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兴亡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室町和织丰武士的实力等级

室町时代的武家社会也是呈金字塔结构,塔尖是将军,其下是守护大名,再下是称为 “国人”、“国众”的武士,底层是一般郎党、郎从的低级武士。不过,武家社会各等级的划分标准和在武家政权的地位,不再完全是与将军的关系亲疏,而是实力。因此,武家社会的各等级,也是实力等级,随着实力的变化而变化。总之,室町时代武士阶级内部的各等级,以实力为特征。

(一)日趋弱化的将军

将军足利氏与源赖朝同为清河源氏的嫡系子孙,先祖是源义家的第三子源义国,因义国领有下野国的足利庄,故称足利氏。“源赖朝时代,足利氏是将军最有力的御家人,拥有上总、三河的守护职。”[2]北条氏的执权政治时代,足利氏依然是最有实力的家族之一,与北条氏代代联姻。然而,即使 “作为源氏一族,具有值得夸耀的源赖朝开幕以来的血统,拥有上总、三河两国守护职,以及世代相传的门第。而且,畠山、岩松、桃井、今川、斯波、吉良等一族兴旺繁荣。但在北条氏得宗一门的独裁体制下,足利氏还是处于称之为 ‘外样’的地位”[3]。因此,足利氏对北条氏极为不满。镰仓末年,目睹北条氏独揽大权、政治紊乱,遂产生推翻北条氏的思想。

室町幕府的缔造者足利高氏之父足利贞氏是镰仓屈指可数的关东御家人,拥有极高声望,与北条氏一门一样,也是被尊称为足利殿的有力者。贞氏与其妻上杉赖重生有二子,长子高氏,次子直义。高氏15岁元服时,得宗北条高时将其名字中的 “高”字赐予,拥有从五位下、治部大夫的官职,娶执权北条守时之妹登子为妻。1331年9月贞氏去世后,高氏(1305—1358年)成为足利氏一族的家督。“经济上,除下野国约200町本领外,还在相模国等17国有所领30余所;政治上,拥有三河、上总国的守护职;社会上,是镰仓幕府的有力御家人。”[4]足利高氏精明强干而又野心勃勃,早就抱有取代北条氏的野心。

不过,最先举兵和对推翻北条氏专制统治的倒幕活动赋予合法性的,却是象征着日本社会传统精神权威的天皇。1324年和1331年,后醍醐天皇 (1288—1339年)两次策划武装倒幕,皆因计划泄密而失败。但是,后醍醐天皇也以传统精神权威的身份肯定了武力倒幕的权威性。于是,怀有各种动机的倒幕势力纷纷聚集在后醍醐天皇的倒幕旗帜下,展开倒幕活动。1332年年末,后醍醐天皇之子护良亲王、河内 (大阪府)地侍首领楠木正成在吉野、河内再度起兵倒幕。次年2月,后醍醐天皇在伯耆船上山重竖倒幕大旗。幕府的征讨大将足利高氏在赴伯耆途中倒戈,投向后醍醐天皇,5月攻占京都。接着,上野国御家人武士新田义贞也举起反旗,率关东武士围攻镰仓,经过五天激战,攻陷镰仓。 “1333年5月22日,北条高时在东胜寺自刃,为高时殉死者,包括金泽、佐介、名越、常盘、大佛、伊具、樱田、刈田、普恩寺、甘绳、江间、阿曾、盐田、赤桥等北条一门,以及长崎、诹访、南条、盐饱、安东、隅田等御内人,共计283人。……加上北条军陆续自刃自害者,共计870余人。”[5]天皇的倒幕旗帜与足利高氏、新田义贞等有力御家人的军事力量相结合,终于推翻了摇摇欲坠的镰仓幕府。

