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相关研究的三个阶段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数百项关于个体与其父母、子女、成年伴侣甚至上帝之间联系的研究创造了一个庞大而连贯的数据库,这些数据首度承认并勾勒出我们人性中最基本的元素:我们是社会性的和情感联结性的动物。
创建这一知识体系的第一阶段是发展心理学家开始观察母亲和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分离和重聚,并在他们的回应中找到重复出现的模式。这种陌生情境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即使我们将那些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的基本条件研究也考虑在内。这些心理学家在母婴关系研究中的发现不仅永远改变了我们的养育方式,而且还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孩童本质的理解。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向成年人发放有关他们爱情关系的调查问卷,并从中发现了与母婴研究中出现的分离和团聚情境下相同的回应模式。有一种发展轨迹得到了公认(Hazan & Zeifman, 1994; Allen & Land, 1999),即同龄人逐渐取代父母成为主要依恋对象。随后研究人员开展了观察性研究。他们开始记录当伴侣一方处于焦虑或感到不确定的情境时,伴侣之间是如何相互帮助和彼此安抚的(Simpson et al., 1992),以此发现成人中存在三种基本策略,分别是安全性的、焦虑性的和回避性的,在最初的联结关系研究中也观察到了这三种策略。他们还发现,成人中也存在类似于婴儿的混乱型依恋,即恐惧的回避型依恋,其中个体在高焦虑和高回避的策略之间摇摆不定(Bartholomew & Horowitz, 1991)。很明显,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能够表露他们的焦虑、帮助伴侣、自我抚慰,并且能够支持和安慰处于烦恼中的伴侣,而那些自述是回避型依恋的成年人,当他们的焦虑被触发时会推开伴侣,并且忽视对方想要被安抚和照顾的需求。心理学家开始观察分离行为,例如伴侣在机场彼此告别时的行为表现(Fraley & Shaver, 1998),来研究依恋风格的一般影响。例如,米库利茨(Mikulincer, 1998)发现,更高的安全感与争吵中的低攻击性和对另一方伴侣的低恶意归因相关。他还发现,安全感更高的伴侣会更加好奇,对新信息更加开放,也能更舒适地面对不确定的情境(Mikulincer, 1997)。
最后一个阶段,研究论述了在成年人中核心依恋理论对个体的影响。例如,研究发现依恋风格可以预测战时状态下的心理韧性(Mikulincer et al., 1993),也可以预测个体在职场中的信心和能力(Feeney, 2007)。
最后一轮依恋研究的浪潮大大扩展了对成人依恋及其影响的理解。虽然很难概括过去十年中研究的广度,但我们可以触及一些最有趣的发现。纵向前瞻性研究将儿童期的依恋与成年后的行为和人际关系质量联系起来。作为明尼苏达大学众多纵向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辛普森及其同事(Simpson et al., 2007)发现,在陌生情境中儿童对母亲回应行为的评估是这些孩子在小学期间社交能力、青春期友谊亲密度以及他们25岁时与伴侣恋爱关系质量的强预测因子。但是,我们也要记得,即使是较早的研究也表明童年经历的轨迹及其跨代影响是可以改变的。那些焦虑型依恋的母亲,如果嫁给了能够敏锐地给予回应并且也能够为她们提供安全联结的男人,就能够以有爱的方式养育孩子,这样他们的孩子就可以对分离和重聚表现出安全的回应(Cohen et al., 1992)。
依恋研究的重要性现在远远不只体现在亲密关系的领域。在著作《抱紧我》(Hold Me Tight)(Johnson, 2008a)中,我指出充满爱心的家庭是仁爱社会的基础。能回应他人是一个有爱的社会的本质。安全型依恋建立了同理心和利他倾向以及为他人着想的意愿。米库利茨及其同事的大量研究(Mikulincer & Shaver, 2016)已经证明了利他主义和对他人的同情之间的联系。例如,这些研究表明,哪怕只是在短时间里,只要停下来想想那些有人在乎你的时光,就会立即减少你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敌意。所有的证据表明,积极的同情和帮助他人的意愿都与安全型依恋有关,即使帮助会引发一些不适(Mikulincer et al., 2005)。另外,更多回避型依恋的个体表现出较少的共情关注,也不太愿意为他人的幸福承担责任或为他人提供帮助(Drach-Zahavy, 2004);更多焦虑型依恋的人似乎能感受到同情,但他们却陷入自己的困境中而不是响应他人的需要。
安全型依恋延伸到了不同的领域,诸如一个人与其信仰的神的关系(Kirkpatrick, 2005; Granquist et al., 2012)以及一个人的性取向和性经验(Johnson & Zuccarini, 2010)。已有研究发现祈祷的性质随着依恋风格而变化(Byrd & Bea, 2001)。安全型依恋的基督徒倾向于在向上帝讲话时使用更具冥想性的会话风格,而焦虑型依恋的基督徒则提出要求和请求恩惠。安全型依恋的恋人报告了更多样化的性爱动机,但强调对亲密的渴望,他们更享受性生活,对于探索性需求也更开放,并且能够更容易和更开放地谈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