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形体与舞蹈概述
一、形体与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一)形体的起源与发展
“形体”一词在《汉典》中有两种基本解释:一种是身体形态,另一种是物体的形状及其结构。而生理学中又将形体解释为人体或人体形态体质。在现有的体育专业辞书中,鲜有“形体”的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体育百科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版)、《体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均未收入此类条目,因此关于“形体”一词目前还缺乏权威的解释或界定。其中《汉典》关于形体一词还有三种引证解释:其一指的是身体,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庄子所著的《达生》中:“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之后晋朝时期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卷二十、北齐时期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归心》、清代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分别都有记载“形体”一词。其二指的是文字的形象、形状,宋代张载的《张子语录》中这样说道:“义理无形体,要说则且说得去,其行持则索人工夫。”清代才子田北湖的《论文章源流》一文也有记载:“识字之初,苦于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其三指的是疆界、地域,西周政治家周公旦在《周礼·地官·遂人》中记载了“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在《周礼·夏官·司马》中记载了“形方氏中士四人”。但无论是“身体”“形象”“形状”还是“疆界”“地域”和“形体”一词的含义,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区别。目前较为成熟且得到大家认可的形体概念是人在先天遗传产生变异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身体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包括表情、姿态和体型在内的人的外在形象的综合。
形体是人体的外在表现,是一门艺术,人体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头部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美、体态美、线条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的和谐统一美。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20世纪对于形体的研究并不多见,步入21世纪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仍然处于迟缓状态,形体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很难去追溯它的起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形体”一词往往随着“舞蹈”一词的产生而产生,例如,形体舞蹈、芭蕾形体训练、舞蹈艺术形体,等等。因此,学术界关于形体的起源有一种假说——“舞蹈说”,即认为形体是人类在进行舞蹈时伴随着自身对身体形态的展现与认识而产生的。可见,形体与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体美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出艺术形象,更好地展现出舞蹈美;而舞蹈也能更好地塑造形体,使人体线条和内在气质得到极大改善,无处不透出艺术形象的美感。因此,形体是舞蹈的基础,是舞蹈的一个分支。
(二)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1.舞蹈的起源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的语言尚未产生,人们就通过舞蹈来充当传达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慢慢地,伴随着声音的发展、语言的产生,诗歌和音乐这两种艺术才得以产生。以后在劳动中,由于制造工具的需要,人类的手变得越来越灵巧,绘画艺术和雕刻艺术应运而生。再后来,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的水平不断提高,曲艺、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又相继被创造出来。而这些艺术形式的产生多多少少都带有舞蹈的成分,由此可见,舞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它影响并推动着其他艺术的产生。因此,人类对于它的起源充满了好奇,关于它的起源在学术界也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神授说”,即把舞蹈的起源归之于神的传授或恩赐。这是人类最早关于舞蹈起源的一种认识观点。第二种是“宗教巫术说”,即认为“舞”与“巫”相通,如图腾崇拜舞、巫术祭祀舞等,都是最早的舞蹈。第三种是“性爱说”,有学者认为,原始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繁衍下一代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舞蹈是择偶、求婚和进行情爱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认为舞蹈起源于人类的性爱活动。第四种是“模仿说”,认为舞蹈是通过观察和模仿鸟兽的动作和行为而产生的。第五种是“游戏说”,认为舞蹈是因为原始人精力过剩,进行游戏而产生的。第六种是“劳动说”,即认为舞蹈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其中“劳动说”是目前最被学术界认可的舞蹈起源,早在原始人类的生活和劳动生产中,就已经出现了舞蹈的雏形,因为不管是哪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抡举,脚用以踩踏、跳跃,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这样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舞蹈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产物,同时诱发了人对自己身体的审美认识和改造能力,正是因为舞蹈锻炼了人的健美形体,使人的身体有了表现的工具,特别是舞蹈中的人体动作蕴蓄着力和美,人类对自我生命的觉悟和意识逐渐被唤醒,对自我身体形象的自觉认识也随之出现,这也是最原始的形体美的发现。
