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旅游经济学进阶二十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讲 旅游学

时至今日,现代意义旅游发展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也已长达一个多世纪。但是,我国国内关于旅游的研究仅有30多年的历史。从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进程来看,相对于其他比较成熟的学科而言,旅游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甚至有学者并不认同将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学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与其他学科深度交融的特性。旅游现象的复杂性、产业发展的联动性与带动性,使旅游研究越来越多地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旅游学研究也呈现日益丰富与多样的发展态势。

1.1 旅游学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始于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专列。1841年6月,托马斯·库克乘坐火车去参加一次禁酒活动,途中他突发奇想,决心利用当时新出现的火车有组织地运送公众去参加禁酒活动。事后,他将这一想法告诉禁酒会主席。得到禁酒会的支持。他又与铁路公司联系,铁路公司也答应为他这次活动开一趟专列。于是,托马斯·库克便四处奔走,广为宣传。1841年7月5日,经托马斯·库克精心组织到拉夫巴罗参加禁酒大会的540人(一说570人)登上由莱斯特开往拉夫巴罗的专车,参加完禁酒大会,当天又返回莱斯特。托马斯·库克自始至终随同照顾,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莱斯特—拉夫巴罗之行,被公认为是世界近代旅游业的开端。随后,在1842—1844年间,托马斯·库克多次组织禁酒会成员和学校的孩子在假期或周末进行铁路旅行,以低廉的活动价格和贴心的服务,受到普通劳动者的欢迎。于是,他与英格兰米德兰铁路公司订立合同,由他负责组织客源,铁路公司为他安排火车,由此,成为一名真正的火车旅行代理人。1845年,正式成立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总部设在莱斯特,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而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对其进行研究,则始于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的博迪奥(Bodio)发表的《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这是最早涉及旅游经济研究的文献。之后,意大利人尼塞福罗(Niceforo)和贝尼尼(Benini)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发表了《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和《关于游客移动计算方法的改良》,较早地从学术研究角度对旅游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研究。1927年,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出版了《旅游经济讲义》一书,被认为是第一次对旅游经济进行系统化研究的尝试。

1.1.1 研究进展

早期人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普遍基于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二战之后,旅游研究的中心逐渐转向了北美,在研究方法上也显示出了多学科渗透的学科特点。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有关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旅游现象,以及旅游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从涉及的学科角度看,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人们对旅游现象的研究和认识逐渐走向综合和成熟。

通过对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纪事》)、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和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旅行研究纪事》)等国际公认的旅游权威期刊的检索分析和相关综述性的文献的分析,近年来国际旅游研究的历程可以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详请参阅依绍华.旅游学科研究进展及当前研究热点领域[J].旅游学刊,2011,26(5):22-29.: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推荐阶段,即旅游的倡导阶段。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和分析旅游的积极的、正面的经济效益。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警示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对旅游现象的研究,从一味强调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地意识到旅游可能对当地的环境等带来负面的不利影响。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注意到,通过改进旅游的方式,可以减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知识更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在更广泛的学科背景下研究和分析旅游现象,不再局限于讨论旅游业的学科定位。而是以知识更新为基础,与其他学科日益融合,逐渐开始系统、深入地研究旅游业发展。

第五个阶段(21世纪以来),深度融合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旅游业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受到了产业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性更加突出和明显。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以及领域的融合和交叉,使得旅游成为没有哪一个的学科可以独立概括、研究或理解旅游的学科,研究者通过多学科的视角,分析和研究旅游所表现出来的多面性,对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旅游研究的研究范围广且比较深入。对旅游的研究不仅集中在实用性旅游,更多是站在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旅游,关注旅游影响、旅游者行为与市场和理论与方法。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学术界对旅游学的研究,多通过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进行研究,从定量角度对旅游现象较为精准的研究。

我国国内旅游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发展起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翻译借鉴到自主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21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时期,也是旅游研究的黄金10年。2011年,全国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1115所,而2002年仅407所,10年期间平均增长10.6%,而同期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的数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和2.8%(张凌云,兰超英,齐飞等,2013)。张凌云,兰超英,齐飞,等.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基于旅游学术期刊论文大数据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3,28(10):114-125.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旅游发展,我国旅游研究已经逐步走出早期理论研究滞后于行业实践的困境,呈现了理论研究指导行业实践,科学研究适度超前的良好态势,形成了以多学科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旅游学术研究个人与团队。但是,与国外旅游学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依然不够成熟和深入,且就旅游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内容仍有很大的争论和异议,旅游学研究缺乏被广泛认同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逻辑严密的研究方法论体系(陈才,2007)。陈才.旅游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一种社会学视角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7,22(1):84-89.

