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中观层面:城乡、区域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更均衡

城乡、区域和产业作为我国发展和治理的切实载体,真切地反映了我国融合发展比较具体的面貌。城乡、区域和产业的发展已经效果显著,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融合发展的过程。但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这一中观层面仍有诸多需要优化和进步之处——从浅层的、不均衡的融合状态向高层次的深度融合过渡,促进城乡、区域和产业各领域的信息和资源流通。

2.2.1 城乡整体性统筹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由来已久,城乡二元将城市和农村人为分割,带来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目前,城乡二元局面仍然存在,即便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影响下,城乡发展仍表现出巨大的差距和不协调,城乡一体化还需进一步发展。

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的根本制度所在,户籍制度不仅带来了空间上的阻隔,还从身份界定上区分了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拥有的福利范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没有完全实现享受同等的权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有不同的福利政策。农村居民在城市地区尚未享受同等的权利,个人可以突破地域空间,但难以突破政策制度的空间。

如图2-5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逐步放开,户籍制度的松动加速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取消了城乡之间的空间限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但农村居民融入城市的过程仍然很漫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体验,农村居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难以获得同等的生活体验。同时,农村居民在大多数城市中并未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弱。人口融合难以达到物质满足感和社区归属感。

图2-5 人口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的演变路径

① 赵军洁,张晓旭.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改革估价和趋势判断[J].宏观经济研究,2021(09):125-132,160.

城乡分割也是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分割,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的传统仍然在当今时代得以延续。大量的生产要素集中在城市,资本、技术和数据等高生产力要素被不均衡地分配在农村和城市地区。高生产力要素在农村地区的适用范围小,难以高效率地促进经济发展。城市的虹吸效应也带来了要素的不均衡流动,要素更多向城市地区流动,要素流动尚未自由均衡。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依然对城乡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图2-6所示,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制度体制限定了城乡发展的权利和合法性,影响到城乡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经济要素的流动与使用。而数字时代要求普及化和同质性,在时代发展的号召和推动下,城乡需要统筹发展,形成整体性的发展局面。

图2-6 城乡发展的逻辑

2.2.2 区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区域由多个同质或不同质地区组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诸多区域促进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区域发展正处于高速度发展阶段,多个区域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本区域的优质发展。但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尚未形成良好的局面,区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跨越还需要更加协同。

区域与区域之间天然地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部分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水等资源,这些区域通过自然资源来实现本区域的发展;部分区域拥有丰富的交通资源、人口资源和技术资源,通过发展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实现本区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区域独立发展难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要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各区域还需要从本区域的特性出发,找准本区域的需求点,实现与其他区域的高效合作,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

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市场范围和市场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排外和地方主义,并未实现全方位的跨区域市场流通。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产业不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传统经济优势地区与现代经济领先地区难以打通流动市场。要实现区域的统一发展,促进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统一市场让市场要素和市场资源快速流动,打破了现有的区域发展格局,以市场交换促进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

行政区划影响和塑造了不同区域的政府机制和利益分配,不同区域各有其利益诉求,并且不同区域面临着不同的考核机制,区域内和区域之间存在多元利益博弈,区域之间难以真正形成一体化发展。但信息时代对于数据和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共享需求与区域利益分割产生矛盾,区域之间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国土空间规划和政府机制变革来促进融合发展;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促进区域合作的公平;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利益辐射扩散机制,更大范围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从而由点到线再到面地形成区域整体发展格局。

在呼唤一体化和体系化的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资源禀赋差距、市场和利益机制分化影响到区域之间的市场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见图2-7),区域发展从高速度阶段向高质量阶段的跨越还需要更多的协同机制。

图2-7 区域发展的逻辑

2.2.3 产业业态智慧融合发展

产业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行业和部门,是经济活动的集合,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核心;服务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农业和工业发展。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之间的合作发展还未形成常态。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偏低,三大产业还未形成体系化发展格局。

过去,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区隔明显,交叉合作的领域少,产业之间的渗透不足;技术合作程度低,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保持传统状态,工业尚未实现全产业链技术更新。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之下,农业的工业化、规模化程度加深,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将会要求更高水平的技术融合和数字融合,由内而外地进行产业融合,模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边界,提高产业渗透的程度。

正如前文所言,我国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还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产业的技术融合到达产业的产品融合,最后实现产业的业务融合,并逐步实现产业的高层次和高质量融合。目前,产业融合尚处于初期阶段,产业之间的合作难以创造和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脱节。

产业之间的初期融合阻隔了与产业相关的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产业之间缺少合作和利益分享阻碍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领域少、企业合作利益诉求低、企业之间的边界清晰,难以促成合作与交流。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和工业企业之间缺少合作机制和合作诉求,难以推动技术的融合和业务的融合,企业独立运作难以应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无法确保本企业的长久发展。

在现阶段,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融合均未呈现良好的状态,如图2-8所示,技术的区隔带来产品的独立化和单一化,产品合作诉求低,进而区隔业务领域,最终导致产业融合程度低。但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下,产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大势所趋,产业应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技术优势和发展环境,实现产业融合的智慧发展。

图2-8 产业融合发展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