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鼻衄
【原文】
孙某,男,20岁。1992年1月8日就诊。患低热、鼻衄已四年之久,累服中西药治疗无效。患者每于午后寒热往来,其特征是:先是恶寒、头痛,继之发热,体温徘徊在37~38℃,随之则鼻衄不止,衄后则头痛、发热随之减轻。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差,口苦。问其二便尚可。舌边红,苔白腻,脉弦细。
【研读】
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鼻衄(流鼻血)四年之久,但针对这个症状累服中西药均无效。这就说明以往的治疗没有治到根本。鼻衄症状仅是身体生病时在外表现的一个象而已,或者说是标,而人体在外表现的象或标都有其根本原因,只有针对这个根本原因治疗,象或标才能消失,而治病求本恰恰就是中医治病的特点。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该患者流鼻血的根本在哪里。
先看患者流鼻血的特征:每天午后寒热往来,先是恶寒、头痛,继之发热,体温徘徊在37℃~38℃,随之则鼻衄不止,衄后则头痛、发热随之减轻。也就是说,其流鼻血的时间为午后,伴有寒热往来,顺序是先恶寒、头痛、发热,之后才流鼻血不止,且流鼻血后头痛、发热随之减轻。患者还伴有纳差(胃口不好)、口苦、舌边红、苔白腻、脉弦细的症状。
归纳一下,患者的流鼻血有寒热往来、恶寒、头痛、发热、脉弦细的特点。《伤寒论》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就是说,患者流鼻血的根源在少阳。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问题出在了火气,乃火气郁于少阳所致,气阻则火郁,非血热也。
那为什么流鼻血呢?因为火气郁于少阳,不能从汗而解,只能从血而解了,火气上逆从血而泄,所以患者才会出现流鼻血后头痛、发热的症状减轻的现象,与《伤寒论》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是同样的机理,也可以说此患者的流鼻血是泻少阳火气的一种方式。
既然病在少阳,当然要考虑用小柴胡汤了。《伤寒论》第230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是以知柴胡证皆由于邪陷上焦致不通。上焦不通则气阻;血者,因气调而行,因气阻而郁,郁而生火;气阻则饮停,饮停也生火,火炎则或呕吐或流鼻血。半夏、生姜能降逆化饮,然不能彻火热;黄芩能彻火热,然不能通上焦;能通上焦者,柴胡也。往来寒热为小柴胡主证,柴胡为枢机之剂,凡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该患者应该用小柴胡汤治疗。患者有微热,体温徘徊在37℃~38℃,若不渴(医案中没有相关描述),则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伤寒论》第154条,小柴胡汤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使用柴胡时要注意两点:
1.最好使用四川产的柴胡。
2.阴虚发热(体内的津液已失或者说体内的水、血不足)或元气下脱致使虚火上炎(阴阳离决或者说水火不交)者,勿用柴胡。
【原文】
辨为少阳经郁热内伏,迫动营血,血热妄行之证。治宜和解少阳邪热,清火凉血止衄。柴胡15克,黄芩10克,水牛角15克,丹皮12克,白芍20克,生地30克。服七剂,寒热不发,鼻衄亦止。唯口苦、脉弦仍在。又与小柴胡汤加白芍、丹皮而愈。
【研读】
医生首诊开出的是犀角地黄汤与小柴胡汤的合方。可是犀角地黄汤治疗的病机为热在血脉,或者说血脉有热,而此患者的脉为弦细,舌虽红但有白苔且腻,为火气郁于少阳之象,与血热无关。这样看来,此患者流鼻血的根源在于火气郁于少阳,治疗当以疏解少阳火气为最佳。
以上医案原文选自《刘渡舟验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