2.舞蹈的发展
世间万物有其起源必然有其发展,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舞蹈亦是如此。
(1)图腾舞蹈
原始社会中,舞蹈具有全社会性,那时的人类还处在蒙昧状态中,对许多自然现象和事物如风雨雷电、狼虫虎豹,既不能认识和解释,又无从掌握和控制,再加上组织散漫、生活中有很多不安定因素,因此他们强烈需要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而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原始部落的人们希望借助舞蹈这种形式,实现部落的稳定发展与不断强大,他们开始想象存在某种能够主宰万物的偶像,这种东西特别偏袒自己、佑护自己,能够为自己消灾降福,于是他们就把它奉为神灵,甚至祖先,以它的形象作为自己族群的标志或象征。它可以是某种动、植物,如熊、虎、鹰、鹿或巨树、瑞草;也可以是某类自然现象,如雷鸣、闪电、云霓、风雨、火焰或日月星辰,图腾就这样出现了。图腾不仅作为区别部落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人们对着图腾跳舞,这就是传说中的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就是对那些以族群所崇拜的物类为对象而编制的舞蹈的统称。
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有存在: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狩猎;澳洲土著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文脸文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中国古代最早各个部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图腾,因此图腾舞蹈种类繁多,比如东巴祖先与原生图腾蛙、蛇、熊和猴有关的舞蹈,如金色神蛙舞、蛇舞、熊舞、猴舞,还有众多与纳西先民的“前图腾”——自然物崇拜(主要是动物)有关的舞蹈,如虎舞、鹰舞、牦牛舞等,都属于图腾舞蹈。但是由于当时各氏族部落的分裂、兼并、迁徙,一个图腾已经不能代表整个部落联盟的共同祖先,于是把几种图腾特征,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综合成一个形象,代表中国古代民族的龙图腾就出现了,龙舞也就在那个时期产生。中国古代民族的另一个图腾是凤,它是以孔雀、山鸡等特征综合成的一个形象,以凤(包括一些鸟舞,如孔雀舞、神鹊舞等)为元素的舞蹈已成为千百万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后来龙凤这两个图腾不仅促进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也成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象征。
(2)巫舞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当人们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或者无法理解的事物的时候,人类还是显得软弱无力。在科学还很落后的人类发展初期,人类除了有舞蹈这个具有神奇力量的技能外,没有其他更好的东西可以保护自己,于是在大旱、洪涝、瘟疫等天灾来到的时候,人们就推选出舞蹈最好的人,以舞祭祀天地,也就是用舞蹈和天上的、地上的各种无形的神灵对话,祈福消灾,久而久之,经常和神灵通话的人,便成了巫师,巫舞也应运而生。巫舞是巫师在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杂以卜筮、巫词、咒语以及歌舞等手段制造神秘、灵异等气氛,从而建立人神之间的“联系”,尤以舞蹈为重要的手段,泛指伴随巫术仪式而进行的各类舞蹈。
巫舞与图腾舞蹈虽然都是对原始宗教的一种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奴隶社会末期,巫舞逐渐向娱君娱神的方向发展。男巫已开始改为女巫,从此巫师就失去了原来崇高的地位,但这并不能抹杀巫舞对于舞蹈所做出的贡献。巫舞是人类舞蹈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类的舞蹈是从巫舞开始走向舞蹈艺术的发展之路,它对后世人类舞蹈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就社会活动而言,巫师职业的神圣性,决定了巫舞的神圣性,这使舞蹈的高雅性质得以进一步的强化。舞蹈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舞蹈是上流社会的人必备的一种素质,这是至今,全世界的文明国家都很明确的一个共识。第二,就舞蹈的形式而言,巫舞改变了狩猎中动作的不确定性,而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动作和套路。这对人类舞蹈的研究、发展以及舞蹈文化的传播,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三,就舞蹈的技术而言,巫舞突破了狩猎攻防动作的局限性,较全面地挖掘人的形体语言的表达功能,丰富了人类舞蹈语言,为人类舞蹈艺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巫舞在人类舞蹈发展史上,曾经长时期占据着舞蹈界的统治地位,至今,在一些寺庙舞中还保留着巫舞的形式。
(3)宫廷舞蹈
