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计划劳动体制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是计划型劳动就业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运行方式是“统包统配”,即国家在保证所有劳动者实现就业的目标下,首先把全体劳动者就业包下来,然后有计划地把劳动者分配到各个经济单位就业。与此相适应,国家对单位用人的数量和招收范围实行严格的审批,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1]
更全面地理解这个体制,还需要注意三点。
其一,这个体制的前提条件是“城乡分割”。即通过户籍制度,把占中国劳动力总数70%以上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他们不能自由迁徙,也不能自由择业。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户籍制度的正式建立,以立法形式严格限制农民向城市的迁移。[2]可以说,正是通过“城乡分割”,(城市范围内的)“统包统配”才可能实现。
其二,这个体制的经济基础是“单一公有制”。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是“单一公有制”,劳动力的“统包统配”仅限于且只能限于公有制经济单位。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占98%,其中全民和集体经济分别占55%和43%,个体和私营经济几乎不存在(谷书堂,2000)。
其三,这个体制的微观表现是“单位制”。在“统包统配”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劳动者一旦被招用便不能在单位之间自由流动,从而形成单位就业制度。社会学家更进一步从就业、经济层面上升到社会、政治层面,将其概括为“单位制”(路风,1989;刘建军,2000)。因为单位不仅提供就业,而且提供社会保障;不仅是工作场所,而且是管理单元;不仅作为工作组织,而且构成社会契约;不仅形成利益依赖,而且造成人身依附。
改革就是围绕上述三点,从计划型劳动就业体制向市场型劳动就业体制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又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相连。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出发,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改革转型至少涉及以下六个面向的制度变迁,分别是户籍制度变迁、国有企业改革、非公经济发展、雇佣关系变化、社保制度演变、高等教育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