1.1.2 研究特性

通过旅游学研究演进脉络的梳理可以发现,旅游学研究内容、范围、方法等呈现日益多样化的态势。旅游学研究热点涉及旅游行为和心理研究、旅游市场、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旅游效应、旅游管理与决策、生态环境与旅游、战争政治与旅游、旅游组织与旅游业发展、探险旅游和旅游安全以及旅游伦理等诸多方面。

旅游学研究跨学科性质的历史演进,植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旅游活动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旅游研究需要对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采取多学科领域的多元化分析方法。因此,旅游研究包括不同理论和方法,以及多种研究侧重点与主题,旅游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旅游、酒店管理、休闲与节事、体育运动等多个方面。根据旅游的多学科基础,图1-1显示了旅游学课程设置的广泛性及其相关学科的多元性。

图1-1 旅游研究的多学科基础依绍华.旅游学科研究进展及当前研究热点领域[J].旅游学刊,2011,26(5):22-29.

由于旅游学仍处于初创期,对于旅游学学科结构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者对于学科内部结构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其外延边界是不确定的,随着旅游学者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延伸。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旅游学成为由这些边缘学科形成的各分支学科的集合。

杜江和张凌云(2004)在查尔斯·格德纳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同心圆学科结构框架(见图1-2)。杜江,张凌云.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4,19(3):19-26.  张凌云.我国旅游学研究现状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J].旅游科学,2012,26(1):13-25.同心圆的最外圈层,是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第二圈层,是旅游学与相应的外层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分支学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电子商务等;第三圈层,是由多学科共同形成的最核心的部分——旅游学。

图1-2 旅游学学科

朴志娜等(2005)朴志娜,吴必虎,Morrison,沈晔,李梦姣.全球旅游研究格局的综合分析(2003—2012)[J].旅游学刊,2015, 30(7):108-118.基于Mill和Morrison(1985、2012)的旅游系统理论Mill RC, Morrison AM.The tourism system:An introductory text [M].New York: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5. Mill RC, Morrison AM.The tourism system(the 7th Edition)[M].New York:Kendall Hunt Publishing, 2012.,构建了崭新的旅游研究系统分类框架(the tourism research system categorization framework),识别了旅游学研究的方向特征和研究主题的受关注程度。通过绘制旅游学学科树,进一步掌握旅游研究系统分类框架的学科属性,建立起旅游学的立体框架(见图1-3)。从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学理论与旅游技术、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设计、休闲研究与户外游憩、旅游政治学和旅游美学等角度来解读旅游学学科的构建,表明了旅游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体现了旅游学研究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

图1-3 旅游学学科树朴志娜,吴必虎,Morrison,沈晔,李梦姣.全球旅游研究格局的综合分析(2003—2012)[J].旅游学刊,2015, 30(7):108-118.

遗憾的是,虽然有关学者对于旅游学科的构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旅游学仍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用衡量是否构成一个学科的标准去考察旅游学,旅游学还有不完全具备的地方。一方面,虽然有大量的专业组织和人员从事旅游研究工作,但是,旅游学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达体系和概念,缺乏特殊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在研究过程上也没有公认的规则。另一方面,现有的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对旅游学研究都有理论和概念上的贡献,但是,如果把旅游学归属到上述任何一门学科之中,都颇为勉强。

1.2 学科现状

1.2.1 学科位置

鉴于旅游学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特点,旅游学科的分类归属在旅游学术界内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从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与此相关的工作文件和参考标准来看,管理部门、学术界和出版界对于旅游学科的分类差异也比较大。

1.《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该目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颁布,是在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旅游学科被归入管理学学科门类(代码12)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见表1-1)。