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分为祭祖性质的乐舞和宴饮助兴的乐舞。中国宫廷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中国数千年舞蹈文化与精华的典型和代表。它勾画着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中国古代舞蹈的整体水平。中国宫廷舞蹈可以分为形成期、发展期、高潮期、转折期和结束期五个历史演进阶段。从夏朝到西周,是宫廷舞蹈的形成期;春秋战国之交到汉末,为其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宫廷舞蹈渐次推向高潮的时期;宋元,是宫廷舞蹈的转折阶段;明清,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宣告了中国宫廷舞蹈历史的结束。中国宫廷舞蹈在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阶段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西周雅乐舞展示着庄肃崇高,六朝舞蹈表现为柔美温婉,唐宫燕乐辉煌绚丽,宋代歌舞典雅规范。东方国家如印度、日本、朝鲜等,同样也有专供皇室享用的乐舞和舞伎。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原来也是很兴盛的,自古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为教权所统治,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带有世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仍独立于宗教舞蹈之外而发展,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
(4)古典芭蕾
西方17世纪后的宫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皇帝也一样参加跳舞。这种舞蹈向民间吸收了若干种舞蹈形式,由舞师加以改造和传授,以适应宫廷中的社交仪式,也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芭蕾是从欧洲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早期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它制定出一整套技术规范和要求,所以称之为古典芭蕾。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讲究形式规范的,它传播面很广。随着芭蕾舞的产生和发展,形体美、形体训练等词汇开始在舞蹈艺术中频繁出现,自古以来,芭蕾舞的艺术美和仪态美的观念深入人心,且对舞蹈的审美和规范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芭蕾舞形体是指人的身体姿态,是人体结构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体型、体格和姿态三个方面的内容。芭蕾舞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利用各种器械或徒手,运用专门的方法或方式,改变人原来的形体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加可塑性,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和方法,为达到改善人体外部形态特征与掌握舞蹈技术和技巧的目的,而进行的具有针对性专门练习方法和手段。
(5)现代舞
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了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心理特征,故称为现代舞,这种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后来又在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出许多舞蹈派别。它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们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现代舞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百年来的现代舞史上,美国先后出现了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后现代舞和后后现代舞共五大时期,德国则出现了新舞蹈、舞蹈剧场共两大时期。两国现代舞的发生可谓不约而同,但都曾受到“现代舞之母”——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的某种启迪,并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开始相互交流和彼此影响,后来还出现了两国现代舞互动互补、融为一体的新品种。自此,形体与舞蹈开始相融合,同一时期,体育舞蹈经历了民间舞、宫廷舞、舞厅舞等发展阶段后被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整理成统一的标准,并先后规范了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伦巴、布鲁斯等七种舞步,到二战后,他们又整理出十种舞步,即现在的摩登舞和拉丁舞。其中,摩登舞包括五种舞步,即探戈、狐步舞、快步舞、华尔兹和维也纳华尔兹;拉丁舞包括五种舞步,即斗牛舞、牛仔舞、伦巴、恰恰和桑巴,这十种舞步将形体与舞蹈的融合推向了极致,形体训练一词由此出现,因此说形体训练起源于芭蕾、舞蹈、体操的基本功训练是有源可查的。
(6)形体与舞蹈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开始对形体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再次印证了舞蹈对其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两者紧密的联系。20世纪末21世纪初,形体与舞蹈一起被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研究,舞蹈的艺术之美又回归了形体之美的本源,在舞蹈发展史上,舞蹈受太多的制度、观念、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是人类文化因素的整合,是人类文化传统的积淀,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形体与舞蹈训练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一)形体训练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形体是指人体的外形结构,是人体美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包括体形美、姿态美和动作美,优美的形体能够体现一个人的青春活力和动感魅力。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为基础的形体动作训练,是以改变练习者形体动作的原始状态、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的基本训练,是以提高练习者形体的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为目的的形体技巧训练。它既注重外在美的训练,又注重内在美的情操培养。练习者在旋律优美、动听的乐曲伴奏下,经常性地进行形体艺术训练,可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健美的体态和高雅的气质,使形体更富有艺术魅力。
