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篇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儒家文化

引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念一直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根基。儒学是文化,其对中国人政治与社会秩序架构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学亦是生活,具有强烈的草根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信念与社会伦理至今仍然是儒家式的。儒家文化的很多元素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体系本身是不谋而合的,如以“仁爱”为中心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文化也有一些理念是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大相径庭的,如“三纲”里的等级观念与歧视态度是社会工作专业致力于改变的。研究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是社会工作本土化无法逾越的门槛,毕竟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甚至于灵魂。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强烈的助人理念驱动的社会互动,它是一种价值相关的社会行动。从助人计划的制定到助人行动的推进再到社会工作目标的实现,社会工作者无一不由强烈的助人意愿所指引。[1]社会工作并不像是志愿服务行为那样只是志愿者单向的社会行动,而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双向互动。在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所把持的价值理念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工作者必须考量助人的具体社会意义与价值,采取何种方式更能适切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更能有效实现助人的目标。社会工作者的助人实践本身就包含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理解,不但是对其身处困境的具体理解,还必须有对其文化影响的理解。这种文化既包含一个民族、社群长时间共享的传统文化,还包含地方民俗文化和生活文化。传统文化往往有具体的社会导向作用,而地方生活文化则决定着人们的现实选择。儒家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绝非仅仅停留于经史子集,或是某些理念曾转化为传统中国社会的特定制度。儒家文化历来主张在社会政事、教育师道、经史博古、文章子集之学上全面发展。[2]细数历史上的真正儒家,多数是修身律己,有境界追求的人,他们往往节衣少食、脚踏实地地服务社群大众,有强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有治理国家的政治抱负与聪明才干,有度量,有事业,能风化和影响周围的人,也就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不仅如此,儒学的价值体系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公共意识与公德心,其对于公与私、公德与私德、公利与私利的看法是普适性的,公民社会是凸显个体教养与社会公德公信的社会,现代性的诗书礼仪之教养,不仅对君子,而且对每一个公民都是必要的,它毋宁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必需,是构建当代文明社会的基础。即使是在农业社会之后,或者清末民初以来基本社会架构与社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儒学文化依然扎实地活在民间,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社会大众人生的伦常之间,在日用而不知之间。基于此,从儒家文化体系中汲取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因子/营养,确实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