表1-1 国务院学位办《专业目录》目录中旅游学科归属

资料来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1.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旅游学科主要是被列入“管理学”(学科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这种制度性的学科安排,人为地割裂了旅游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消解了旅游现象研究与管理学以外的人文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之间的逻辑关系,缩窄了旅游学的概念范畴和研究领域。将旅游现象研究局限在工商(企业)管理的范围内,不仅大大削弱了旅游在宏观经济上的功能,也不利于其社会效益的发挥。

2.《学科分类与代码》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是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起草、1992年首次发布、2009年第一次修订、主要应用于基于学科的信息分类。在这个国家标准中,旅游学科没有被归入管理学,而是分别置于经济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和地球科学(三级学科:旅游地理学)项下(见表1-2)。

表1-2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旅游学科的归属

资料来源:《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

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中,旅游地理学是2009版新增加的,但是,在其他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下均未出现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如心理学(190)下未列旅游心理学,社会学(840)下未列旅游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850)下未列旅游民族学,旅游人类学或旅游文化学等。

3.《中国图书分类法》(1999年版)

《中国图书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目前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图书(文献)分类体系,初版于1975年,最新版是1999年修订的第4版。《中国图书分类法》通过对各学科学术研究发表的成果进行分类,用于图书编目和检索,在出版业界、图书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也可以视作是一种学科分类的参考方案。《中国图书分类法》共有5个基本部类及下设的22个大类,但没有“管理学”和“工商管理”类别,而在“F经济学”大类下的“F2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列“F27企业经济”(其中“F270.7企业现代化管理”等);而旅游学科则归属于“F经济学”之下的“F5交通运输经济”的亚类“F59旅游经济”(见表1-3)。

表1-3 《中国图书分类法》旅游学科及分类

资料来源:《中国图书分类法》,1999.

采取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的学科分类,结合旅游文献中的具体研究内容,可以将旅游研究分为旅游理论和研究、旅游地理、旅游策划及规划、旅游公共管理与行业管理、旅游教育、旅游道路与交通、旅游环境、旅游心理、旅游营销、旅游信息化及应用、旅游法、旅游人文、旅游经济、目的地和区域旅游发展、其他等15个大类,在大类下设90个二级分类和120个三级分类。张凌云,兰超英,齐飞,等.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基于旅游学术期刊论文大数据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3,28(10):114-125.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一般认为,构成一门独立学科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①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②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③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产生方式和研究范式。旅游研究要成为一门学科,必须从纷杂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中寻找到其本质,界定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形成一套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并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由经验到理论的研究范式。

总体而言,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旅游学”作为旅游学科的基础,仍处于探索初创阶段,学科固有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命题和术语体系、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目标、脉络清晰的学科分支谱系等特征尚未形成。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符合学科规范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尚不够完善,甚至不被主流学术圈所认同。旅游学科要成为一门独立的、被学术界公认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2 发展现状

旅游活动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维度,旅游研究也因此成为兼具跨学科、交叉学科特征的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借鉴了理论范式、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初步建立了自己研究体系的同时,也为其他传统学科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

旅游研究领域的学科分类归属在旅游学术界内存在不同的意见,研究者多通过研究学科分类、研究主题、统计期刊信息等来评估旅游研究趋势。根据旅游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以及侧重点的不同,依据朴志娜等(2015)朴志娜,吴必虎,Morrison,沈晔,李梦姣.全球旅游研究格局的综合分析(2003—2012)[J].旅游学刊,2015, 30(7):108-118.的旅游研究系统分类框架,可将旅游研究者的学科领域划分为旅游管理学、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经济学、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学理论与旅游技术以及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等类别。进一步,鉴于地理学对旅游学科的重要贡献,在上述“旅游研究系统分类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研究者所在研究机构或系所的具体情况,可以增加“旅游地理学”一个分类。在对旅游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整理和归类的基础上,本讲结合Ht指数对近20年我国旅游研究的主题特征以及研究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识别出旅游研究的跨学科特征和各个学科的受关注程度,分析我国旅游研究的演变趋势杨勇,许鑫.我国旅游研究者学术影响力及学科发展研究—基于CNKI旅游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J].旅游学刊,2017,32(9):103-115.