1.形体训练的内容
形体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易学,归总起来分为徒手练习、持轻器械练习和专门器械上练习三大部分。
(1)徒手练习
徒手练习是对身体形态进行系统的专门训练,是形体动作的主要练习形式,它包括基本姿态练习、基本动作练习、基本步伐练习、身体素质练习和把杆练习,以及这些动作的组合练习。徒手练习可以单独练习,也可以集体练习,既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又可以作为舞台上的表演节目。
①基本姿态练习。基本姿态是人体最基本的姿势,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体态美的特征。基本姿态有站、坐、行、卧等动作。所谓“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松的挺拔、钟的端庄、风的迅疾、弓的弯曲,是古人对人们日常生活最基本行为举止提出的一个良好的要求。可见,姿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姿态主要通过头部、躯干、上肢、下肢四个部位表现出来,优美的姿态会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②基本动作练习。基本动作是形体与舞蹈训练内容的核心部分,它包括手臂基本动作、躯干基本动作、腿部基本动作等。通过各类基本动作练习,掌握正确的基本动作,使人体的肌肉得到全面发展,有效地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培养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以及动作姿势的优美性,增强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促进体态美的形成。
③基本步伐练习。基本步伐是人体最自然、最频繁的动态姿势,可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文化修养和气质。它是形体与舞蹈训练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包括各种走、跑、跳及舞步练习。通过训练,改进人体原始的自然行走状态,增强行走动作的规范化和美感,培养其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
④身体素质练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速度、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等。其中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是形体与舞蹈训练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内容之一,通过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练习者肌肉群的力量、弹性和身体的活动能力,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形体与舞蹈动作的美感,而且能培养其正确身体姿态的形成,为塑造优美的体态、改善形体的控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⑤把杆练习。把杆练习是对身体形态进行专门系统训练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和改善身体形态控制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训练,能增强腰、腿部的力量和柔韧性,逐步形成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等,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2)持轻器械练习
持轻器械练习是指手持一定器械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它是在徒手动作的基础上,根据形体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手持器械的性能特点,而有选择地进行的一项练习。此项练习大都是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如哑铃和橡皮带练习——它对提高上肢各部位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完成动作时肌肉的控制能力有较强的作用;球操练习——两手持球有助于增大动作幅度,充分展体;用两脚和腿持或夹球——增加了腿的负荷,同时要求身体上下协调配合,对锻炼腰腹肌群的效果较好。因此,持轻器械练习能增强身体各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完成动作时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能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协调性和练习的兴趣。
(3)专门器械上练习
专门器械上练习是在综合器械上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及机能的训练。它是通过器械的重量、形状和性能增加对肌肉的阻力和身体动作的限制,从而使肌肉受到刺激而增长其耐受力,达到消耗脂肪,增强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和控制力的目的,有利于塑造健美匀称的体型。但这些练习,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要有周密详细的训练方案和训练进度,有针对性地训练,才能达到练习要求。
2.形体训练的特点
首先,健康是人的形体美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充满活力的、朝气蓬勃的身体,才能获得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和气质美。形体训练具体有以下特点:
(1)以自然性动作为基础的节奏运动
