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发展趋势
一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为我国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提供了借鉴,同时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它们各有优势和局限,因此有必要将国际经验与本地实践结合起来。
(一)企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的选择
当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不同的实务模式,对于服务模式的选择可以说是个原则性问题,具体而言,应遵循本土性、特殊性及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单一的最好模式并不存在,只要是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就是最好的。但同时,整体上也应在全国或地区统筹层面对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有较好的把握。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运作模式的未来趋势应是“企业社会工作的社区综合发展”新模式,即政府出资建立企业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之后委托民间社工机构进行具体运作,通过整合社区不同层面的资源,为企业及员工提供专业服务(李晓凤,2011)。
(二)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既要嵌入既有的服务体系,也应另辟新径积累新经验。
1.以工会为依托开展社会工作:体制内的更新
工会是我国较为传统和成熟的群团组织,有比较系统的组织体系,并且广泛分布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企业中。但是,工会如要获得企业员工的拥护和支持,还须尽快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及价值理念,坚持人文关怀和需求导向的原则,并结合实际在工作中进行创新,这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王晓慧,2011)。
企业工会引入社会工作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发展过程中注定会充满困难和曲折,但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可以首先在有较好意愿和基础的地区或企业进行试点探索,逐步积累发展经验。具体可行的参考做法有开展不同层面的企业社会工作培训、在工会组织内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等,并要紧紧围绕工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核心。
2.企业福利责任的承担:体制外的探索
从福利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在现代社会福利体系中应承担起对员工的福利和服务责任,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构成。进一步而言,如要实现企业员工福利和服务的供给专业化,就需要引入企业社会工作。目前在我国比较普遍的做法有:一是在企业内设立社会工作服务部门或者在企业社会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二是以购买服务或专项资助的方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运作;三是引入政府力量,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的配套,实现企业、政府与社会服务机构的三方联动。
二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根据国内外发展经验,要实现企业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整合政府部门、企业、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及社会工作教育界的优势与力量。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政府应完善企业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福利监管力度
制度建设是企业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企业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并结合实践经验,研究和建立企业社会工作制度;二是健全劳动者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及时修订、出台劳动政策法规,强化企业员工的福利要求;三是将监督管理环节与政策制定环节紧扣在一起,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保障企业员工基本权益。
(二)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倡导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成为社会公众评价企业形象的重要参考。具体而言,企业一方面应扭转过去只顾企业发展而忽略员工发展的现状,通过聘用社会工作者或委托给社会服务机构的方式向员工提供多元化服务;二是统合企业价值和社会工作价值,积极倡导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和人性化的企业管理,追求并实现企业与员工发展的双赢目标。
(三)注重民间力量的参与,充分发挥民间机构的创新性和专业性
民间社会服务机构作为第三方参与了企业社会工作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专业力量和创新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和企业的不足,并与政府、企业形成既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有助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此外,社会组织的草根性和本土性对于探索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也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四)以培养专业人才为本,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把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根本(邹学银、卢磊,2013:24)。因此,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其中,专业人才来源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在既有的工会系统内对工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的系统专业培训,从而使其转化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社会工作者;二是从社会工作毕业生中进行选拔与培养,引导他们到企业社会工作领域工作。
此外,在社会工作教育方面,需要注重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社会工作教材。社会工作教育界和研究界应始终保持与一线企业社会工作者的紧密联系,组织召开企业社会工作相关研讨会,及时有效地总结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并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