1.Ht指数

H指数是美国物理学家Hirsch(2005)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 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5,102(46):16569-16572.提出的用于评价研究者科研绩效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在数值上等于某研究者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越高,表明研究者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力越大。H指数综合了研究者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因素(Hirsch,2005),不仅可以遏制研究者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倾向(Egghe和Rousseau, 2006)Egghe L, Rousseau R.An informetric model for the Hirsh-index[J].Scientometrics,2006,69(1):121-129.,而且在评价研究者科研绩效方面弥补了同行评议的不足。因此,自H指数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到学者、期刊、学科研究热点等方面的科研绩效评价,相关应用领域涉及生物学、文学和历史学、消费者及旅游等具体领域(王玉和许昌泰,2010王玉,许昌泰.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H指数分析[J].现代情报,2010,(10):23-25.;丁楠、周英博和叶鹰,2009丁楠,周英博,叶鹰.h指数和h型指数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8,(1):72-77.; Saad,2006Saad G.Exploring the h-index at the author and journal levels using bibliometric data of productive consumer scholars and business-related journals respectively[J].Scientometrics,2006,69(1):117-120.;董亚娟和薛玉刚,2014董亚娟,薛玉刚.H指数:面向科研绩效评价的统计理念革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12(2):33-35.;张凌云、齐飞和吴平,2014张凌云,齐飞,吴平.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成果的h指数测度与评价[J].旅游学刊,2014,29(6):14-23.)。

不过,H指数虽然应用较广,却受到研究者学术生涯长短的影响,不利于从事学术研究时间较短的年轻研究者。并且,H指数作为相对稳健的累积性指标,缺乏时间敏感性,在时间序列上表现为单调的上升或不变形态,不能客观地反映研究者的学术衰退和停滞状态,不利于激发研究者探索深层次科学问题的热情,也无法动态地反映的学术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趋势。因此,有关学者对H指数进行了系列扩展,提出了各种H指数衍生指数(相关研究可参考王梅英和刘雪立(2011)王梅英,刘雪立.h-指数及其扩展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84-189.关于近年来H指数及其扩展指标研究综述)。

针对H指数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Hirsch(2006)探讨了H指数与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但是,并未给出其实证模型。Sidiropoulos和Kassayova(2006)Sidiropoulos A, Kassayova K.Law of the constant ratio.Towards a better list of citation superstars:Compi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list of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J].Research Evaluation,2006,15(3):154-162.通过赋予每一次被引以不同的时间权重提出了时间相关H指数(Contemporary h-index)。Liang(2006)10 Liang LM.H-index sequence and h-index matrix: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s[J].Scientometrics,2006, 69(1):153-159。10则构建了H指数序列和H指数矩阵以反映不同时间跨度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和影响力。有关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加入时间维度的Ht指数,从时间序列维度对H指数进行了完善。但是,现有关于Ht指数的实证研究多局限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将Ht指数应用于旅游学科领域的实证分析还比较少见。

在旅游研究领域,有关学者通过分析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学刊》《地理学报》等学术期刊,中国知网(CNKI)、SCIE、SSCI、A&HCI、CSSCI等检索文献的文献库,以及国家自然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来认识和分析国内外旅游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张凌云等,2013张凌云,兰超英,齐飞,等.近十年我国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格局与分类评价—基于旅游学术期刊论文大数据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3,28(10):114-125.;曾丽,2010曾丽.从2000~2009年《旅游学刊》载文统计探究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5):92-96.;朱竑和刘迎华,2004朱竑,刘迎华.从《旅游学刊》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的比较看中外旅游研究的异同和趋向[J].旅游学刊,2004,19(4):92-95.;唐顺英,2013唐顺英.近十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3,28(3):106-113.;张薇、钟晟和张晓燕,2009张薇,钟晟,张晓燕.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9,24(12):78-83.;刘庆余,2008刘庆余.2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进展: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反映的学术态势[J].旅游学刊,2008, 23(3):78-84.)。上述研究对于认识我国特定时期、特定方面的旅游学科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但是,旅游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和跨学科等方面的特性使得有关研究涉及的样本范围受到了较大的局限,且有些研究的抽样范围局限在部分旅游或与旅游学科密切相关的学术期刊,不利于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旅游研究者学术成果绩效。

