多年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让其热爱投机而远离实干。可以说,荷兰人发明了热钱,也是热钱的第一个受害者。
让投资和政治挂钩也是荷兰人的败笔之一。虽然这样做在一开始确保了荷兰人资金的安全性,但从长久看来让投资政治化有“养虎为患”和“站错队”两种潜在的风险。正如前面所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这样的世界中,荷兰无法确保接受自己投资的朋友在明天不会成为自己的敌人。在威廉兼任荷兰和英国国王之际,荷兰和英国是最好的朋友,荷兰也因此把金钱借给英国以帮助其筹集资金开战,同时为其进行投资以巩固英国的实力。然而,在威廉去世之后,荷兰和英国开始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此时,荷兰的巨大财力等于为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基于投资政治化的原则,荷兰开始将自己的资金转而投资法国这个新盟友。法国历来是欧洲最“地大物博”的国家,人口和军事实力一直首屈一指。但法国多年没能进行实质有效的财政改革,这使得法国在和英国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荷兰人坚信,自己的财力和经验可以大幅提升法国的实力,使其有能力和英国一争高下。
如果在商言商,这无疑是个错误的决定。法国的财政和金融市场远不如英国稳定,将资金投资在这里的风险要更高。但是,荷兰人除了希望自己的资本能够继续生财之外,还希望让其巩固自己的国力,所以才会做出这样不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定,同时忽视了投资法国所带来的风险。
荷兰人对法国的投资在一开始可以说是和百年前投资英国一样成功的。通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法国和荷兰联手让英国蒙受了近百年以来最大的挫折,失去了自己在北美的殖民地。这次投资的结果却比上次糟糕得多。如果说上次投资英国只是养虎为患,并未让荷兰蒙受经济损失的话,那么这次投资法国则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法国因为连年对英国开战而背上沉重的债务,最终被债务压垮。通过革命,法国人民成功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共和国。新成立的法国共和国拒绝承认之前波旁王朝背负的债务,这使得荷兰经济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而且,法国共和国很快侵略荷兰,在轻而易举地击败荷兰后迫使其同意赔款。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双重打击终于让荷兰也一蹶不振,错误的海外投资策略最终击垮了荷兰自己。
在荷兰倒下之后,英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欧洲霸主。和之前的意大利与荷兰一样,英国的崛起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但不同的是,英国不但在日后输出海外资本,在其起家之前也大量输入了海外资本。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经济的发展起步较晚。在目睹了荷兰等国通过贸易积累资本,之后通过资本的再投资扩张贸易和振兴工业之后,英国也决定照猫画虎,采取同样的政策,以贸易和工业兴国。
和荷兰等先行者不同的是,此时的英国面临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必须迅速提高自己的国力才能和这些强国一争高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国决定大量引入外国资本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英国该如何使那些本身尚未完成国内经济发展的国家把一部分资本借给自己的敌人呢?
思前想后,英国决定“强行”引入这些资本。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西班牙就是通过武力“强行”从自己的南美殖民地引入大量金银的。对于没能占领南美宝地的英国来说,最直接的方法无疑是直接从西班牙人手中“强行”引入资本。于是,英国打造了一艘艘海盗船,英国政府还给予这些海盗船认可,允许其“合法”打劫西班牙运宝船,一旦成功,可以名正言顺地和政府一起分账。通过这一手段,英国得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并用这笔资本成功地发展了贸易和工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英国可以说是“靠外资而起家”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在日后分析英国经济崛起之路时,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明确指出,最著名的英国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凭借一己之力就在1573~1586年之间从西班牙抢夺了200多万英镑的货物。这对当时的英国经济来说绝对是一剂“强心针”,为英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和荷兰一样,英国也做出了一些金融方面的尝试,比如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但总体而言,英国的金融发展并不如荷兰顺利,而这主要是因为荷兰财源滚滚,非常有发明金融产品的必要性,而英国的金融业还处于本国自给自足的阶段。与荷兰不同的是,英国所谓“本国”的概念并不只限于其位于欧洲的领土,还包括英国在海外占领的殖民地,如北美、印度等。需要开发这些“荒蛮之地”使得英国一直以来都充满了对资本的渴求。相比之下,荷兰一早就失去了自己的殖民地,所以才会造成资本无法在国内得到妥善利用、必须“走出去”的现象。
对于资金的渴求使得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遇到意大利城邦以及荷兰所遇到的问题。此时的大英帝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发展较为完善的英国本土,另一部分是急需资金的殖民地。这使得英国可以不断地将自己投资在国内,而不需要像其他国家那样冒海外投资的风险。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本土开始经历工业革命,而这使得英国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完成这一经济上的转型。当英国本国各种各样的机会多起来后,他们还可以从荷兰等地吸收资金为己所用。
除此之外,英国的军需也让资本有了去处。和意大利城邦、荷兰本身势单力薄不同,英国从一开始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三位一体的大国。这一目标意味着英国需要大量的资金扩充自己的实力。在建立了英格兰银行之后,借贷给英国政府变得十分安全,这也保证了英国的资金不外流。
通过扩张不断创造投资机会和不断扩大英国的实力成为了英国在欧洲脱颖而出的两大法宝。投资机会可以确保英国的国内资本得到妥善运营,实力则可以确保英国资本的安全、并为英国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在经过百年的发展后,英国成为了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
英国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批富豪。很多人甚至本身并不是英国人,只不过“押宝”选对了对象,也得以借助英国发展的东风成就自己的事业。在19世纪富甲天下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18世纪不过是法兰克福城内备受歧视的诸多犹太商人中的一个。和自己的同胞相比,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能力出众、独具慧眼,在积累了第一桶金后,毅然让自己的儿子内森·罗斯柴尔德代表家族前往英国参与当时新兴的纺织业。据内森·罗斯柴尔德自己回忆,当时他的起步资金只有2万英镑。到1836年内森·罗斯柴尔德去世时,他的资产已经高达近400万英镑。
由于英国国内财富累积得越来越多,英国也不得不面临是否进行海外投资的难题。英国可以继续投资国内,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和意大利城邦、荷兰遇到的问题相似,英国的国内经济已经有饱和的迹象,这使得英国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本有很大一部分无法得到妥善运用。如果英国资本不能及时“走出去”,那么荷兰所经历的种种经济泡沫可能再次在英伦三岛上出现。南海泡沫除了影响荷兰经济之外,也影响了英国的心态,以至于在那之后的一百年英国人可谓“谈泡沫色变”。
除此之外,一直热衷于扩张的英国也“后院起火”。在北美十三州脱离英国之后,这一原先的殖民地一夕之间成为了国外。如果英国不想放弃这块“肥肉”的话,那么其不得不进行海外投资。除了北美之外,当时较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有很多在英国的版图之外,这使得英国必须通过投资海外才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