镰仓幕府灭亡后,足利高氏作为旧御家人的统领和 “建武新政权”的第一功臣,任参议及武藏、常陆和下总三国守护等职,并获后醍醐天皇赐名 “尊”(天皇名 “尊治”之一字)字,原北条高时所赐的 “高”字被 “尊”字取代。然而,足利尊氏像源赖朝一样,他梦寐以求的也是想当征夷大将军。于是,足利尊氏私下蓄积武力,伺机起事。1335年,利用讨伐北条氏残余势力之机挥军镰仓,继而又借口讨伐新田义贞,反叛后醍醐天皇的 “建武政权”。1336年占领京都,拥立光明天皇 (北朝)。1338年正式取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在京都开创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逃往吉野另立政权 (南朝),形成南北朝武力对峙的局面。全国武士一分为二,大部归属武家的北朝,楠木正成之子楠木正行等武士则支持公家的南朝。

足利氏一族人丁兴旺,各支系实力强大,构成幕府政权的重要屏障。不过,将军一族的内讧也最为激烈。室町幕府建立之初,足利氏一族就存在着 “二头政治”的冲突。足利尊氏与其弟弟足利直义两人经常并称“双将军”,尊氏掌控政所、侍所和恩赏方,掌握人事任免权、军事指挥权和恩赏权;直义则掌控问注所、引付方、禅律方等,掌握司法审判权。“二头政治”埋下了足利政权内讧的隐患,两人统治理念的差异,终于因1347年南朝的进攻而激化。1349年,兄弟之争发展为全国性动乱,幕府方面的武士也分为两派卷入其中。兄弟两人为战胜对方,轮流与南朝天皇合作。1350年,直义转向南朝,打败北朝军队后兄弟和好。接着,尊氏在取得南朝天皇的支持后,于1352年消灭了直义。足利氏的内讧,还有尊氏与直冬 (足利直义的养子)的父子之争。

在1221年公家发动的倒幕战争—— “承久之乱”中,武家取得对公家的决定性胜利。一百多年后, “武家又在公家对武家最后的反抗斗争——南北朝战乱中,对公家势力给予最后一击”[6]。正如日本学者所说:“从1336年开始的南北朝动乱,起到了将公家特别是天皇家的权力推向崩溃的作用。”“南北朝合体后,室町幕府已大体上确立了一元化的国土的领域支配权。于是,天皇家手中,改元、祭祀的主导权,形式上的官位任免权,神圣的、宗教的权威,或者仅仅只是国家礼仪的、形式的部分。可是,义满又乘势接连不断地剥夺了这种权威。”[7]没有自己军事力量的天皇家再也无力与武家对抗,完全任由武家摆布。

南北朝军事对峙中的三代将军,既是率领武家给予公家致命性最后一击并将公家赶出政治舞台的领军人物,也是室町幕府15位将军中最有作为的将军。首代将军尊氏开创室町幕府,指挥武士攻击公家贵族在吉野山中的最后据点——南朝,武力剥夺公家朝廷剩余的政治权能和庄园土地;二代将军义诠 (1330—1367年)继续打击公家势力,剥夺公家朝廷的政治权能和庄园土地;三代将军义满彻底消灭公家势力,朝廷的政治权力和公家贵族的庄园土地被武家剥夺殆尽,将公武二元政治转化为武家一元化统治。

足利义满 (1358—1408年)于10岁即位,11岁元服,15岁开始亲政。管领细川赖之 (1329—1392年)受二代将军义诠之托,精心扶持义满,选拔忠心之士、文武全才者服侍义满,并制定 《内法三条》严格要求接近义满的人遵守,从而使义满受到良好教育。亲掌大权后,义满致力于确立将军的专制体制和实现南北一统。为此,“足利义满将足利一门和足利氏谱代的被官、守护的庶流、有力的国人武士,编成直辖幕府的禁卫军—— ‘奉公众’”[8]。打击拥兵自重、恃权自大的守护。1390年,雄居东海地方,身任美浓、尾张、伊势三国守护职的土岐氏家族发生内讧,义满乘机干预,将其变为美浓一国的守护,史称 “土岐氏之乱”或 “美浓之乱”。次年,又乘山名家族内乱之机,率兵征讨最大的守护大名山名家族。山名氏原追随足利直义,担任山城、纪伊、和泉、丹波、但马、美作、备后、伯耆、出云、隐岐等11国守护,占全日本66国中的11国,时人称为 “六分之一殿”,即占1/6土地的将军。义满灭山名氏清等有实力的武士,将山名氏削弱为仅仅管辖三国的守护,史称 “明德之乱”。1399年,率军征讨中国地方最有实力的守护大名大内义弘 (1355—1399年)。大内义弘是幕府功臣,身兼六国守护之职、掌握对外贸易,史称“应永之乱”。