Ht指数建立在H指数的基础之上,其原理是在被引论文的数量和被引频次的维度上,加入时间维度,将研究者被引论文发表时间以及研究者的学术活跃度考虑在内,对研究者科研绩效进行有效地评价。根据许鑫和徐一方(2014)许鑫,徐一方.Ht指数—基于时间维度的H指数修正[J].情报学报,2014,33(6):605-613.的定义,将旅游研究者发表的论文按照被引次数降序排列,并给每篇论文从1开始标上序号,然后统计出有多少篇论文的被引次数不小于论文序号,即获得该旅游研究者的H指数。然后,计算该旅游研究者H指数中所包含的每篇论文的距今年数,将距今年数加权平均得到年数均值,并统计出距今年数量小于上述均值的论文数量,即可获得该旅游研究者的Ht指数。

H指数重点着眼于研究者高影响力论文,Ht指数则关注于研究者尚具时效性的高影响力论文,这些论文与研究者相对近期的研究方向有关,且可能会继续被引用,反映了该论文及其所代表当前研究领域受关注的程度,可以使我们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的主题和领域。因此,Ht指数强调旅游研究者学术论文持续被关注的时间态势,也是其所在旅游学科领域影响力和成长性的动态体现,那么,旅游研究者Ht指数可以在分析旅游研究者科研绩效的同时,分析旅游学科的重点领域,探究旅游学科领域的成长规律和动态发展态势。

2.发展现状

不同领域旅游研究者Ht指数反映出其科研主动性及其在该学科领域的主导性程度。旅游研究者学术影响力了显示了其所从事研究领域被关注的程度,也展示了当前旅游学科领域的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随着旅游业从单一产业逐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日益获得各方面的重视,旅游学科以及旅游研究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果以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正式开始,那么,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初期阶段,旅游研究者的背景多以地理学、历史学等为主;90年代以后,随着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崛起,其在旅游研究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备受瞩目的旅游研究领域。

每位旅游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旅游学科领域。对旅游研究者Ht指数及其研究方向所代表学科进行分析,有利于把握旅游领域近期的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趋势。通过对旅游研究者Ht指数的分析发现,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一直是近20年间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侧重于研究旅游规划与设计的旅游研究者最多,其次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领域的旅游研究者,且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管理学两个领域旅游研究者的Ht指数普遍较高,显示出较高的影响力。

我国旅游研究学术领域呈现出较强烈的协同性特色和趋势。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经济影响和旅游地规划与设计等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人们关心较多的最需要解决、最先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因而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与之相关的学科能迅速发展,同样与此有关。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地规划设计等学科方向也属于旅游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在其中发表论文的作者也大多是从事地理学研究,由此,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地规划设计等构成了旅游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需的主要分支,旅游也成为不同学科协同发展中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对旅游业的研究是从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的。随着人们对旅游经济效应的认识逐步加深,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始进入旅游研究领域。经济学在旅游学科的研究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并以实证研究为主,以定量的方法来分析旅游业。相关旅游研究者多经过系统规范的经济学科训练,研究方法更为严谨。鉴于此,旅游经济学在旅游研究中一直处于显著的地位,且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维持了一个稳定的态势,显示出其对旅游学术研究的持续性影响,也必将是未来旅游研究的关键领域。

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与实际问题关系紧密的应用类旅游分支学科的学术研究进入了边际效应较低的阶段,而理论类、注重挖掘旅游内涵的其他分支学科逐渐获得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旅游学理论与旅游技术、旅游经济学等学科一直受到旅游研究者的关注,为其他旅游研究者提供了来自旅游学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在旅游理论的建构上做着努力。并且,随着旅游研究的深入,传统的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已不能满足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研究者逐渐回归旅游业和旅游理论的本身,根据旅游业的特点,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旅游业展开多学科的研究,这也为人们认识旅游业及其发展机制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经济学不仅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而且在旅游研究领域中也将会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