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外联动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基础

现有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诸多理论,大多是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总结出来的,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理论大多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即回答企业为什么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仍从不同视角,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分析了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可能给母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探寻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经典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开启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序幕,是最早从理论上试图回答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独立理论。这一理论由斯蒂芬·海默(S.H. Hymer, 1960)正式提出。在海默的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他通过观察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行为,试图回答为什么有的企业仅仅在国内经营,而有些企业则通过一定规模的发展进行跨国扩张。基于美国1914—195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海默通过系统分析发现,结构性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所获得的各种“垄断优势”是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即在海默看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实质上是在国内市场中具有一定寡头垄断优势的企业利用其获得的垄断优势对不完全国际市场进行掌控的一种方式。

在此基础上,海默的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P. Kindleberger)(1)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进一步明确了市场不完全的内涵及类型,指出市场不完全主要体现在:产品市场不完全、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和政策措施导致的市场不完全等。而且不同类型的市场不完全给企业所带来的垄断优势并不相同,如市场垄断优势、生产垄断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从而完善了垄断优势理论,从微观企业视角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发生的原因,这既包括对利用自身垄断优势进行市场扩张的横向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解释,又包括进行纵向对外直接投资以巩固自身垄断优势行为的解释。从母国角度来看,虽然这一理论未直接涉及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但本国企业借助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市场扩张的过程,无疑会给母国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雷蒙德·弗农(R. Vernon)在1966年正式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是基于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实践,用以解释美国企业在二战以后的国际市场扩张过程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律。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同人的生命一样,其在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会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周期。从发展阶段上看,主要涵盖了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时期三个阶段。(2)每个阶段中产品的特点、需求状况和市场地位均有明显差异,从而其具体使用的市场策略也明显不同(见图2-1)。

图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第一阶段:创新期,产品处于形成、开发与投产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产品由于需要投入较高的研发成本,因此生产成本较高,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低。此时,新产品的产量虽然较低,但可以通过掌握产品的垄断技术工艺而在国内获得垄断利润,并通过少量出口进入有需求的次发达国家市场。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主要进行国内生产与少量出口,而不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第二阶段:成熟期,产品的生产技术与工艺开始变得成熟,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而需求价格弹性显著上升。此时,国内与国外的市场需求大量增加,其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开始凸显,增长的利润又将带动创新国、次发达国家甚至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者不断进入,生产成本的竞争有所加剧。在这一阶段,创新国企业在进行国内生产与出口的同时,开始衡量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得失,当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更有利可图时,创新国企业将会选择到国外投资设厂,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三阶段:标准化时期,产品生产技术的门槛已经很低,达到完全标准化,此时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的高低。此时,创新国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而且为了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将标准化的技术、工艺转移到更具成本优势的欠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产品标准化时期创新国与次发达国家企业的一个重要选择,而欠发达国家则成为重要的产品生产地,并通过国际贸易等方式向创新国和次发达国家市场进行出口。进一步地,当这项技术已无利可图的时候,创新国企业将会通过技术许可的方式向欠发达国家企业进行转让。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完整地刻画了一项新产品从出现到标准化阶段,随着产品技术与营销生命周期的变化,产品创新国进行国内生产、出口、对外直接投资的整个动态演进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出,充分利用本国的垄断优势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并更大程度地占据市场是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因,较好地揭示了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逻辑。而立足于母国视角来看,国内企业立足于市场环境所进行的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和效率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在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的同时,很可能对母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产生正向影响。

(三)内部化理论

对于企业为什么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非出口或者技术转让,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到20世纪70年代,巴克利(P.J. Buckley)和卡森(M.C. Casson)正式提出了内部化理论(3),经Rugman(4)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这一理论成为目前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最流行的理论之一。内部化理论是建立在美欧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沿用科斯(R.H. 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假设展开的。根据内部化理论,市场不完全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市场机制与中间产品特性两者的不相适应。具体而言,即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无法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或者进行外部交易的成本过高,从而难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由此,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实质上可以看作企业用内部交易来代替外部市场交易,通过企业管理手段等方式来协调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关系的有效方式,是企业在所有权基础上对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进一步扩张。这种内部化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自身的交易费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市场不完全所导致的效率损失,通过将企业的竞争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还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垄断优势。这对于母国来说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77年,在融合垄断优势理论与内部化理论等的基础上,邓宁(J.H. Dunning)提出了一个更具综合性的、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一理论将企业国际化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出口、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有效融合在同一框架内,全面论述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见图2-2)。后经邓宁(5)(6)的进一步阐释,这一理论成了目前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中影响力最大的理论分析框架之一。

