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杨沧白的书法
杨沧白在从政之馀,尤其是1925年隐居以后,积极从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除每天坚持六小时读书,致力于诗歌创作外,还研索古玩,以翰墨自娱。其书翰隽逸潇洒,神识静远,彬彬然有晋唐法度。笔者因整理杨沧白遗作之便,有幸观其诗稿、书札遗墨,然因自己才疏学浅,无能品识,现据董其祥先生的研究,把杨沧白的书法成就,简要介绍于后。
1947年,何鲁先生曾题杨沧白致何铮书札,认为:“邠翁人品高洁,其书札得晋贤遗意,近三百年中莫能及也。”何先生的见解是深刻的。有清一代书法,嘉庆以前,学书者崇尚自宋迄明以《淳化》、《大观》等帖为蓝本的“帖学”,时人传移摹拟,家家赵文敏,户户董其昌,一步一趋,不出篱范,乾隆之际,金石文字纷纷出土,摹拓本流传日广,加之丛帖一翻再翻,不仅神韵消失,而且谬误百出。帖学路穷,“碑学”代之而兴,故嘉、道以还为碑学期。习者初尚隋唐碑刻,继法北朝摩崖墓志,后追秦汉金石,以至殷周甲骨。几取钟、王、褚、欧、颜、柳、苏、黄、米、蔡之席,而代之以石鼓籀文、秦篆汉碑、四山摩崖、龙门石刻、两爨、瘗鹤、六朝墓志。降至民初,末流学碑者,模仿金石残缺剥蚀痕迹,波磔转折有如锯齿,完全失去了书法艺术的意味。
杨沧白当书学衰颓之际,在书法传承上,接受家学渊源,旁及师友的熏陶感染,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运笔结体与唐人褚遂良临摹《兰亭序》相近,结体严紧,外形婀娜,内含刚劲,神韵潇洒,飘飘然有帝子乘风之象。可谓承先人之坠绪,挽狂澜于既倒,与并世诸贤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民国诸贤,学北碑者,或如郑苏戡的长枪大戟,面目狰狞如纠纠武夫;或如李瑞清矫揉造作,波磔锯体如百衲沙弥。学南帖者,或绪董其昌之馀绪,骨瘦如柴,弱不胜衣;或承赵文敏之馀唾,以侧媚见长,肉不胜骨;或结体如算子,运笔如枯藤,以此狂怪涂抹,掩盖其不学无术之实,风流所至,比比皆是。而杨沧白独不阿世所好,振帖学于末流,开当代书法之先路,其有功于书学,影响至深且远。
杨沧白书迹流传甚多,就其大类而言,一是书翰手札,诗文稿件,信笔挥洒,毫不经意,而天趣自然,毫无造作之感。如《致廖仲恺书》,计二十五页,洋洋洒洒千五百馀字,一气呵成,有意在笔先、笔断神联之妙。二为官场应酬、亲友互赠之单条横披等,大都乘兴而作,流传不多。非至亲密友,杨沧白概不以笔迹付人。虽短幅小轴,亦能传之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