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大陆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与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福利制度演变紧密相联。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福利制是企业福利制度的主要表现。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冲击和瓦解了传统的单位制。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员工需求的变化向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借鉴既有经验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企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成为重要的选择。这对满足员工实际需求,破解企业发展困扰,实现劳资关系和谐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 传统企业福利制度时期:单位福利制
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到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期间,我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时代。这一时期,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一个内含了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微型社会。员工的需求基本都由企业包揽,以单位福利制度为基础的传统企业福利制度和工会组织在保障企业员工就业、生活及解决员工困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单位福利制
所谓“单位制”是指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国家组织到具体的、由国家建立的“单位组织”中,由这些单位组织给予他们行动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当然也控制着他们的行为(李路路,1996)。在单位制下,国家的单位组织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单位福利制度指的是劳动者作为单位(企业)员工,其在住房、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全部由所属单位(企业)承担,也就是说,员工的生老病死等一切事务都由单位包揽,这便是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单位福利制度。它包括了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单位福利制度是一种再分配机制,其目的在于保障成员获得资源的公平性,增强其归属感;第二,单位福利制度是一种结构性的福利制度,它为单位成员提供全方面、多层次的支持与服务;第三,单位福利制度是一个强大的安全网,身在其中的成员会有较强的安全感(史铁尔,2007)。
(二)单位福利制度的功能与局限
单位福利制度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其在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单位福利制度的功能
单位福利制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国家依托单位(企业)对员工提供的家长式的全方位照顾和服务。它主要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即终身就业(俗称“铁饭碗”)、平均主义(俗称“大饭锅”)和福利全包(岳经纶等,2009:156~157)。国家与员工之间本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契约关系,但由于当时缺乏综合性的社会政策支持,因此企业员工的福利和服务全由单位负责提供,虽然当时企业所提供的福利水平较低,但它却是一种全面的、体现平等原则的福利制度。
单位福利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制度,并在一段时间内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一,它促使了单位成员人际关系的和谐,并使成员得到了各种需求的基本满足;其二,它增强了单位成员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2.单位福利制度的局限
单位福利制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福利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②缺少普适性。单位福利制度的依托是单位,而单位之间又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从本质上讲,单位福利制度是“小群体主义”的福利追求。③忽略了个体差异化需求。名义上,单位福利制度是企业向员工个人提供的基本福利照顾。但在实际中,福利的提供则主要从共性的、最基本的需求出发,而较少考虑个体需求的差异性。
二 企业员工福利与服务的传统组织形态: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曾经在我国早期的政治运动与社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作为企业员工的共同体,其在过去和当前的企业员工服务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工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在实然与应然两种状态下存在较大差异,工会服务亟须进行改革创新。
1.工会的性质定位及社会职能
《中国工会章程》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主要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建设和改革,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和机关的民主管理;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简单地说,中国工会的四大职能即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和教育职能。
2.工会在企业中的福利功能
工会作为企业员工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扮演了企业福利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的双重角色。也就是说,一方面它要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立场代表企业员工向企业提出合理性的福利要求,对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的做法和行为提供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工会又是一个服务载体,需要关注企业员工在生产安全、社会保障、女工特殊保护、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服务。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工会工作者还承担了福利工作者的角色。
3.工会工作的困局与突破
工会工作的变化与企业管理体制的变化紧密相连。随着单位福利制度的消失,工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一,工会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专业化。工会原有的工作方法有一部分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没能因应社会发展和员工需求的变化而进行创新;其二,企业工会是非生产部门,因此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被重视,很难实现其工作目标;其三,我国工会组织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缺少员工的参与以及需求为本的工作方法,工会队伍也亟须专业化和职业化。
三 社会转型时期的抉择: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面临着诸多问题,劳资矛盾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已开始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一)社会转型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包括企业转制带来的新问题,劳动关系呈现的新变化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等。
1.社会转型下的员工问题和需求
从服务介入的层面看,转型时期的新问题和新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工资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等问题。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忽略了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而员工自身维护权益的成本比较高,再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最终造成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局面。
(2)企业员工流失率较高。员工流失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常态现象,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一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企业人性化管理缺失、基本的工作条件得不到保障、员工业余生活单调等。
(3)员工心理和情绪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的企业员工不仅面临着工作上的压力,而且生活和家庭方面的压力也较为突出,可能因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无聊、焦虑、烦躁甚至厌世轻生等。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当然也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影响。
(4)企业员工需求层次提升,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当前,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公民意识都在不断提升,他们对服务需求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和开拓创新。
2.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是当前社会转型期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卢磊,2014)。他们理应成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群体。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和就业领域。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并持续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鼓励,农民工流动逐渐呈现家庭式迁移的特点,并不断涌现出新问题和新需求且趋于复杂化、多元化。这种新的问题和需求涉及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子女教育、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多方面。同时,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公民意识均在不断提升。上述的种种变化迫切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和福利服务(民政部社会工作司,2010:2)。
中国大陆企业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标志性背景事件就是2010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跳楼者都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一事件直接警醒企业管理者和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回应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因而成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契机。
(二)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探索
1.厂内模式
2000年,裕元公司迫于不良用工事件,聘请了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专门人才作为其部门主管经理,开始探索以社会工作方法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2002年4月,该公司成立了员工活动中心,内设3名全职工作人员并组织了大量志愿者。同时,还建有图书馆、温心驿站等社会责任部门。
2.社区模式
2009年开始,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立足于并依托工业园区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服务,强调企业员工作为“社会人”的理念。服务内容包括紧急援助、权益维护、情感关怀、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社区融入及志愿者培育等多方面。
3.项目嵌入模式
2008年,针对金融危机对深圳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深圳市政府部门购买了温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策划的“风雨同舟——企业社会工作”计划,以项目运作的方式提供了一系列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另外,企业资助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员工服务项目也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途径。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研究与教育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对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和培训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12月,周沛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社会工作发展策略高级研讨会”上,做了以“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企业社会工作的推进与展望”为主题的演讲,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企业社会工作”概念。2005年8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在北京举办了“社会工作与职场:工业社会工作实务高级培训班”,直接使一些研究者和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开始关注企业社会工作领域。2007年,我国第一本企业社会工作教材《企业社会工作概论》问世,为高校企业社会工作教学提供了指导。近年来,全国设立企业社会工作课程的院校逐渐增多,企业社会工作领域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和就业的重要选择。
(四)政府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推动
政府部门在推进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了以下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支持社会工作的政策研究;二是举办学术研讨会,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力促我国社会工作迎来了制度化建设时代(邹学银、卢磊,2013:41)。这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13年7月底,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开展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18个地区和80个单位为民政部首批企业社会工作试点地区和单位。此外,深圳市民政局和民政部也分别在2011年、2013年主办了两次企业社会工作研讨会。总而言之,政府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参与和重视有助于企业社会工作更大范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