自然性动作是指按照人体自然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和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所进行的运动。形体艺术训练是以人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练习,在完成动作时,无论是上肢、下肢动作还是躯干动作都是根据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从胸、腹的中线开始发力,传递到各部位来完成的,而且每个动作都有它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节奏和用力的分配规律。摆动、波浪和弹性动作是节奏运动的基本动作,也是形体训练的基本形式,肌肉紧张与放松是体现形体动作的节奏性的关键。因此,形体训练的节奏在于内在节奏(呼吸和对音乐的理解)与外在节奏(动作大小、快慢交替、强弱)的有机统一,各种形体动作按照音乐的速度、幅度的对比和变化,形成节奏的完美一致,并充分表现出形体艺术训练以自然性动作为基础的协调的节奏运动这一特点。
(2)全面性和针对性
形体训练内容丰富,动作变化多样,各类动作都是严格地按照人体的解剖部位,为达到身体匀称、均衡、协调、健美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编排的。合理地选择内容,科学地进行锻炼,能全面增强人体运动系统、内脏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形体艺术训练的针对性强,选择某单一动作有重点地锻炼身体的某一部位或为专门发展某项身体素质进行练习,能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全面发展水平。
(3)优美性和艺术性
形体训练是在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美学、人体艺术造型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其动作内容符合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仅体现出优美和艺术性,而且充分展现协调、韵律、优美等健美气质。
形体训练是追求人体身、心、美的艺术运动,它不仅能提高练习者的兴趣,而且能发展练习者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动作的节奏感,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使练习者在训练中达到忘我的境界。练习者根据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风格,创编出不同风格和形式的形体动作,使形体训练更富有感染力,并得以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4)内容丰富,易于普及
形体训练动作简单易学,练习形式简便,可根据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年龄、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和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美、塑造美的形体的目的,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易于普及推广。
3.形体训练的意义
(1)形体训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它对人体的各主要器官都起着良好的锻炼和调节作用,经常性地参加这项运动,有益于增强机体活动能力和肌肉、骨骼、关节的匀称和谐发展,提高练习者运动的能力。
(2)通过形体训练,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美的水平,也有利于塑造形体美、姿态美,使人富有青春活力。
(3)通过形体训练,培养练习者自信心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从自身获得新的力量。因为健美的形体对自身是一种良性的心理刺激,会使人更加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坚信自己的力量,对情绪和性格有着积极的影响。
(4)坚持不懈地进行形体训练,可以磨炼练习者的意志品质,使其克服自身可能出现的娇气、任性、散漫、脆弱、惰性等不良习性,培养坚毅顽强的性格,从而使自己从美好的自身训练过程中,完善自我,美化生活和美化社会。
(二)舞蹈训练的内容与分类、特点及意义
1.舞蹈训练的内容
(1)动作训练
初学舞蹈者应从基础动作开始练习,力求每一个动作都规范、准确,做到精雕细琢,从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但是一些初学者往往认为变化多端的动作花样很美,并且练习基本动作和基本姿态很枯燥,因而往往急于求成,在短时间里学习很多成套动作,依样画葫芦,一旦习以为常就会使动作定型,很难纠正。比如在体育舞蹈中应从基本舞步开始反复练习,当基本舞步比较熟练扎实后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花步学习,这样才会有所长进。
①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一般包括体能、规范动作、舞蹈技术、音乐节奏感及舞伴间的配合等训练。比如芭蕾舞基本功就要练习舞蹈的直、绷、软、开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制约关系。直、绷在舞蹈中通常就是指立背、直膝、绷脚。软、开就是指柔韧性的练习,有良好的柔韧性,动作的开度、幅度就会比较大,动作做起来才会体现美。体育舞蹈的基本功与芭蕾的基本功比较类似,必须加强腹背肌肉的练习及上下左右交替直腿绷脚的练习,增强腰、背、腿、踝的素质力量,同时还要加强踝关节柔韧性练习。同时舞蹈训练还要加强多种身体素质的辅助练习,以获得高度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②形体基本动作的训练。形体训练通过各种头部、手臂、腿、躯干的基本动作及一些舞蹈基本动作与步伐训练,促使肢体增加协调性和动作的规范性。
形体训练应从基本手型训练入手,不同的舞蹈在手的形态上,表现是不一样的。手臂的位置构成是身体的基础架子,手臂训练时要强调细致、准确。
形体训练还应注意脚位和脚型的训练,使舞者形成正确的站位,保持正确的身体重心以及方向和角度。练习时要注意腿部肌肉用力正确,保持膝与脚面、踝、趾的正确位置。
腰部训练在形体训练中非常重要。腰部是核心部位,决定幅度、软度等基本能力。腰部训练分胸腰、中腰、板腰三部分,胸腰是以颈椎、胸椎为主,中腰以腰椎为主,板腰以髋关节为主,训练方式有前腰、旁腰、拧腰、涮腰等。
③舞蹈动作训练。通过规范的动作、手势、舞姿、造型等设计,进行舞蹈的组合或成套动作练习。根据需要进行徒手、器械或双人、多人的练习。通过手、臂、腰、胯、腿、躯干等部位的动作练习,使动作交织、对比、融合,抒发舞者内心的情感。
