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散论](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96/46403596/b_46403596.jpg)
三
如果从人类历史前后发展的形态顺序来考察,则西周、春秋时期的父系家长制血缘宗法封建社会,我们可以称之为早期国家。
所谓早期国家,是指人类历史上的那些最早的原始类型的国家,它是紧接着原始社会的解体而出现的,它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构成了这一地区或那一地区、或长或短的国家发展链条中的第一环”(12)。它既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也不同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古代国家。关于早期国家的特征,由于世界各地各民族具体情况不同,其特点也有较大差异。有的学者曾经列举出早期国家应该具备的七项特征(可具备其中一项或多项)(13),也有的学者将人类早期国家的特征概括为“连续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14)。后一种概括更符合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形。所谓连续性,是指早期国家具有从原始社会继承下来的许多特征。“这些连续性可以从该社会的社会成份、从属和剥削的各种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继续有重要意义的亲属关系,地方结构与制度的各种类型,以及这些制度的职能作用等当中追溯出来。在早期国家建立之后,许多传统的制度根据新的条件得到一定修改,而不是崩溃或者被废除,这完全可以说是一条普通的规律”(15)。所谓复杂性,是指“不同形式的依附和剥削关系是同时并存的,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关系占有明确和绝对的优势。奴隶制、奴役、扈从、纳贡制、强迫劳动、各种税收等等,诸如此类的关系和制度,在早期国家里都是存在的。但这些依附和剥削的形式至少大部分就已存在于前国家时期(指原始社会)”。“在早期国家里,阶级形式没有最后形成,阶级结构还没有稳定,同时社会、经济、法律和其他方面的等级划分还没有互相协调起来”。“社会结构是最为复杂多样的,统治阶级的不同集团之间彼此是最为分裂独立的”。“这种职能上的划分还经常由种族的、亲属的以及其他形式的划分所补充”(16)。征服以集团化为主要形式,它使早期国家社会结构的底层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所谓不稳定性是指早期国家代表的是一种正在向前发展的文明。血缘关系逐渐为政治关系、地域关系所取代;血缘世袭制逐渐让位于任命和竞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互惠和密切接触逐渐淡化,阶级的划分日益明显清晰等。当原始社会的残余被大量扬弃,旧的社会特征基本消失,国家政权被强化,并真正矗立于财产关系和地域关系之上的时候,早期国家才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且,早期国家和专制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等都可能存在。但向专制主义发展却是早期国家的一种普遍趋势。
用上述情况来衡量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社会,我们便不难看出,它们都属于早期国家的总体范畴,尽管它们在发展程度上某些地方要较古代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为高。夏代的情况今天已很难确切描述。商代国家带有极其明显的原始性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徐中舒曾经指出,在商代,王位继承的兄终弟及制是“氏族社会在父系确立以前存在过的,后来残留在殷代里”。“王、子不同族,是氏族制还有相当大部分的存在,尚未向宗法制过渡时的情况”(17)。丁山在对殷墟甲骨文中反映的氏族制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后认定,殷商社会仍然停留在氏族制阶段,血缘宗法家族制度也在发展之中(18)。而西周、春秋时期,更明显地带有许多早期国家的原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