义满在武力削弱守护大名、树立将军权威的同时,全面剥夺天皇朝廷原有的权力。1392年,武力迫使南朝天皇退位,保留北朝天皇,结束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对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1394年,义满把将军职位让给其子义持,自己任朝廷的最高官职太政大臣,控制朝廷的公卿贵族,原属公家政权管理的庄园主之间的裁判权、检非违使厅 (机构)和京都的警备等权力由幕府接管。1402年,义满在致中国明朝皇帝的国书中自称 “日本国王臣源”,朝廷失去了作为一个政权而存在的实际意义,基本结束了源赖朝建立的 “公武二元政治体制”。

足利义满时代也是将军权威最高的时代和室町幕府的强盛时代,一度使守护大名的联合政权转为将军独裁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是,1408年义满死后,将军的权威日落西山,足利家族的内部纷争、守护大名对抗幕府、守护大名的混战等内乱愈演愈烈。1416年10月,关东管领上杉氏宪(禅秀)纠集部分东国豪族发动叛乱—— “上杉禅秀之乱”。1438年,镰仓公方足利持氏 (1398—1439年)秘密策划图谋窃取将军职位的 “永享之乱”。1441年,幕府 “四职”之一的播磨国守护赤松满祐 (1381—1441年)在京都的私邸设家宴款待将军足利义教时,公然在家宴上将其杀死,将军的权威一落千丈。在愈演愈烈的政治混乱中,幕府内部的武将之间,为争夺权力形成以山名宗全 (1404—1473年)和细川赖元(1430—1473年)为首的两大军事对立集团。1467年,围绕将军的继嗣问题以及畠山、斯波两管领家的继承问题,终于爆发持续10年之久的大规模军事混战—— “应仁之乱”。战后,将军已无权威可言,地方武将自立为王,日本历史也进入了持续百年的战国时代。

其实,从室町幕府建立之初,将军足利氏的权威和权力就相当脆弱。由于南北朝战争以及足利家族的内讧,将军不得不借助各地守护和武将的武力。为了回报地方守护和武将的武力支持,将军只得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如赋予守护有权调查、处理刈田的非法行为和贯彻执行幕府关于诉讼案件的裁决职权,将领主领地的一半作为守护的兵粮用地的 “半济权”,让守护承包征收国衙 (地方官衙)领地贡租的所谓 “守护请”制度,等等。随着守护和武将的势力越来越强,他们对幕府的发言权也越来越大,足利义满的集权体制也只是昙花一现。

(二)拥兵自重的守护大名

守护大名属于将军之下的最上层武士,当然,除了守护大名外,还有不少上层武士,他们虽然没有守护的官职,但却是一些拥有强大实力的地方武将。

“足利氏也像镰仓末期的北条氏一样,让足利一族到各国担任守护。其中,吉良、石塔、仁木等诸氏很快就没落了,而细川、斯波、畠山、今川、一色五家繁荣兴旺。委派准一门的山名氏、作为外样的佐佐木、土岐、赤松、大内氏等,支配距离中央部较近的各国。此外,小笠原、武田、上杉等在东国,大友、少贰、岛津氏等在九州,依然保持镰仓时代旧族的势力。”[9]守护大名包括两部分上层武士: (1)将军足利氏的同族,深得将军信任,如细川、斯波、畠山、一色、山名和今川等来自三河与上总地方的足利氏支系家族,他们是幕府政权的核心力量,幕府主要机关的首脑和具有重大经济、战略地位的地方各国的守护大多由他们担任。(2)非足利宗族的外样守护,他们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离京都较近的守护,如京极、六角、土岐和大内等,他们是足利氏起事时的追随者,为足利政权的建立冲锋陷阵,功勋卓著,被委以重任;另一类是距离京都较远的守护,如岛津和大友等,幕府肯定其早先占有的土地所有权,因而得到大片独立的土地,但他们基本上被排斥在幕政之外。足利义满时,足利氏一族的守护大名领有29国,旁系守护大名领有14国。[10]尽管 “在15世纪初的历史地图上,足利氏一族依然拥有遍及全国的巨大势力。以镰仓公方的足利持氏为首,细川、畠山、斯波 ‘三管领’,仁木、一色、今川、涉川等出自足利氏的诸氏,仍然兼任各国的守护,日本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足利一门的支配之下”[11]。但是,足利氏宗家丧失了对他们的控制能力。