(2)舞感培养
舞蹈训练要跳出舞蹈的感觉,舞蹈的感觉一般分为自我舞感和相互感觉。自我舞感就是一个人跳的时候的单独的舞蹈感觉。相互感觉是两人以上配合时一种相互的舞感,比如体育舞蹈练习时要注意舞伴之间共舞时的默契配合,动作协调一致。
①基本姿态的美感。初学舞蹈必须要注意姿态美,舒展挺拔、优雅大方,舞蹈时始终保持头正(收住下颚)、挺胸(含胸)、收腹、立腰、肩放平、膝放松,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姿态。这样舞蹈时才能具有美感。
②表情训练。表情是在舞蹈表演时运用人的肢体以及五官来表现人的各种情感,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通过面部喜怒哀乐的表情,体现舞蹈者单一或复杂的情绪和情感,只有发自内心的表情才能打动人,只有有表情的肢体动作才能把舞蹈的内涵和主题充分表达出来,才能使观众达到很好的审美境界。
③意念培养。舞蹈的意念培养与训练很重要。舞蹈练习时应做到念动一致,动作协调、规范,充满激情,有感染力,同时动作到位而不僵硬、松而不懈,在准确的基础上增加艺术性。跳舞时要注意身体的三维空间,身体的横向和纵向拉长和放大,手臂、身体线条的延伸等,这些意念应与舞步同时到位,长期练习,可以使舞蹈达到更高的境界。
④呼吸。舞蹈训练中要注意调整呼吸。一般来说,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三种呼吸状态:第一,平静的呼吸,即在神经安静的状态下进行呼吸;第二,说话时的呼吸,这时思维有活动,情绪有起伏,随着感情的变化语调也抑扬顿挫,因而呼吸会随之加深;第三,强烈运动或劳动时的呼吸,为满足较大体力消耗,呼吸幅度明显加深。舞蹈时的呼吸就属于第三种。舞蹈训练时,正确运用呼吸的规律,可以增加舞蹈的美感,增强舞蹈的气势,同时正确的呼吸也可以使自己在舞蹈中有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⑤艺术修养。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舞蹈技艺的提高也很重要。人们对你最初的印象来自你的外表和气质,当你内在的品质提升时,你对舞蹈的理解也会加深,也会跳出舞蹈该有的内涵。比如在进行摩登舞练习时,男士要显示出绅士风度,女士要显示高贵典雅的气质,那么舞蹈会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文化、艺术修养低下的人,舞步再纯熟、动作再优美,也只能算是一个工匠,而不能算是艺术家。尤其是在表演或比赛中,这种由内而外自然萌发的艺术气质尤为重要。因此初学舞蹈的人一开始就要注重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培养。
(3)身体素质训练
发展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其中力量、速度、耐力是基础。速度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起传导的准确协调作用;耐力决定了舞蹈训练持续的时间以及动作完成的质量;力量则决定了舞蹈动作完成的力度、准确度,对男生在跳舞时阳刚之气的培养尤为重要。
(4)舞蹈路线与队形
舞蹈表演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对色、形、线、点、面等各个方面合理布局,使舞蹈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地表现舞蹈的主题与内涵,展现舞蹈风格。尤其是舞蹈表演过程中队形的分散、集中、平衡、对称、高低、动静、正反、明暗等形成形式多样的变化,加上流动的路线变化,使舞蹈画面更丰富、多元,并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很大的冲击力。
2.舞蹈训练的分类
(1)古典舞
古典舞是各国或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其主要特点是:规范化的舞蹈技艺,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严谨的训练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美学原则。
①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由欧阳予倩先生提出,并得到舞蹈界认可。它是在中国戏曲艺术中,以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为主要特色,借鉴、汲取戏曲、杂技和武术等艺术精华,结合芭蕾艺术的训练方法而创立的独特的中国古典舞体系。中国古典舞具有“圆、曲、拧、倾”的特点,表现出“圆”的形态、“流”的过程和“韵”的内核,具有强烈的民族风韵。其主要表现为圆润流畅、曲折变化、节奏鲜明、动静结合、技艺交融、刚柔相济、整体和谐、匀称连贯。
②西方芭蕾舞
芭蕾舞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化之都佛罗伦萨,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并确立了双脚外开、五个基本脚位和七个基本手位的完整体系。它以独特的舞蹈形式来展示人体优美的线条,动作流畅,舞姿多变,造型流动,并于19世纪第一次确立了轻盈飘逸的脚尖舞技术。芭蕾舞的舞蹈特点为“开、绷、直、立”,那漂亮的舞姿、迷人的旋转,足尖上流淌的舞蹈,通常使人联想起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花蕾,感觉轻盈、飘逸和美丽。
(2)现代舞
现代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它归功于“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对古典芭蕾的反叛,她以“美即自然”的理念,创造了现代舞的革命,表现为将身体重心下降,从而导致身体层次降格。她创造了“自由舞蹈”,用身体动作来创造某种个性化,并强调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内在联系,清除身体中理性的压抑,注入情感,享受充分的自由,从而达到身与心、形与神的高度统一。现代舞者脱掉了芭蕾的紧身服和足尖鞋,赤裸着双脚充分而自由地感受地面,男舞者甚至干脆裸露上身,体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因此现代舞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没有规范、摆脱程式、自由开放的舞蹈体系,是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突出追求自由的个性发展。现代舞就是自由舞,体现了自然、自由的表现样式,实现了人与身体的解放,其舞蹈动作追求顺其自然的“自由舞蹈”和身心合一的“表现舞蹈”。
(3)民族民间舞
