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运行态势和特征
P2P借贷得益于便利性、普惠性和网络性优势,为未能享受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提供合理可行的融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分散的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高收益投资理财服务。中国P2P网络借贷行业从数年前的星星之火,经过近两年雨后春笋般地大规模兴起,形成了如今纷繁争鸣、千家混战的局面。2014年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正处于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的整合期,行业发展显现新的特征和态势。
(一)平台数量迅猛增长,行业发展大浪淘沙
鉴于中国信用体系不完善,借款人违约成本过低,投资人难以通过互联网对借款人进行风险判断,一直面临巨大本金损失的可能,中国P2P借贷行业早期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2009年,某些平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金垫付担保模式,投资人本金的安全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由此推动了中国P2P借贷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截至2014年末,全国范围内的正在运营的活跃P2P平台累计超过1942家,新增平台1163家。同时,交易规模超过3058亿元,贷款余额在1000亿元左右。如果加上大量难以统计的线下平台、通道型业务,实际交易规模可能接近5000亿元,贷款余额在1000亿~2000亿元。
2014年,伴随着平台数量、交易规模突飞猛进和各路资本入局,野蛮生长多年的P2P借贷行业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P2P行业两极分化加剧,洗牌提速。一方面,一些行业领跑者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开始探索更具个性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例如,陆金所涉足结构化证券和金融资产交易、人人贷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消费贷款领域、红岭创投则瞄准“类银行”模式等。目前,国内P2P借贷平台贷款余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约有40家。随着门槛和规模效应的提高,这部分行业巨头的发展实力会进一步增强,最后可能是十几家大平台占到整个市场七成的份额,而其他中小平台则争夺剩下的低端市场空间。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行业增长速度放缓和资产质量恶化,问题平台不断暴露,提现困难和跑路倒闭事件大量发生。2014年全年产生的问题平台多达277家,仅12月就高达98家,超过2013年全年数量。2015年,P2P借贷行业将延续2014年的发展态势,继续上演“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大戏,势必会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二)发展模式日渐多元,后端资产市场分化
自P2P网络借贷引入国内以后,P2P平台根据具体国情、地域特色和自身优势,本着做大做强的目的,创造出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多样化的资产业务。目前,我国P2P借贷行业的主流商业发展模式包括纯中介平台模式、复合中介(保证本息)模式、资产证券化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等,业务模式主要包括线上模式、线上线下模式(Online To Offline,O2O)等。
创新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P2P借贷发展和业务模式演进至今,已经从早期平台资金端和借款端两者兼顾的方式(如人人贷、红岭创投、拍拍贷)发展到进一步专业化和细分化的P2N模式,从而把借款端和担保业务等专业性较强且复杂的工作交由专业的小额贷款公司或担保公司完成。近年来,P2P借贷的资产端从最初的信用债权,演变到担保债权,继而又陆续出现融资租赁、票据、保理、私募债、信托等资产业务。如今的P2P,已经不是纯粹的点对点借贷形式,而逐渐发展成为在线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这不仅是满足资产端分散化的需求,也是扩大网络借贷行业整体体量、做大整个行业蛋糕的需要。2014年,由于竞争加剧,许多平台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客观现实,巩固自身业务定位,整个行业出现明显的领域细分趋势。这既包括资产业务细分(如专注信用贷款的宜人贷、专注车抵的微贷网等),也包括借款人的行业领域细分(如高新产业、房产等)等。虽然领域细分现象是主流趋势,但部分平台也采取相反的策略,实施金融超市混业经营模式(如付融宝即属于这类平台,平台业务涵盖担保、票据、保理等诸多领域)。
当前,随着监管主体的逐步到位,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第三方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投资端业务创新将(如N2P、N2N)得到较大的发展。投资端创新模式通过垂直搜索引擎或者机构投资等方式,有效降低投资整体风险程度,提高投资人资金的安全度。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不能合理甄别和判断P2P平台的风控水平、经营模式及权衡风险与投资收益,投资端的创新有利于降低投资人的时间成本和风险系数,扩大网络借贷行业的整体体量。
(三)各路资本布局网贷,“草根”色彩开始淡化
互联网金融热潮兴起,P2P借贷作为典型代表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路资本纷纷看好和布局这一行业,使得这一原本草根创业的行业发生了巨变。2013年有22家平台获得风险资本的青睐,2014年受到风险投资青睐的P2P平台接近30家,获得的资金超30亿元,其中甚至不乏上亿美元的大手笔(见表1)。
表1 2014年P2P行业部分融资企业
续表
除了风险资本,商业银行、国有资本、上市公司资本等“资本大鳄”也纷纷涉足P2P网络借贷行业。其中,银行系背景平台增至10家,国资系背景平台数量达到13家,上市公司也不甘落后,共有17家上市公司系背景平台(见表2)。
表2 主要国有资本、银行、上市公司系背景平台一览
