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与舞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形体与舞蹈的运动特性

形体与舞蹈训练是一门体育科学,是一种进行身体练习的体育运动。在生理学分类中,它的肌肉特点偏重于等长收缩。形体与舞蹈训练多是静力性活动和控制能力的练习,也有通过肌肉的紧张和收缩,使身体固定于某种姿势上不动的练习。其动作结构特点多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练习相结合。周期性练习是指形体与舞蹈训练动作比较简单,按一定顺序多次重复,连贯进行;非周期性练习是指形体与舞蹈训练中有些动作比较复杂,没有显著的连贯性,每个动作可单独完成。要想通过形体与舞蹈训练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美,首先应了解人体的生理解剖知识,懂得人体运动系统骨骼和肌肉的构成、功能和特性。

一、形体与舞蹈训练的生理解剖依据

(一)骨骼

骨骼是人体肌肉和脏器的支架,它赋予人体一定的外形。人体骨骼包括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其中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及其骨联结是决定体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关系到人体各部位的比例。骨骼发育完好,比例得当,是体形美的基础。美学中关于人体比例的观点,即以人的头部的长度为尺度来衡量全身,认为标准人体的比例是身高为7.5~8头,下颌到胸下线为1头,再至股骨头为1.5头,从股骨头至脚底为4头。这些比例主要由骨骼的长度决定。

骨骼的生长发育与人体激素的活动密切相关,体育运动既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能保证激素活动的正常和骨骼的正常发育。骨的生长包括骨的长长和长粗,长骨(主要为四肢骨,大都呈管状,中部为骨干,两端的膨大为骨骺)的长长依靠软骨内的成骨过程(软骨内演变成骨),儿童少年时期,骨骼尚未完全骨化,有许多软骨存在。长骨的两端较粗的部位称骨骺,在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骨干与骨骺之间有一层软骨组织,为骺软骨,骺软骨的不断增生和骨化,使骨的长度不断增加。长骨的长粗主要依靠膜内成骨过程(胚性结缔组织内演变成骨)。骨髓腔内面的破骨细胞不断地破坏和吸收骨质,使骨髓腔不断扩大,骨外膜内层的造骨细胞又不断地制造骨质使骨骼增粗,骨的横径不断增粗,但管壁的厚度增加并不显著。体育锻炼对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儿童。锻炼可使骨结实强壮,而长期不运动会使骨骼萎缩退化。

(二)肌肉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附在骨骼上,它的收缩牵动绕关节产生各种运动。决定人体体型的另一要素便是骨骼肌,它分布广泛,约434块。成年人骨骼肌占体重的40%(女性占35%)左右,是体内最多的一种组织。骨骼肌的活动产生了一般的坐、立、走以及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和各种各样的劳动和运动。骨骼肌的正常发育能体现人的精神面貌。肌肉及其肌力的均匀分布,是预防体型畸形的关键。

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它是一根长圆且成梭状的细胞。许多肌纤维排列成束,许多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每块肌肉的中间部分叫肌腹,两端为肌腱。每条肌纤维又主要由圆柱状、上面带有横纹的肌原纤维组成,每一肌原纤维由若干圆柱形肌节连接构成,而肌节由粗细不同的两种蛋白质微丝构成,粗微丝由肌凝蛋白构成,细微丝以肌纤蛋白为主。

肌肉在接收到刺激时产生兴奋,当兴奋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肌肉就发生收缩。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认为,肌纤维的主动力缩短是由肌原纤维中穿插排列的两端微丝在横桥的推动下彼此相互滑行运动的结果。

根据肌肉收缩机能,又将肌肉划分成慢肌和快肌两种。慢肌主要决定肌肉的耐力,快肌主要决定肌肉的爆发力。快肌多的人体型显健壮,慢肌多的人体型较纤细苗条,肌肉线条清晰。体育运动能使人的肌肉结构性能发生变化,产生对新刺激的适应,建立起新的平衡。

(三)形体与舞蹈的基本素质

形体与舞蹈训练具有高密度、低强度的特点。从解剖学分析,形体与舞蹈的基本素质训练包括力量、柔韧性、控制能力、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等素质训练。

1.力量

力量是指人体肌肉收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方面: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中枢的作用程度;肌肉组织的生化积极性;完成动作的技术水平。在训练法中,对肌肉活动的不同形式形成了不同的力量概念,如绝对力量、力量速度和力量耐力。绝对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最大限度任意收缩的能力;力量速度的大小取决于肌肉迅速收缩时克服外部阻力的能力;力量耐力的大小取决于人的肌体在做长时间的耐力活动时对抗疲劳的能力。在形体与舞蹈训练中培养局部力量(如前、侧、后控腿的力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必须合理、适度,其目的是发展腿部肌肉的力量速度和力量耐力。

