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业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综合篇

青海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外汇收入和接待人数逐年增加,旅游已成为国内消费的新热点。在全国旅游业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青海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从小到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跃发展。本文通过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的分析,从旅游产业定位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对青海省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青海;旅游业;第三产业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应大的特点。现阶段,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国家把旅游业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这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催化剂。青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氛围,为发展现代旅游业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青海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省内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大力发展相对优势产业,发挥旅游业的地区扩散效应,促进青海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推动青海经济极具生命力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青海经济的腾飞,使青海实现历史跨越式的发展。

一 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有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就要由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标准,虽然分别属于若干相互独立的行业,但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这一共同职能以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这一业务关系的纽带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一个集合体。因此,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见图1)。据澳大利亚工业经济局对国内、国际旅游业进行的投入产出分析资料表明,澳大利亚旅游业提供的商品服务涉及国民经济中29个经济部门中的109个行业,其中还不包括文教、卫生、公安等非经济部门。

图1 旅游业的综合性

资料来源:见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一)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一个重要产业,它兼具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功能[1],其经济功能尤为明显,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因此,国内许多地方都将旅游业作为自己的先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等,使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专家学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性质、结构层次的探讨到定量评价体系的确立以及实证分析的说明,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开始逐步形成。

(二)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1.旅游业从属于第三产业

旅游业一直都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众所周知的。如同第三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不同阶段一样,旅游业在形成期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相互关联的传统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部门(行业)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行社和休闲娱乐等部门,显然应该归之于第三产业中比较初级的生活服务业。随着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到成长期。一方面,旅游业的原有基础部门需要得到现代化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面临着现代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以及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洗礼,有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延伸和扩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外包,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出现了许多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拓展培训旅游和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旅游业是依附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2.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

当代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优化产业的结构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及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结构。现行的国际通用的宏观产业结构划分中的三次产业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及主导产业的变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顺序。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次序看,第一产业部门所属的各产业(农林、牧渔业)经济增长提供基础原料,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原始基础,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起点;第二产业即加工制造业所属各产业的活动是第一产业活动的继续,构成经济深层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发展成为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其他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经济活动深化的结果和标志,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也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活力的行业之一。现在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把旅游业列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

(三)旅游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直接贡献并不大,但旅游产业链较长,所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可分为旅游核心产业和旅游相关产业。旅游核心产业是指与旅游者直接发生联系,并为其提供交通运输、观光度假、住宿、餐饮、购物、康乐服务,以及为这些服务专门提供人力、智力和中介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和部门,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与旅游商品等。旅游相关产业则是指为旅游核心产业提供投入品或服务而间接与旅游活动发生关系的产业(例如交通、金融、商业等)。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带动性,除包括支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业外,还涉及许多相关行业。在旅游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是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与带动性的产业,是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量。它的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许多行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就增加10.2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可增加5个。

二 青海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一)青海省旅游业现状

旅游产业的国民经济地位以其总收入(含国内与国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度量。1999年全世界的旅游产业平均值约为11.0%,全国为4.88%,青海为1.68%[2]。自2001年以来青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当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4.4%,目前是5.7%。2006年旅游业总收入增幅达38.7%,2007年旅游总收入调控目标是增长30%以上。如果保持这个速度,2010年达到1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3]。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青海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旅游业被确定为全省三个优势产业之一,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再次提出把旅游业作为特色经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又提出强化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如今旅游业又被确立为青海省的高原特色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5倍和3.3倍。2006年接待国内外旅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和外汇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8%、38.7%和20.2%。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2.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4万人。随着青海省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仅就饭店业而言,目前,中国大陆有星级饭店6029家,而青海省目前共有星级饭店96家,国际旅行社17家,国内旅行社138家。

表1 2006年全国及青海旅行社数和职工人数

表2 青海星级饭店数

(二)青海省旅游业引领第三产业的强势发展

青海是一个人口少、面积辽阔,经济总量少、技术基础差的多民族的内陆省份,2006年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641.05亿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7%、33.8%[4],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调整青海经济结构、落实西部大开发、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任务。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先导产业,是扩大知名度、提高开放度的形象产业,是经济后进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旅游业的特殊功能可以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优化革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供服务为特性的第三产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仅靠青海自身600万人口的消费,其第三产业是难以发展壮大的。