室町时代的守护与镰仓时代的守护 (御家人)相比,虽然同为幕府的权力支柱,但又具有一些显著的差异。(1)镰仓时代的守护是将军的御家人,与将军有着 “恩赏”与 “奉公”的私人性主从关系和利益关系。室町时代的守护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存在与幕府将军直接的、建立在恩赏和奉公基础上的主从关系。不少守护并不是完全依靠将军的信任,而是凭借在镰仓幕府末期以来蓄积的强大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取得守护一职的。(2)权力大,有的守护身兼数国,如斯波氏兼任越前、尾张、远江三国守护,山名氏一家任11国的守护。 “在镰仓幕府的北条高时时代,诸国守护的职权是大犯三条 (大番催促、谋反人、杀人犯的追捕),现在,守护大事小事都进行一元化支配,将领内的地头御家人作为郎从,将寺社本所领作为兵粮料所进行管理。这种权威可以和镰仓时代的六波罗探题、九州探题相匹敌。” “对幕府政治具有很大的发言权。”[12] (3)实力强、独立性大,守护的权力自镰仓幕府末期已开始强大起来,足利将军在南北朝动乱和足利氏一族的内讧中,又不断将越来越多的土地和权力授予守护,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对武将们来说,守护的职权是扩张势力的最大武器。”[13]经济上将其管理的土地变为自己的领地,军事上将领国内的武士编入自己的家臣团,成为拥有一国或数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的统治者,雄霸一方,形同独立王国。14世纪末,守护大名领国制在全国确立。

“足利幕府本来就是依赖武将建立起来的一种武士阶级的联合政权”[14],将军不过是最大的守护大名而已。不仅将军与守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而且由于总领制趋于崩溃, “一族之内总领、庶子势均力敌,总领已无权威可言”[15]。14世纪末,将军企图将守护大名的联合政权转为将军独裁的中央政权,已发展为地方霸主和大军阀的守护大名 (包括足利氏一族的守护大名),则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利益,并依靠不断膨胀的军事实力插手幕府政治。于是,中央和地方 (将军和守护)的利益冲突日趋白热化,将军的同族将领也互相对抗,各国守护相继叛乱。

1477年,历时11年的应仁之乱结束。但是,大名和武士们争夺领地的全国性战乱并未停止。战后,将军和守护大名等旧的上层统治势力日趋没落,将军权威扫地,权力仅及自己的家乡山城国。幕府重臣各家族四分五裂,在应仁之乱中互相残杀的守护大名回到领国后,其权力也日益转移到家臣手中。新兴军事家族——战国大名,则在所谓 “下克上”的实力主义浪潮中,凭借武力迅速崛起,争夺霸主地位,日本又进入了漫长的群雄争霸时代。

(三)称霸一方的战国大名

正所谓 “时势造英雄”,长达百年的群雄混战时代也是武士发展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从中下级武士中涌现出许多影响深远的军事家、战术家。

继守护大名之后登台的上级武士,是大约200个大大小小的新兴军事家族——战国大名。“所谓战国大名,原来不过是守护大名的家臣,不过是小领主,乘国内兵乱之机发展为新的实力者。”[16]最著名的战国大名有北条早云、毛利元就、斋藤道三、上杉谦信、武田信玄、浅井长政、朝仓义景、织田信雄、松永弹正、武田胜赖、织田信长、明智光秀、丰臣秀吉、黑田如水、德川家康、岛津义久、伊达政宗、石田三成等数十人。

