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中国哲学·天平上的礼和法:荀韩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明分使群:个人的本分与群体的协作

我们现在换个角度,来谈谈荀子经世济民的计划能够实现的另一个必备条件,即一个社会要确定好个人的等级名分,以便组成能进行协作的群体。这就是所谓的“明分使群”,也是荀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千里之路,是由半步半步走出来的

“劝学”二字意指劝勉人们向学。在《荀子·劝学》篇里,荀子以丰富的譬喻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劝勉世人,学习应该保持勤勉不懈的精神状态。文章中的很多话,后来都被精简成耳熟能详的成语,流传于世。

像“跬步千里”这句成语,就曾经鼓舞了香港著名的商人李嘉诚。据说李嘉诚在幼年时,他的父亲曾要求他背诵《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李嘉诚把这几句铭记在心。从商后,他不断地提醒自己,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抱持跬步千里的精神,循序渐进,汇聚涓滴力量,就能逐步迈向成功。

荀子重视学习,与他倡导的性恶说有关。人性向恶,人们唯有通过教育,通过后天勤勉不懈的学习,才能化性起伪,培养良好品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荀子说,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动物有知觉却不讲礼义,而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还讲礼义,所以是天底下最尊贵的。

人的力气比不上牛,也不像马儿那么能跑,但牛马都为人所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能组成社会群体,而牛马不能。

人为何能组成社会群体呢?因为人讲究等级名分。等级名分又为何能实行呢?因为人有礼义。

所以说,按照礼义来确定等级名分,人们就能和谐相处;能和谐相处,就能团结一致;能团结一致,力量就会强大;力量强大,就可以战胜外在的事物。荀子的这番话,将人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又指出社会组成的动力源于以礼义为标准的“群己关系”。别看荀子说得简单,在中国古代,这可是第一次把“社会”的性质和特征说得这么清楚。

分,不仅指名分,也指本分、职分或分工。一群人组成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群体,不是只住在一起,还得在群体中谨守本分,发挥自身作用,以促进合作,谋求利益。依靠群体的力量,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才能被充分利用,群体也才能更为强大,个人的安全和幸福也才有保障。

相反,要是人们都不懂这个道理,一味依着原始的欲望发展,那么众人住在一起,只会增加彼此的矛盾,即使只是一点儿资源,相互之间也会争来抢去。这么一来,大家还有好日子过吗?

所以说,各行各业所生产的物品,是用来养活一个人的。但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无法兼有多种技能,也无法同时兼管多种事务,要是大家互不来往,互不依赖,各自的生活就会陷入穷困;然而一旦人们结成了群体,却没有名分等级的划分,争夺一样会发生。穷困是祸患,争夺也是祸患,要想解除这种祸患,最好的办法就是“明分使群”。

学敏说:“老师,荀子的说法,跟孟子的很像!”

史老师说:“是的,孟子曾说‘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关于社会分工这件事,他们两个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学敏问:“孟子还主张劳心者和劳力者应享有不同的待遇,难道荀子也这么认为吗?”

史老师答道:“没错,荀子所说的等级名分,订立的标准不仅看一个人的阶级出身,还要看他所担负的职责。比起出劳力干活的人,劳心于政事的人更有资格拥有更高的身份,享有更好的待遇。以此类推,享受最高待遇的当然就是君主了。从理论上说,能够成为君主的应该也是最有能力组织群体的人。”

要维持一个国家的安定与发展,贤能的君主必不可缺。君主治国的能力首先就体现在组织群体上,这其中也包括管理各级官员。在荀子看来,君主若能把群体组织好,他所管理的那些人也就能把所有的事物处理好。

当国内的各种事业都步上正轨,农桑繁盛,六畜兴旺,政令适时,百姓的心就能凝聚起来,而有德有才的人也会愿意服从。

说到底,群体的组织还是得从明确等级名分做起,所以荀子说:“名分相同,统属的关系就不会清晰;权势一样,体制就无法统一;地位相等,彼此就不敢相互指使。既然这世上有了天和地的差别,那么也会有上与下的差别。贤明的君主上台后,一旦开始处理国政,就会设立等级制度。”

荀子的这些话很切合实际,就像他所举的例子:两个同样高贵的人无法相互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也无法相互役使。

荀子的政治理想是让国家和人民都变富裕,但考虑到现实层面,他也不得不承认,为了让社会体制有序运转,贫富贵贱的等差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君主就是借由这些差别来对人民实施全面治理的。荀子甚至认为,这就是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