图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示意图

资料来源:笔者绘制。

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是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specific Advantages)和区位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s)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投资企业拥有而其他企业不一定具备的特定优势,如技术、管理、规模、组织以及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了避免市场不完全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效率损失,而具有的通过内部市场来替代外部市场、将企业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的能力。同所有权优势一样,内部化优势也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之一。区位优势是指从东道国(地区)的视角出发,东道国(地区)具有相对母国而言在投资环境和投资条件方面的优势。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区位优势,如东道国(地区)的市场广阔、要素成本低廉、投资政策优惠等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二是间接的区位优势,即由投资国的不利条件形成的东道国(地区)相对比较优势,如因投资国市场狭窄、生产成本高昂、遭受到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等而形成的东道国(地区)的区位优势条件。区位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等必要条件,并与东道国(地区)区位优势这一充分条件相结合后,对外直接投资才会成为企业国际化的最优选择;如果仅有所有权优势,那么企业进行技术转让更加有利可图;如果企业具有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而缺乏区位优势,那么此时出口将成为企业国际化的最佳选择。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条件,并对不同投资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如市场寻求型、资源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做出了解释,表现出了极大的综合性与一般性,但这一理论也面临诸多争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理论中的三大要素相互交叉重复;而且虽然在理论中引入了东道国(地区)这一宏观视角,但本质上仍是基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的理论分析(7)

(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基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小岛清(K. Kojima)(8)(9)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这一理论论述了产业国际转移的主要机制,指出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丧失或者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开始进行。这里提到的“边际产业”具有双重内涵:一是对于母国来说,这一产业处于母国产业比较优势的最底部,属于丧失或者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是“边际”的;二是对于东道国(地区)来说,这一产业处于东道国(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的顶端,是东道国(地区)极力发展的产业,同样是“边际”的。基于“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母国从已经丧失或者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摆脱出来,集中资源与精力发展新的技术和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有助于东道国(地区)接受管理资源和产业资源的转移在本国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其他商业活动,从而可以促进母国和东道国(地区)的产业优化与升级。在此基础上,小泽辉智(T. Ozawa)通过对日本厂商在1960—1970年的对外投资行为的观察,进一步详细说明了基于“边际产业”原则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机制。(10)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母国边际产业中退出的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东道国(地区)获得比母国更廉价的生产要素资源,同时还可以享受东道国(地区)优惠的引资政策,从而获得比投资母国更优厚的效益收入,这将导致处于母国边际产业中的企业愿意更多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二是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产业转移过程中,无差异生产要素和行业特定要素均会被释放,其中无差异生产要素(如劳动力)由于难以跨越国界,而更多转移到母国的优势产业中,从而为母国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0zawa强调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选择应有助于本国现有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并提出“日本经济结构的快速转换与其能利用对外直接投资这种要素的快速转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与上述基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的理论分析不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主要基于国家和产业的宏观视角展开,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直接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和东道国(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相结合,详细论证了基于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如何提升母国和东道国(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理论中,虽然主要研究视角仍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实践,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与边际产业转移的被动接受者而存在,但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机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世纪60年代以来,立足于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投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整体来看,这些理论主要回答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企业为什么要国际化”,二是“企业为什么能国际化”。其中,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将在母国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看作企业维护、利用和发展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以进一步带动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而企业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母国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主体地位,有十分充分、十分自由的经营选择权利,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并非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但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考察思路,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开展,母国企业通过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以实现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方面的更大提升,并获得更多利润。更重要的是,一国的跨国公司往往是所在行业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通过与外部市场的频繁联系获取信息和知识,在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将借助区域内企业间的网络联系促使产业内竞争企业和关联企业的跟进与模仿,进而导致整体产业的结构升级(赵付春、焦豪,2011)。另一方面,某一行业的扩张还可以通过上下游关联效应的发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更多稀缺生产要素的流入,进一步推动这一产业和相关联产业的扩张。这两种效应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并最终可以带动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基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边际产业扩展理论则从产业转移的视角出发,为理解母国(尤其是后起国家)基于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直接而翔实的理论分析。这种基于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有助于东道国(地区)经济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将通过带动母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产业的加快退出和无差别生产要素向国内优势产业的集聚等方式带动母国产业结构升级,为本书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发展中国家实践的投资和产业变迁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为了更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Wells在综合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11)这一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虽然并不具有像发达国家那样的绝对竞争优势,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对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这使得来自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很难在这些国家取得相应的效应,而小规模生产方式和使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往往更为适用。这就为拥有低成本优势和小规模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机会。另外,从产品生产周期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阶段也不相同,这将导致处于生命周期较高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开发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相匹配的技术,在获得其所有权优势的同时,还将在处于生命周期较低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获得机会,并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特征,小规模技术理论解释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以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逻辑。虽然这一理论并未直接提及母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逻辑的理论分析仍为下文探索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Lall在《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12)Lall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进一步创新,会给这些技术带来新的活力,并形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所有权优势来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生产要素结构、市场规模、技术基础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投资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将具有发达国家难以具备的优势,如均较少使用专用设备,而较多运用当地低成本、低层次的投入品来代替;更多使用成熟的通用产品,以更好地匹配当地下游企业更低标准的机械设备;等等。在此基础上,Tolentino进一步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实质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啄食顺序,在这个序列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国际化也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从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这些国家利用自身建立在技术模仿和改造之上的专有优势,同时内部化其他发展中国家翻新技术的一种选择。(13)技术地方化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市场寻求型和适宜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发生的动力机制。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Cantwell(14)和Tolentino(15)基于技术积累的角度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这一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动,并提出了两大基础命题。一是国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说明所在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将会以平稳的速度发展,而这种能力的提升是由于国内技术能力持续累积而引起的。二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也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会对企业国际生产经营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也会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式和增长率产生影响。根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内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会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过去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经营活动,而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积累,如今转变成了以进出口为主要方式的横向一体化生产经营活动。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不断积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动范围也将不断扩展。即伴随生产经验的持续积累、工业基础的稳定提升以及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这些国家的投资范围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延伸至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解释了当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尤其是解释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过程。这一理论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母国产业结构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互动关系,为本书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联系-杠杆-学习范式