战国大名的前身主要是以下几种身份的人:(1)守护代 (代理守护、副守护)、守护的家臣和国人领主,如三好氏、松永氏、浦上氏、毛利氏、吉川氏、尼子氏、长宗我部氏、朝仓氏、浅井氏、织田氏、松平氏(德川氏)、伊达氏等;(2)幕府原来的守护大名,如常陆的佐竹氏,安艺的武田氏,周防、长门的大内氏,大隅、萨摩的岛津氏,丰前、丰后的大友氏等,乘战乱之机宣布独立; (3)富商或守护大名的食客,如美浓国的斋藤道三 (1494—1556年)、关东地区的北条早云 (1432—1519年)。

当然,战国大名中也有不少名门旧族的后裔。如三好长庆、武田信玄、浅野长政、明治光秀等出自源氏,伊势贞丈、北条早云等出自平氏,黑田如水、尼子经久出自宇喜多源氏。

斋藤道三之父松波基宗原为警卫京都御所的北面武士,道三幼入京都妙觉寺为僧,还俗后成为行商,以贩灯油为生,流落到美浓,因掌握美浓国实权的长井氏的提携逐渐得势,后杀死恩人长井氏,领有美浓一国。出自关东平氏一脉后北条氏的北条早云原来连固定领地都没有、四处流浪,因其姐是骏河守护今川义忠 (足利氏的远亲)的宠妾,遂成为今川氏门下食客。1476年,今川氏领国内发生内乱,北条早云因帮助今川义忠之子今川氏亲平定内乱的功劳,成为骏河兴国寺城的城主。1491年,伊豆的堀越公方 (“关东公方”)足利政知 (第6代将军足利义教之子)病故,其子茶茶丸继承家业,引起一族内讧,进而又发生国内动乱。早云趁机征讨茶茶丸,烧毁堀越御所,夺取伊豆。1495年,假借到箱根山狩猎之名,突袭并夺取相模的小田原城。1504年后不断出兵关东,1516年终于消灭三浦半岛的豪强三浦义同、义意父子,成为最早雄居关东的战国大名。

战国时代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就是 “下克上”的实力主义风潮席卷全国。“下克上”作为战国时代的标志性词语,意即下层人物推翻上层人物,家臣打倒主人。日本学者坂本太郎评论说:“从各国的情况看来,几乎都是旧的领主被新兴的部下所排斥掉,统治阶层像走马灯似的不断变化,主被臣讨,父被子弑,既无道义,亦鲜廉耻,有的只是贪图个人的安逸、富贵的利己心。所依仗的,仅仅是压倒敌人的武力和策略。在这里,人们忘却了文化,丧失了德性,赤裸裸的兽性在蛮干横行。”[17]管领细川氏剥夺将军的实权,细川氏的家臣三好氏取代细川氏,继而三好氏又被家臣松永久秀取代。

“在1560年,九州地方丰前、肥前、肥后的守护涉川氏和中国地方的大内、佐佐木氏相继灭亡。肥前有龙造氏,肥后是南北朝以来的旧族相良氏,占有11国的守护山名氏仅仅保有山阴一部,东北地方是镰仓时代以来的地头伊东氏兴起。大友、少贰、岛津氏领域虽有变化,但依然是有力的大名。”“在四国地方,长宗我部氏在土佐兴起,细川氏的被官三好氏夺得阿波。”“在近江,南部为佐佐木 (六角)占有,北半部为浅井长氏领有。越前是斯波氏的守护代朝仓义景,尾张是斯波氏的被官织田信长。远江、骏河是旧族今川义元,甲斐也是旧族武田信玄,越后是长尾景虎(后改名上杉谦信)。这一年,今川义元在桶狭间战役中败给织田信长,今川氏也由此走向衰落。”[18]在关东,仅次于将军的关东管领,分裂为古河派与堀越派,执事上杉氏也分裂为山内和上谷两支,两派的内讧与两支的对立相互交织,关东地区一片混乱。北条早云之子氏纲、孙氏康,乘势向关东扩张,16世纪中叶成为关东地区的霸主。

