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中国哲学·天平上的礼和法:荀韩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心能知“道”,“学”很重要

荀子这个经世济民的计划能否实现,人心的作用非常关键,只有心真正了解了“道”,才能促成人们懂得“化性起伪”——用后天的礼义来改变自身先天向恶的本性。

作为五官的统帅,心号称“天君”。心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感官,是因为它具备明晓道理的能力。

但事实上,人是很容易受到蒙蔽的。有一则笑话说:有个小偷大白天去珠宝店偷珠宝,当场被抓。店主问他:“现场这么多人,你为什么敢明目张胆地动手呢?”小偷回答:“我一看到珠宝,就看不到其他人了!”

学敏笑道:“眼力这么差,怎么当小偷?”

史老师说:“像这样的小偷,可以用成语‘一目之士’来形容。一目就是只有一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来看,当然看不全面了!”

这个笑话或许能够说明,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面。

蒙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荀子对此的解释是:喜好能造成蒙蔽,厌恶也能造成蒙蔽;只看到开始能造成蒙蔽,只看到终点也能造成蒙蔽;关注远的能造成蒙蔽,关注近的也能造成蒙蔽;学问渊博能造成蒙蔽,学问粗浅也能造成蒙蔽;泥古不化能造成蒙蔽,知今而不知古也能造成蒙蔽。世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只要有差异,就会相互影响而造成蒙蔽,这是人在思考方面的通病。

荀子在《解蔽》篇里的这段话说得非常好,指出了差异性会左右人们的思考。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刚开哲学课时就说过,哲学讲的是去蔽,即去除蒙蔽,荀子的这段话正呼应了哲学的这个宗旨。

有个关于人们受蒙蔽的真实故事:有一次,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一件清朝瓷器的民国仿制品。据专家估价,仿品不过值八百美元左右。但现场有七位富豪竞投,互不相让。或许他们真的把那件拍卖品当成了宝贝,其中一位最后以一千八百多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这件仿制品。

明哲一听,睁大了眼睛,说:“哇,有钱真是任性!就算喜欢一件东西,也不能这么撒钱呀!”

学敏笑道:“这简直是拿钞票较劲儿!我想,最后买到拍卖品的富豪,一定很高兴能赢过其他六位富豪。”

史老师也笑着说:“好吧。就依学敏说的,他们是在进行某种‘比赛’。不过,我还真希望最后买下这件拍卖品的富豪能为此高兴一辈子,不会后悔——这桩交易后来成了古董圈里流传的一则笑话。”

荀子认为,一个人不论是什么样的身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懂得避开“蔽塞之祸”,保有“不蔽之福”。

从事思想研究的学者尤其得看得全面,否则他所主张的道就只是片面的。在荀子看来,墨子只知实用,不知礼乐的作用,着眼于实用性来讲道便只剩利益可言;惠施只知逻辑概念,不知事物的实际,着眼于逻辑性来讲道便只剩辩论而已;庄子只知顺应自然,不知人的力量,着眼于所谓的天道来讲道,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自然的运作……只有孔子不一样,仁爱明智而不受蒙蔽,所以他学到了治理天下的方法,能与先王媲美!

圣人的思考方式不受片面性所局限,不会拘泥于喜或恶、始或终、远或近、博或浅,以及古或今等相对的关系,而是把所有的事物都摊开来,建立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如此一来,各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就不会造成蒙蔽,不至于扰乱各自的秩序。

荀子认为,衡量事物的统一标准才是真正的大道。

荀子说:“心不能不了解大道。心如果不了解大道,那么人就不会认同大道,而去认同不合于大道的东西……心如果了解了大道,那么人就会认同大道;认同了大道,就会固守大道,不会去做不合乎大道的事情……所以治国的关键在于了解大道。”

人的心最好是处在虚空、专一而平静的状态下,再去认知大道。虚空、专一而平静的状态,即“虚壹而静”,这种说法近似于道家,或许就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