民族民间舞是产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它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特有的劳动、风格、交际方式和爱情生活等,因而表现出风格迥异的特点。
①中国民间舞
中国民间舞产生于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中,因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我国民间舞蹈大多载歌载舞、丰富多彩,比如维吾尔族民间舞、蒙古族民间舞、藏族民间舞、傣族民间舞、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等。
a.维吾尔族民间舞。维吾尔族民间舞,体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给人一种高傲挺拔的感觉。舞蹈“晃动头颈”“点颤摇晃”等动作都来源于日常劳动、生活。舞蹈特点是膝盖规律性地连续颤动和一瞬间的微颤,既带有弹性又有控制,使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通过移颈,头部的摇、挑和手部的翻腕、绕腕、击腕等多变的动作,构成维吾尔族民间舞的体态和神态多变的魅力。
b.蒙古族民间舞。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大多是游牧,因此舞蹈风格鲜明,男子舞粗犷,女子舞典雅,舞蹈内容大多反映劳动生活和风俗,把马的特征和牧民们的情感融入肩、臂、腕和上身的造型中去,有很强的自娱自乐性。舞蹈特点是通过趟、拖特点的步法和上身画圆等动作,体现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舞蹈中身的灵巧,腕的弹性,臂的柔韧,胸的张弛,以及连绵不绝快速的碎肩,从体内抖到体外并延伸到双臂的节奏速度变化,令人叫绝,增添了草原舞的艺术魅力。
c.藏族民间舞。藏族舞蹈稳重矫健、松弛优美。藏舞体态基本特征是坐胯,上身松弛并向前倾,舞蹈中膝部有规律地颤动和屈伸贯穿整个过程。“弦子”“踢踏”“锅庄”是三种常见表演形式,最具代表性。而“舞袖”是藏族舞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情感、渲染气氛的表现手法。藏族舞蹈的动律松弛、柔美、流畅。
d.傣族民间舞。傣族民间舞主要是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傣族人民所喜爱的民间舞蹈,极具东方神韵。因为孔雀和大象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因此傣族民间舞中“孔雀舞”“象脚鼓舞”流传最为广泛。傣族舞蹈体态为“三道弯”,它是傣族舞蹈最富有雕塑美的典型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动作也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三道弯。腿部动作还是成三道弯:立起的脚掌掌跟,脚跟至弯曲的膝,膝至胯。这种身、手、腿“三道弯”的体态造型模仿了孔雀的形态,形成了多种柔媚线条组合。
e.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源于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粗犷质朴的性格。每逢喜庆日,东北秧歌便成了一种娱乐形式。东北秧歌以脚下各种踢步带动胯部、腰部的扭摆和手巾花的变化,来体现舞蹈的风格、走相、鼓相等。舞蹈中最突出的动律是“扭”,动作中每走一步都要有这个过程,这就是东北秧歌最大的特色了。
②外国民间舞
主要指欧洲地区如波兰、匈牙利、西班牙、俄罗斯等具有民族特色、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表达人物不同的民族、不同身份以及个性。在欧洲人们的生活中,民间舞蹈往往出现在婚礼喜庆、丰收、节日之中,甚至在宫廷贵族子弟的舞会上作为交际礼仪舞蹈出现。它能让人领略欧洲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宫廷贵族阶层高贵的气质,以及女士们轻盈、高雅、优美的舞姿。
(4)国际标准舞
国际标准舞产生于14—15世纪意大利,主要形式是男女相伴而舞。1904年,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统一了欧美流行的舞姿、舞步、方向,公布为“国际标准舞”。国际标准舞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类。
①摩登舞
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维也纳华尔兹。舞蹈高贵典雅、轻盈流畅、优美舒缓,舞者动作细腻严谨,穿着十分讲究。男士穿燕尾服、打白领结,体现欧洲国家男士绅士风度;女士以飘逸、艳丽的长裙来显现她们淑女华贵、高雅的气质。
华尔兹三拍一小节,舞步连绵起伏,舒展而潇洒。狐步舞稳重大方,从容飘逸,由模仿狐狸走路的姿态而创造。快步舞音乐节奏明快,舞步轻盈、灵巧、敏捷、活泼。探戈刚劲潇洒,表情严肃,动作干脆,头部快速转动,眼睛迅速“闪视”。维也纳华尔兹则轻快敏捷、流畅活泼,以快速旋转结合摆动、升降、倾斜等技巧,体现出朝气蓬勃的风格。
②拉丁舞
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桑巴、斗牛舞、牛仔舞,舞蹈自由奔放、轻松活泼、热烈明快。拉丁舞音乐热情洋溢、豪情奔放。拉丁舞者髋部灵活,脚法律动流畅,展现出男性阳刚之美和女性动人的魅力,舞者动作优美,气氛迷人,热情奔放,充分表达了青春无限的生命力。
伦巴被誉为“拉丁舞的灵魂”,其主要特征是肩的抖动和胯的扭摆,这个“8”字绕髋,使动作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柔媚抒情,极具浪漫情调。恰恰是模仿企鹅各种姿态的舞蹈,动作花哨麻利,音乐欢快跳跃,胯部摆动夸张,体现活泼利落的风格。桑巴是典型的巴西黑人舞蹈,它双膝上下弹动,强调胯部的扭动,充满迷人的魅力。斗牛舞是一种模仿斗牛士动作的舞蹈,男士好像勇敢的斗牛士,女士好像斗牛士手中的红斗篷,舞蹈刚劲有力,神态威武,音乐雄壮有力,节奏振奋人心。牛仔舞动作幅度较大,随意性强,要求舞者胯部、腰部自然摆动,脚步以脚掌踏地和全脚落地相间为特点,舞蹈富有弹性,并有许多快速旋转动作。
(5)流行舞蹈
流行舞蹈就是时下流行的舞蹈,具有阶段性,它的发展和流行音乐的发展密不可分。流行舞蹈其实是另一种形式和意义上的民间舞。它以一种狂放、自由的形态复苏了原始的冲动和激情。近年来,青年人所接触到的流行舞蹈主要有迪斯科、街舞、爵士舞、摇滚舞、萨尔萨舞等。
①迪斯科