战国大名是无休止分裂、混战、杀戮的产物,其权威和地位来自于自己的武力,既不需要幕府任命,也不受幕府统治,而且还是与幕府对立的地方军事领主。他们依靠武力,占地为王,将其控制的地域变为独立王国。这些 “新的战国大名是和中央幕府权力无关的地方领主或武士们,他们是在以 ‘杀人、劫财、强盗为武士本性’,即在对领地的生死争夺中成长起来的”[19]。此时的武士道,已扭曲为暴力道,对主君的忠诚已不见踪影,到处是弱肉强食和 “下克上”。“战国时代的武士,在什么地方体现出所谓武士道精神呢。……主君弱小,就毫不介意地将其杀害。……到处盛行的是弱肉强食和 ‘下克上’。只要看一看下述三人,就一目了然。织田信长被其家臣所杀,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死后,不仅没有对织田家尽忠节,反而蔑视主家,并将天下据为己有。德川家康一边受丰臣秀吉之托辅佐其子丰臣秀赖,一边违约,在大阪之战中灭亡秀赖。”[20]可见,战国时代是典型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时代。

战国时代既是 “下克上”和弱肉强食的时代,也是日本从大乱走向大治、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16世纪中叶,具有实力和统一野心的战国大名主要有:关东的北条氏、中部地方的上杉氏、武田氏和朝仓氏,中国地方 (山阴、山阳两道)的毛利氏,四国的长曾我部氏等。但是,走在潮流前列的却是尾张国的织田信长。

(四)无冠之王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

织田信长 (1534—1582年),1534年生于尾张国那古野城,13岁元服,14岁初次上战场,率兵攻打三河大滨 (现爱知县吉良町)。织田氏通过与尾张国守护斯波氏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尾张国的守护代。不过,在尾张守护代家,织田信长出自织田氏支流,侍奉嫡流守护代织田家,也就是说,只是守护斯波氏的陪臣——斯波氏的从者的从者。父亲织田信秀原是尾张国守护代——清州织田家的家老 (地方各国的高级官僚),逐渐扩大势力,凌驾于主家织田家之上,至织田信长出生时已是尾张的实力者,率尾张之兵与东面的今川氏、北面美浓的斋藤氏争战。为改变与今川氏、斋藤氏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1548年织田信秀与斋藤氏修好,15岁的织田信长娶斋藤道三之女为妻,形成织田、斋藤同盟。1552年信秀去世 (有1549年说和1550年说),18岁的织田信长继任家督。1555年,织田信长灭亡守护代,成为尾张国的实际统治者。

织田信长政治上娴熟高明,军事上骁勇善战,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如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以 “知行地”为媒介,将领国内和被征服土地上的领主、武士编入家臣团,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推行 “兵农分离”政策,将上层农民组织成行动迅速的轻装步兵——足轻;对宗教武装施以重拳,解除宗教势力的武装;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火枪,率先采用梯队轮流射击的战术提高火枪威力……

1560年,志在称霸全国的骏河守护今川义元进攻尾张国,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桶狭间战役中,年仅24岁的织田信长以区区3000兵马奇袭义元27000人的大军,一举击溃强敌。原本充其量只能勉强算是二流大名的织田信长脱颖而出,成为重新统一日本的领军人物。1568年,织田信长应天皇和将军之邀率军进入京都,成为第一个进入京都的战国大名,并且废第十四代将军足利义荣,立足利义昭为第十五代将军,挟天皇和将军号令天下。1573年,打败足利义昭和部分大名组成的联军,将足利义昭从京都流放到河内的若江城,室町幕府灭亡。

1575年,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联手,在三河国的长篠城,与日本中部最强大的大名,也是自己统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武田胜赖决战。以骑兵战著称的武田军,在织田信长的3000名鸟铳手面前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灭,武田胜赖仅率5骑遁走甲斐。长篠之战不仅使织田信长在统一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还充分显示了火器的威力,开创了普遍使用火器的新时代。重装盔甲的骑兵战术,让位于身着甲胄、手持弓、矛和鸟铳枪的足轻组成的集团性轻装战术。