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与进步,没有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就没有大发展的经济依托和社会基础,它的综合效益也就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者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的主要是为了品味造物主的神奇之功,饱尝大自然的雍容多姿,在享受自然美中陶冶情操;有的主要是为了博览历史之物,了解民俗风情,在休闲中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有的是为了通过千里之行,搜觅珍奇,收购一些不仅有纪念意义,而且有保存价值的物什;还有的人主要是为了颐养天年,追求一种新鲜或舒适,在游山玩水中欢度人生;此外,也有借机探亲访友、启迪灵感、寻商机、切磋学术的,等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为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所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和经济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非常突出,它能够强有力地影响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事业,最直接、最明显地表现在第三产业上。

近年来,青海相继开辟了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朝觐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登山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特殊项目旅游等一系列独具高原特色的旅游活动。除取得自身经济效益外,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较明显。旅游业的兴起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也促进了文化和经贸的信息交流,推动了青海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因为开放度的五项指标之一,就是进出境人口占全省总人口之比。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对餐饮、娱乐、服务、交流、通讯、商业、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拉动效应。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加快了旅游业发展,全省旅游人数、收入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旅游人数810.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0%;国内旅游总收入34.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4%。接待入境游客4.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外国人2.77万人次,增长83.79%;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45万人次,下降27.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25.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35.69亿元,增长38.7%。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57%,相当于第三产业的14.83%,旅游产业已成为青海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再经过5~10年的努力,旅游业可望成为青海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三 青海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国内旅游市场走俏,国际旅游市场稳步扩大,外汇收入和接待人数逐年增加,旅游已成为国内消费的新热点。据调查:1998年国内旅游人数6.94亿人次,创旅游收入2390亿元,到1999年人数增至7.19亿人次,旅游收入达2831亿元。而西部各省区旅游业平均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6.5%)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年均增长率为12.3%)[5]。有资料显示,未来到西部旅游的国内游客人数将持续快速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2005年西部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2.5亿多人次。预计到2010年进西藏接待旅游人数将达2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青海接待国内游客将达1000万人次,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使旅游业名副其实地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6]。国内乃至西部旅游市场的这种急剧扩张态势,将会带动青海省旅游业的极大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国家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为提高青海旅游业的知名度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引进和利用国际上新的旅游理念及信息,引进外资等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在2000年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中首次安排8亿元作为旅游专项资金,其中有6亿元用于中西部地区。又如2005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了第二批红色旅游国债投资4.68亿元,其中有4.134亿元用于中西部地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海省旅游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青海省已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各地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也空前提高。

(二)旅游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正规化、多元化进程

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树立“以人为本”[7]的观念,努力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制定旅游业规范服务标准,加强服务质量规范管理,牢固树立服务质量第一的观念,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提高青海省旅游企业和饭店的管理水平。通过组建旅游专业服务人员培训中心或与一些大中专院校联合,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加强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管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还可通过优厚的待遇积极引进高级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青海省应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加强交通、水电、通信、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铁路和民航客运能力以加大与外界的联系,尤其是修建通往各景点的道路,降低旅游成本。同时,进行新的旅游项目的开发,积极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在原有景观和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旅游内容,增加一些文化娱乐、购物、科学考察等高层次旅游内容,尤其是开发最适宜在青海开展的探险、体育、生态旅游等。

四 结论

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随着中国旅游战略开发向中西部的转移,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力度的加强,西部交通基础建设的加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发展青海旅游产业应以打造旅游精品为重点,驱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引导商贸、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提升服务档次,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周到、便捷的居住服务和文明的消费娱乐环境;让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第三产业推动旅游业的壮大,两驾马车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鲁顺元:《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旅游业》,《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3]宋秀岩.http://www.sina.com.cn,2007-03-09,中国广播网。

[4]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06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纲要本),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6]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青海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2006年10月20日。

[7]李合琳:《西部开发政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1]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 鲁顺元:《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旅游业》,《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3] 宋秀岩.http://www.sina.com.cn,2007-03-09,中国广播网。

[4] 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06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纲要本),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6]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青海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2006年10月20日。

[7] 李合琳:《西部开发政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