迪斯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美籍黑人创造的一种舞蹈,它是一种没有规定动作的即兴式的自由舞蹈,迪斯科音乐的狂热节奏仿佛是一部发动机,舞蹈者沉迷于这些强劲的节拍中,随着这些强烈的节奏自由地扭动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全身能动的关节都在扭动,特别是腰胯部位。舞蹈者两腿随着音乐不停地踏着节拍,随意创造出各式的花样,双臂做出各种舞蹈动作或保持平衡的姿态。迪斯科音乐节奏强烈,使舞者不自觉地被带到音乐的旋涡中去,欢腾激动地跳跃和舞蹈,使人产生一种狂热的和振奋情绪的力量。
②摇滚舞
摇滚舞是一种非常运动的、竞技性很强的舞蹈。它既可以有双人表演,也可以群舞展示,既可以是全女性的,也可以是四到八对男女搭配表演。摇滚舞的伴奏音乐为摇滚乐,它把北美白人的乡村音乐和舞蹈与北美黑人的布鲁斯音乐和舞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舞蹈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摇滚舞成为欧美一些年轻人渴望社会变革、反对战争、向往自由的象征。现今我们熟知的牛仔舞就是由摇摆舞、布吉舞和摇滚舞这三种舞的精华融合在一起而成的。
③爵士舞
爵士舞最早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的新奥尔良。爵士舞是一种急促又富有动感的节奏型舞蹈,动作外放、有张力,重心快速移动,下肢具有弹性,身体各部位,如头、肩、腰、臀、躯干能做独立动作。爵士乐往往可以让人感觉充满生机,令人兴奋。爵士乐在发展中把黑人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等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因而舞蹈动作形成了一种随意、淳朴的表现方式,直接把内心的感受用身体的颠、抖、扭表达出来,但舞蹈在自由之中又仍有规律存在。
④街舞
街舞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诞生,是由各种走、跑、跳动作组合而成,通过头、颈、肩、上肢、躯干等关节按照hip-hop的音乐节奏进行屈伸、转动、绕环、摆振、波浪形扭动等连贯动作组合而成的流行舞蹈。街舞既注意了上肢与下肢、腹部与背部、头部与躯干动作的协调,又注意了组成各环节各部分的独立运动。街舞分为:breaking(霹雳舞),要求舞者具有较强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属于技巧性较高的舞蹈;locking(锁舞),它的特点是手腕和手臂快速翻转移动并在突然间停顿,身体就像被锁住了一样;popping(机械舞),以机器人舞为基础,运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做持续的收缩与放松,创造出令人惊讶的舞步;punking/wacking/voguing(甩舞),通常是男舞者男扮女装进行表演,以上肢的快速甩动旋转为特色;等等。
⑤萨尔萨舞
萨尔萨舞源于加勒比海地区,是一种节奏强烈的拉丁风格的双人舞蹈。萨尔萨舞结合伦巴、恰恰、曼波的舞步,不管是男女对跳或是自由独舞,一往一来独特性感的舞步将女性的妩媚、男性的豪迈在扭腰摆臀旋转间发挥得淋漓尽致。古巴萨尔萨舞者相互围绕着跳舞,绕场跳舞的步伐是做环状运动的。纽约萨尔萨舞当中所有的人走的步伐都是直线型的。
3.舞蹈训练的特点
(1)抒情性
舞蹈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都要积极参与的运动。舞者的情感引起身体的动作,并以身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与情绪,从而达到身心结合。舞蹈的这种表达方式给人以直观生动的形象,感染了观赏者;反之,脱离了情感的舞蹈,也就不能称之为舞蹈艺术了。情感构成了舞蹈艺术的生命,成功的舞蹈作品,总能抓住表现情感最浓烈、最冲动的瞬间,将无形的“情”转化为可视的“形”,从而完美地体现作品,并使观众产生共鸣。
(2)节奏感与韵律感
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节奏与韵律是舞蹈表现的重要手段,舞蹈是通过音乐有节奏地运动来表现情感的。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美化舞蹈动作。舞蹈的动作节奏起伏变化不是单个的,每个动作都是前后联系的。动作的强弱、快慢、大小都要随音乐的旋律、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舞蹈的节奏并不仅仅指舞者按照一定的音乐节拍表演动作,还应在节奏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情调贯穿而形成一定的韵律,并使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动作连续起伏,具有流动感,从而达到较高的境界。有了韵律感,舞蹈就摆脱了机械的动作操练,因此更具感染力和动态美。
(3)流动性
舞蹈不是雕塑,不是文字,也不是旋律,舞蹈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过程中流动展开的艺术,因而流动性是舞蹈最为独特的表现方式。舞蹈动作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变化的,是依据时间过程而流动的。正因为舞蹈训练的流动性,同时也给观赏者带来了逐层深入的情感体验。
4.舞蹈训练的意义
(1)舞蹈训练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
舞蹈训练通过对舞者的动作、表情、节奏、队形等的练习,使其情绪气氛等对观众产生影响,产生共鸣,引发情绪感染。观众在观赏舞蹈过程中,极易产生情感上的巨大波动,释放内心积聚的情绪,达到身心的解放与愉悦,从而陶冶情操。
(2)舞蹈训练具有使人身心和谐的作用
舞蹈训练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通过舞蹈练习,使肌肉力量和弹性得到增强,使肢体的灵活性得到提高并能改善人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舞蹈包含了人类的灵巧与智慧,使人在悦耳的听觉效果以及爽目的视觉中,身心得到放松与平衡,消除紧张的情绪,消除身心疲劳,在育心的同时也促进了身体的健康发展。同时,舞蹈还能锻炼人优美的肌肉线条,塑造人的形体美。
(3)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功能
舞蹈除了单人独舞外,多为双人舞、集体舞。因此,舞蹈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协调群体关系,培养群体意识。通过舞蹈训练与表演,有助于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体现群体意识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经常参加舞蹈训练能形成美的情调与氛围,有益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