1576年,织田信长在琵琶湖畔的近江安土修筑日本第一座枪炮时代的城堡——安土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随后,又开始西征。1582年6月2日,在全国统一指日可待之时,织田信长在京都的本能寺遭叛将明智光秀(清河源氏源赖光的后裔)袭击,一番激战后,终因寡不敌众自焚而亡。

织田信长虽然功亏一篑,但也为后继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丰臣秀吉 (1536—1598年)出身于寒微,父亲木下弥右兵卫是织田信长之父织田信秀属下的足轻,战争中负伤后回乡当农民。秀吉原名木下藤吉郎,自幼侍奉织田信长。织田信长不重门阀重才能,使丰臣秀吉得以迅速崭露头角,1573年因随织田信长转战东西、屡建战功而被擢为大名,改名羽柴秀吉,成为织田信长的得力部将。

1582年,正在备中与毛利辉元作战的秀吉得知织田信长自焚的消息后,立即与毛利辉元讲和。6月6日率军声讨叛贼明智光秀,6月13日率4万军队进军京都,在山崎 (兵库县西南)之役中打败明智光秀。明智光秀在败走近江途中被当地农民袭击,身负重伤,最后在随从武士的协助下切腹自杀,弃尸山沟。

1583年,秀吉打败织田信长的宿将柴田胜家 (1522—1583年)、织田信长的第三子信孝,降伏泷川一益,确立起织田信长继承者的地位。同年,修筑大阪城作为自己称霸全国的政治、军事据点。1584年,迁入大阪城,并且迫使雄居关东的德川家康臣服。1585年征服四国的长曾我部元亲,1587年征服领有九州岛大半土地的岛津氏。1590年征服关东的北条氏,奥羽地方的伊达氏也于此时归顺,终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1593年,迫使统治北海道南部的松前氏归顺,北海道南部地区也正式纳入日本版图。

随着武力征服的节节胜利,秀吉在公家社会的官位也不断晋升。灭亡明智光秀后,任从五位下、左近卫权少将;1585年,朝廷破例任秀吉为从一位、关白。1586年,朝廷又破例任秀吉为统率文武百官的朝廷最高官职 “太政大臣”,并授予丰臣之姓,一介农夫之子,成为与日本历史上源、平、藤、橘四大豪门平起平坐的贵族。1588年4月,秀吉在其宏大富丽的官邸 “聚乐第”举行盛大仪式,迎接前来行幸的天皇,增献皇室领地,并且让家康等29位大名表演了向天皇和自己宣誓效忠的一幕。

丰臣秀吉在织田信长的基础上,推动日本社会从大乱走向大治。为了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秀吉对大名进行大规模的转封,迫使大名离开世代经营的根据地,大名开始成为可以任意挪动的 “盆栽花木”;强令武士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大名的城下町,成为常备的职业军人。丰臣秀吉的统治政策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 “检地”和 “刀狩”。从1582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598年全国范围的检地,使丰臣秀吉掌握了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就连旧家臣的知行地也成了秀吉所赐的 “恩地”,并且确立起 “一地一作人”制度,清除中间剥削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588年颁布的 《刀狩令》,通过解除农民的武装、收缴农民手中的武器,消除农村 (农民)潜在的战斗力,实现 “兵农分离”。1591年,颁布《身份统治令》,规定武士、农民和町人各守其业,严禁社会流动和改变身份。

不过,丰臣秀吉的对外政策却是非常错误和失败的。1592年和1597年,两次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秀吉去世后,由于后继乏人,引起大名间的分裂。1600年,德川家康在 “关原之战”中打败敌对势力。1603年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成为统一日本的最后胜利者,建立起德川氏260多年稳定的军事霸权。

(五)强硬有力的国人武士

“在守护大名的领国内部,还存在着原来就居住在此的土豪和地侍,他们称为国人等。”[21]“国人”、 “国众”遍布全国各地,源自镰仓时代地头的后裔和新成长起来的中小武士,作为地方上的在乡武士,经过镰仓末期和南北朝时代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成为地方上根深蒂固的强大势力。