当前,网络借贷在资本分羹的同时也将行业推向资本竞争的时代。资本大鳄进场,不仅带来丰厚的资本,淡化网贷行业的“草根”色彩,在加剧行业竞争的同时,其雄厚的实力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更多的信心。预计未来仍将有一大批背景实力强大的新平台上线。银行系、国资系、上市公司系背景平台的加入,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加剧了行业内竞争,使得未来草根民营平台的进入变得更为困难。同时,各路资本将使P2P网络借贷行业发生结构性变化,一些获得大规模融资的平台和股东背景实力雄厚的平台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地位,不仅受到投资者特别的关注,也获得快速增长。
(四)公众投资趋向理性,收益水平连续下降
2014年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7.5%。3月以来,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呈现持续下跌趋势,截至2014年12月底,网贷平均收益率从2014年2月最高时的20.73%跌至13.20%。行业收益水平连续下降既有宏观经济下行、行业和平台政策调整和自律方面的原因,也是公众投资趋于理性的结果。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是稳定总量,定向调整,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行业和整个经济资金面较为宽松。平台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开发更多优质的借款人、扩大业务量、稳定经营,逐步下调收益率水平。2014年,市场普遍预期P2P借贷行业监管规则即将出台,为规避政策、法律方面的风险,P2P借贷平台纷纷调低利率至合理区间。尤其是2014年9月,百度下达“综合收益率超过年化18%的平台将被下架”的通知以来,以翼龙贷等为代表的主流平台纷纷下调收益率,对网贷综合收益率的下降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一些运营时间较长的老平台和国资系、银行系背景平台利率普遍较低,也拉低了行业整体利率。
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平台收益水平降低更是投资理性逐渐回归的直接表现。随着曝光的问题平台数量不断增多,理性投资者将资金转移至拥有更好安全性但较低收益率的平台,致使行业整体收益率出现下滑。2014年频繁发生的问题平台跑路事件让投资人意识到资金安全才是网贷投资的基石。根据搜狐的调查,资金安全成为网贷投资人首要看重的要素,占比高达57.61%;选择风险控制的占比15.18%,居于第二位;而选择最看重收益率的投资人占比不足5%,这说明投资人逐渐理性,不再一味地追求高息平台。根据调查,38.29%的投资人选择了12%~15%的收益率平台,35.23%的投资人选择了15%~20%的收益率平台,而仅3.06%的投资人选择了30%及以上的高息平台,可见12%~20%的收益率平台受到大部分投资人的青睐。
收益水平下降有利于网贷安全,减轻借款人的负担,便于控制借贷风险。收益水平回归正常水平更利于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015年,网贷行业发展步入关键时期,监管政策有望落地,行业将不断规范和成熟。盼望全行业通过自律和他律,为借款人和投资人谋福利,真正践行普惠金融,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五)刚性兑付试图破局,平台回归信息中介
当前,P2P行业鱼龙混杂。“行动在前,政策在后”一直被看做互联网金融圈的惯例。在监管政策未明确之前,各家平台都想抢占先机,于是“赔本赚吆喝,打品牌,抢市场”,成为互联网金融特殊的风景线,而刚性兑付也自然成为混迹这个圈子普遍遵循的游戏规则。2014年,多家知名P2P平台陆续触礁,红岭创投、贷帮网、人人聚财等均陷入融资逾期风波,而其不同的应对之策,也将对刚性兑付及P2P平台责任边际的讨论推向高潮。其中,红岭创投通过自垫方式填补投资人逾期资金。贷帮网和人人聚财则恰巧陷入同一借款主体逾期风波,两家平台处理方式截然不同。人人聚财沿用行业普遍做法,用自有资金为投资者兜底,贷帮网则坚持“不兜底”做法,打破了该行业一以贯之的“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显然,贷帮网打破“刚性兑付”的不兜底做法,对投资者而言是令人不快的,但对P2P网贷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言,则是必然趋势。当前的“刚性兑付”与其说是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合理权益,不如说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明确表示,“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扭曲市场纪律,干扰资源配置方式,带来诸多问题。
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大多具有“刚性兑付”承诺,并通过担保或者风险保障金的方式来提供保障。承担保证人角色的主体有三种类型,分别是P2P平台自身、第三方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自担保风险最为严重,银监会已明文禁止;非融资性担保处于灰色地带,存在超越经营范围从事特许经营的法律风险;融资性担保公司所提供的担保可被法律认可,由于有较高的资本金要求,其担保成本也最为昂贵。此外,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其偿付能力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类似业务规定的风险权重为100%,即使是在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杠杆率也仅为12.5倍。而我国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杠杆率规定则为10倍。当前,我国P2P通常计提比例是2%,相当于50倍杠杆率。国外的P2P网络借贷的平均不良率为4%,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率普遍认为超过了1%。但我国P2P行业公布的不良率不足1%,这一方面是因为行业融资规模高速扩张,稀释了不良率指标,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大量不良数据被隐瞒的问题。在P2P融资规模渐趋平稳、债权大量到期以后,以2%比例计提风险保障金的平台将会出现兑付危机,“刚性兑付”承诺也无法实现。
2014年之前,国内P2P平台普遍忽视风险提示,“刚性兑付”承诺成为平台普遍的营销宣传策略,P2P平台本身也从原始信息中介变为类信用中介。刚性兑付要求客观上在约束P2P平台强化借款人审核的同时,也加大了其财务压力,减少了盈利空间。随着监管主体到位,监管规则落地,P2P平台将从当前的类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的本原回归,“刚性兑付”也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