培养力量的基本手段有极限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动力训练法和静力训练法。极限训练法不适于形体与舞蹈训练,高负荷和中等负荷训练也都不适宜。对形体与舞蹈训练者来说,重复训练法是非常有效的。动力训练法适用于培养力量速度素质,其具体表现是弹跳力。弹跳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这种素质的基础就是在保持动作最大幅度的情况下,使肌肉收缩的力量与速度相结合在形体与舞蹈训练中。弹跳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各种大跳动作,它是表明练习者技术水平与素质的一种指标。静力训练法就是使肌肉经受长达5~6秒最大的、重复性紧张状态。为了有目的地培养人体某块肌肉群,形体与舞蹈训练中广泛采用静力训练法,如各种控制动作和各种平衡姿势的腿部动作。

2.柔韧性

柔韧性一般称为软度。它是指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及灵活性。柔韧性在形体艺术训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柔韧性能够增加形体动作的幅度,使动作更加舒展、优美、完善,是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基本保证。要使形体与舞蹈训练的动作更加完善,需全面发展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否则,就无法发挥出动作的优美表现力和塑造力,也无法提高动作的技术。关节的灵活性差往往会使动作受到局限或变得僵硬,因此,在形体与舞蹈训练中提高脊柱的柔韧性(如腰椎、胸椎和颈椎的柔韧性)具有特殊意义。脊柱的柔韧性对掌握波浪、摆动和结环等动作非常重要。

柔韧性有主动柔韧性和被动柔韧性两种。主动柔韧性是练习者不借助外力,只靠自身的肌肉力量独立完成的关节最大可能的灵活性。被动柔韧性是靠同伴、器材或负重等外力的作用所完成的最大幅度的动作。只有同时发展主动和被动两种柔韧性,才能使身体各关节获得适宜的灵活性。但是,发展柔韧素质要与放松练习交替进行,有利于韧带和肌肉的伸展和放松,避免损伤。

影响柔软性好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①骨结构

构成关节的关节面之间的面积差越大,关节的灵活性就越大;面积差越小,则关节的灵活性就越小。

②关节周围关节囊的紧密程度和韧带的数量

关节周围关节囊的越紧密,韧带数量越多,则柔韧性相对差些。

③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软组织的体积

体积大者柔韧性受到限制。

其中第一个因素是先天形成的,不易改变。第二、三个因素可以通过形体素质训练而得到改善。

3.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练习者身体各部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身体素质中最不好练习、最不容易提高的一项素质,但它是形体与舞蹈训练中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协调性可通过各种舞蹈组合(如爵士舞组合、迪斯科组合等)、健美操和形体动作组合来提高,因为这些练习需要全身大小肌肉都参加运动,而许多肌肉是在日常生活和其他运动项目中活动不到的,它的动作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动作变化较多。因此,在安排一些动作的组合练习时应选择那些需要上下肢、躯干、头等多部位相互配合,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动作,这样可锻炼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同时参加不同运动的能力。要提高协调性,还应让练习者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动作。学习的动作越多,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耐力

耐力就是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坚持完成某种规定动作的能力。耐力有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之分。一般耐力是指持续完成某项动作的能力,往往这项动作可使许多肌群参与活动,而且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了一般耐力,练习者就能顺利完成大负荷的动作。形体与舞蹈的专项耐力是指完成某种非常剧烈但为时不长的动作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练习者就能够轻松自如、连贯流畅、动作优美和富于表现力地完成无比精彩、复杂和新颖的表演动作。

5.灵活性

灵活性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它与其他身体素质的联系最为广泛,是一种最综合的素质。灵活性有一般灵活性和专项灵活性之分,一般灵活性是指一种能正确协调自身动作与合理完成动作的能力。专项灵活性则是一种能根据项目的特点,合理运用该项运动技术的能力。灵活性的基础在于运动技能的灵巧、高度发达的肌肉感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练习者对自己所做动作的领悟能力越高、动作做得越正确,就越能快速地掌握新动作的要领。

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较多,但其中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是形体基本素质训练中最主要的内容,它们的好坏会影响身体形态的控制力和表现力。因此,在形体与舞蹈训练中,每个动作都和增强形体专门素质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练习者尤其需要加强基本素质的训练,以利于良好身体形态的形成,从而达到形体与舞蹈训练的目的。

二、形体与舞蹈的身体运动特性

人体自身及各部位运动方位、角度和身体转位,都有一定的规律,定位法舞谱从人体运动的规律入手,找出了人体运动的轴心(其部位在“骨盆”),以及人体各部位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即小腹是人体各部位相互连接的关键部位,从而发现了人体运动的规律是:人体在三种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球体内进行运动。这三种球体是“空间球体”“人体自身整体球体”和“人体自身部位球体”(以上名称是在定位法舞谱创建时制定的)。这三种球体运动,均由两种不同方向的圆构成:一种是横向圆(似地球的纬线),定位法舞谱将其定位为“方位圆”,“方位圆”上的各定位名为方位;另一种是纵向圆(似地球的经线),定位法舞谱将其定位为“角位圆”,“角位圆”上的各定位名为角位。此外,人体自身的某些部位自行转动所形成的自转位定名为“自转圆”,自转圆上的各定位名为自转位。