“国人”或 “国众”政治上掌握地方一村、一庄,甚至一乡、一郡的实权 (尽管没有幕府的正式任命),直接统治属于自己的领地或庄园;经济上是中小封建主,拥有自己的土地;军事上作为镰仓时代御家人地头——军事贵族的后裔,属下还有数量不等的家臣武士。他们有权、有地、有枪,大多为当地豪族和土霸王。相邻的国人领主们还通过联合结成新的武士团,如南北朝时代以 “白族一揆”(一揆的原意是步调一致、统一行动)、“赤族一揆”、“花一揆”、 “儿玉党”、 “松浦党”、 “横山党”等名称出现的国人一揆,就是国人们在地方上组织的武士团。国人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对局部地区的统治权,反抗 “外来”统治者——守护大名,不断举行 “国人一揆”,反抗守护大名、幕府和将军。1351—1361年若狭国 “国人”反抗守护,幕府像走马灯似的换了15个守护,国人的反抗才得以平息。1352年7月,将军足利尊氏下达 “半济令”,就是让守护将庄园年贡的一半作为兵粮费分给国人。

守护大名要实现对领国的统治,需要 “国人”的配合与支持,为此,守护大名对 “国人”实行软硬兼施,通过种种途径推进 “国人” “被官化”(家臣化),并利用守护和被官化国人之间存在的军役收缴关系,强化两者的隶属关系。“国人”出于对付下层民众反抗的需要,同时守护有幕府权力做后盾,于是,不少国人最后还是被编入守护的家臣团,成为守护的代理人—— “守护代”,具体管理地方各村落,守护的势力也因纳入这些家臣团益发强大。不过,守护与国人在室町幕府时代从未结成稳固的主从关系,国人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一些由镰仓时代的地头演变来的有力国人,为了反对守护 (外国人)对领国的支配,索性越过守护直接与将军发生关系,成为直属将军的家臣 (如将军的奉公众),享有不受守护大名管辖的独立权。

守护大名需要 “国人”的配合与支持,以实现对领国的有效统治,将军需要国人的力量抑制守护大名,特别是那些非足利氏的超级守护大名,变守护大名的联合政权为将军的独裁政权。为此,幕府绕开守护大名,直接同国人武士联系,以尊奉幕府为条件,将国人武士编成直属将军的军队—— “奉公众”。“奉公众”犯法,直接听候幕府处理,守护大名无权过问。足利义满依靠这支军队,成功地削弱了山名氏、大内氏等超级守护的实力,确立起将军的权威。

比国人武士地位更低的是人数众多的郎党、郎从,以及在 “应仁之乱”中兴起的具有雇佣兵性质的轻装步兵——足轻,构成武士阶级的末端。

在战国时代,家臣武士既可分为 “同名” (同族)、 “谱代”和 “外样”三类,又可分为上级家臣和下级家臣。还可分为:(1)获得封地的武士,即在跟随战国大名征战杀伐过程中得到封地的武士,这部分武士基本上是同族和谱代家臣武士。(2)变领地为封地的武士,即战国大名在征服过程中,将被征服土地上武士的领地转为封地,此类武士基本上是地方各国的国人武士。(3)有封地的武士和领取俸禄的武士,前者有封地,称为 “国人”;后者为有封地的武士管理土地,领取一定数额的俸禄,称“地侍”。(4)服 “骑兵役”的武士和服 “步兵役”的武士。

另外,还出现了不少失去领地、失去主君的 “浪人”。室町时代武家统治力削弱,统治秩序混乱,各武士集团乘势频频展开土地争夺战。通常情况下,胜利者一方夺取对方土地,并迅速聚集起大量兵士;失败者一方则丧失土地,属下武士或是被编入胜利者一方,或是成为 “浪人”。特别是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战国大名使合战成为向外的 “领土扩张战”,“吞并对方土地”, “合战带有领土扩张战的性质”[22]。于是,便在社会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浪人。不过,在战争年代,由于各武士集团都需要扩充实力,许多 “浪人”还可以通过投入实力强大的武士团,重新成为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