荀子解释:心可以储藏记忆,心的虚空可以让人不因已知而妨碍未知。心可以两用,心的专一可以让人不因对此一事物的认知而妨碍对彼一事物的认知。若心一直在活动,人连睡觉时都会做梦,而醒时则会胡思乱想;心的平静则可以让人免于因做梦和胡思乱想而带来的困扰。一个人要是能让自己的心达到“虚壹而静”的状态,那么他对所有事物的认知都会通透,无所蒙蔽。

能否掌握正确的用心方式,的确会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精于某一事物的人,只能管好该事物,精于大道的人却可以管好各种事物。若农夫只精于种田、商人只精于买卖、工匠只精于工艺,他们是成不了所属行业的管理者的。

荀子认为,人人都该学会正确的用心方法,以便认知事物的规律。

学习固然必不可少,问题是:人要学到什么程度才停止呢?

一般人都会说“学无止境”,但荀子反而主张“学有止境”。荀子的意思,不是说学习不用太努力,而是说学习一定要有目标和方向。

学习止于何处?止于圆满之处。何谓圆满?圣和王可作为代表。

所谓圣,就是精通事理的人;所谓王,就是精通制度的人。这两个方面都精通的人,足以成为天下的表率。

所以说,所谓的学习,要以圣王为师,以圣王的制度为法度,效法他们的礼法,求得他们的纲纪,并努力效仿他们的为人。致力于这个目标的,可称为士人;接近这个目标的,可称为君子;完全通晓这个道理的,那就是圣人了。从上述说法可以得知,学习是分阶段的,阶段不同,对应的成就也有所不同。《劝学》篇里有段话和这里说的颇为相似——

为学之道从何处开始?又在哪里结束呢?

回答是:按照学习的顺序来说,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开始,直到诵读《礼》才结束;学习的意义则是从做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

真诚而努力地去做,时间一久,一个人就能找到治学的门径,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学习。所以说,学习的顺序固然有终止的时候,学习的意义却是半刻也不能停止的。

荀子将学习划分成两个层面:在顺序的层面,注重按部就班地诵读经典;在意义的层面,注重对义理的终生奉行,期待一个人逐步拥有越来越优秀的品德。这两个层面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比较起来,后者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所谓的学习不能只是会读书而已,还必须将读书的体会运用于实践中。

荀子非常重视实践的功夫,曾说:“路程虽近,不走就到不了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不了事。”

例如:现代人很重视环境保护,但如果人们一直习惯了乱丢垃圾,环保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没用。

正是考虑到学问的实践性,荀子认为《礼》的价值大于《诗》《书》等其他典籍。《书》是古代政治事迹的纪录,《诗》是中和之声的极致,而《礼》是法律的根本、条例的纲领。一个人要是能真正学会礼法,也就在道德上到了顶。

不遵循礼法而只空谈《诗》和《书》,一个人终其一生也只能成为一个浅陋的读书人。

那怎样才能学好礼法呢?荀子认为,最便捷的方法,莫过于亲近贤明的老师。贤明的老师对礼法已有透彻的认识,可以教导他人认知礼法,正所谓“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学敏发表感想说:“在《荀子》一书里,《劝学》篇好像是很重要的一篇。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跟我们讲过一些出自《劝学》篇的成语,如‘青出于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梧鼠技穷’等等。”

史老师说:“是的,很多成语是从《劝学》篇出来的。但《荀子》中最重要的篇章,应该是《礼论》篇。只不过,古人在编辑《荀子》时,看到《劝学》篇是劝人向学的,便把这篇放在了最前面。

“《劝学》篇中有好多句子都很适合用来勉励人。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老师在很多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是《劝学》篇里的‘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其中的跬步是‘半步’的意思。有个同学没看清楚那个字,跑来问我:‘为什么老师要说“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青蛙不用走,跳一下也很远呀!’”

学敏和明哲听了史老师的话,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