定位基数是45度(为一位),每个圆周上均有夹角相等的八个位置。每一位(45度)内又可再细分为三个小位。方位圆周上的各定位名为A、B、C、D、E、F、G、H,角位圆周上的各定位名为a、b、c、d、e、f、g、h,自转圆周上的各定位名为1、2、3、4、5、6、7、8。以下为几种人体运动的定位图。

(一)人体运动各种方向圆周的字符图

(1)方位圆:其中各位为方位(见图1-2)。

图1-1 古代祭祀劳作的舞蹈

图1-2 方位

(2)角位圆:其中各位为角位(见图1-3)。

图1-3 角位

(3)自转圆:其中各位为自转位(见图1-4)。

图1-4 自转位

(二)头部运动各种位置

(1)头部运动方位(见图1-5)。

图1-5 头部运动方位

(2)头部运动角位(见图1-6)。

图1-6 头部运动角位

(3)头部运动自转位(见图1-7)。

图1-7 头部运动自转位

(三)躯干运动各种位置

(1)躯干运动方位(见图1-8)。

图1-8 躯干运动方位

(2)躯干运动角位(见图1-9)。

图1-9 躯干运动角位

(3)躯干运动自转位(见图1-10)。

图1-10 躯干运动自转位

(四)上肢运动各种位置

(1)上肢运动方位(见图1-11)。

图1-11 上肢运动方位

(2)上肢运动角位(见图1-12)。

图1-12 上肢运动角位

(3)上肢运动自转位(见图1-13)。

图1-13 上肢运动自转位

(五)下肢运动各种位置

①下肢运动方位(见图1-14)。

图1-14 下肢运动方位

②下肢运动角位(见图1-15)。

图1-15 下肢运动角位

③下肢运动自转位(见图1-16)。

图1-16 下肢运动自转位

三、形体与舞蹈的身体运动方位

(一)基本方向

基本方向一般是根据人体直立时的基本方向来确定的。

(1)向前:向胸部所对的方向运动。

(2)向后:向背部所对的方向运动。

(3)向侧:向肩侧所对的方向运动。

(4)向上:向开始做动作时头所对的方向运动。

(5)向下:向脚底所对的方向运动。

(二)中间方向

中间方向是指两个基本方向之间45度的方向,主要说明上、下肢动作的方向(以上肢为例)。

1.前、后与上、下基本方向之间45度方向构成的中间方向(见图1-17)

图1-17 前、后与上、下基本方向之间45度的方向

(1)前上——臂前举与上举之间45度的方向。

(2)前下——臂前举与下垂之间45度的方向。

(3)后上——臂后举与上举之间45度的方向。

(4)后下——臂后举与下垂之间45度的方向。

2.侧与上、下基本方向之间45度方向构成的中间方向(见图1-18)

图1-18 侧与上、下基本方向之间45度的方向

(1)侧上——臂侧举与上举之间45度的方向。

(2)侧下——臂侧举与下垂之间45度的方向。

3.侧与前、后基本方向之间45度方向构成的中间方向(见图1-19)

图1-19 侧与前、后基本方向之间45度的方向

(1)侧前——臂侧举与前举之间45度的方向。

(2)侧后——臂侧举与后举之间45度的方向。

(三)斜方向

斜方向是指两个中间方向之间45度的方向,主要说明上肢动作的方向(见图1-20)。

图1-20 斜方向

(1)前斜上——前上与侧上之间45度的方向。

(2)前斜下——前下与侧下之间45度的方向。

(3)后斜上——后上与侧上之间45度的方向。

(4)后斜下——后下与侧下之间45度的方向。

(四)四肢相对运动的方向

(1)向内:四肢由两侧向中线运动。

(2)向外:四肢由中线向两侧运动。

(3)同向:不同肢体向同一方向运动。

(4)反向:两个肢体向相反方向运动。

(五)场地的基本方位

为了准确说明练习者在场地上的运动方向,把开始确定的某一边(主席台)定位为基本方位“第1点”,按顺时针方向,每45度为一个基本方位,将场地划分为8个基本方位,即1、2、3、4、5、6、7、8点(见图1-21)。其中以符号表示练习者的站立方向,白的为正面,黑的为背面。

图1-21 场地基本方位

1点——正前方

2点——右前方

3点——右侧方

4点——右后方

5点——正后方

6点——左后方

7点——左侧方

8点——左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