Mathews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扩张的时候具备一些特有的竞争优势,比如成本较低等,但是这些优势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16)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只有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才会显现出来,具体来说,在发达国家的高端市场中低成本所带来的优势十分有限,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收入市场上的作用则会大很多。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是以资源相对匮乏的状态参与到全球互联中的,从而寻求先进的技术以及商务技能。对于这类企业而言,拥有强大的可在国外利用的专有优势并不是它们进行国际扩张的必要条件,它们要做的是进入国际市场并在其中获取重要的战略资产(先进的技术和商务技能等)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Mathews认为,国际化是发展中国家获取自身所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本和品牌战略资源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并且将这种模式定义为联系-杠杆-学习范式(Linkage-Leverage-Learning Pattern,又称LLL范式)。(17)

LLL范式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国际化初期不应该过度依赖固有的内在资源,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方式从而获得所有权优势;在与外部市场取得联系后,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突破领先者设置的障碍并且通过现有联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而不是专注于获取一些可以被垄断的资源。由于获取资源存在一定的国际风险,因此寻找合伙人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发展战略选择方式。在获取资源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会通过频繁的实验和学习不断完善它们的战略,并且通过外部联系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利用。联系—杠杆—学习三个步骤环环相扣,跨国公司后来者通过进入全球价值链,并且利用低成本的优势与全球进行互联,从而产生杠杆作用,利用外部的优质资源将其转化和吸收。

学习是提升跨国公司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的必经之路,而联系和杠杆则是学习前提的必要准备。Makino、Lau和Yeh(18)基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将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了资产利用型(Asset-Exploitation)和资产寻求型(Asset-Seeking)两种类型。他们认为,当新兴工业化国家跨国公司在向发展程度低于母国的国家投资时,它们就有机会在这些国家利用其固有资源;与此相反,当这些公司向发展程度高于母国的国家投资时,它们就得到了在东道国(地区)获取技术和商务技能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好机会。

基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解释了发展中国家对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盈利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带动效应的增强往往有助于赢得政府更多的青睐,更容易享受到政府政策的优惠以及资金使用上的便利,获得政府的更多支持。实际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到LLL范式等理论的演进过程更进一步表明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仅仅是企业发挥独特优势后得到的结果,还与国内的国际生产网络的构建、产业结构特征与融入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诸多外部因素紧密相关。这些理论更关注不具有绝对所有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战略性资产寻求型,尤其是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出现的机制。其中,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使之动态化,从而进一步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由资源寻求型产业向技术寻求型产业投资转型的动力因素。技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性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政府有动力通过政策支持、方向引导等措施促进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在内的一切可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行为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有利于促进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