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 超高龄老人之肺部感染后余热不清案
患者伍某,女,92岁,广州人。因反复发热、咳嗽咳痰2周余,加重1天,于2014年1月28日收住入院。患者于2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达39℃,咳嗽、咳痰,平躺后咳嗽加重,痰为白色黏稠痰、量少、难以咯出,无伴气促、胸痛、胸闷。曾到珠江医院急诊就诊,诊断为“肺部感染”,给予青霉素、环丙沙星等抗感染治疗后,仍然反复发热。患者1天前发热、咳嗽等症状加重,遂到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收入我科。入院诊见:神志清,精神疲倦,发热,体温37.5℃,咳嗽、咳痰,平躺后咳嗽加重,白色黏稠痰、量少,难以咯出,伴有胸闷,无气促胸痛,无恶寒,无鼻塞、流鼻涕。自起病以来胃纳差,睡眠差,大便难解,夜尿3~4次,舌质干红,无苔,脉滑数。入院后经过予以西医抗感染、对症支持并中药清热化痰止咳等治疗后,症状改善拟定于2月11日出院。因患者家属担心发热反复,遂托人请在出院前会诊。观其形体消瘦,四肢蜷缩,倦怠懒言,神志尚清,面色晦黯不泽,口黯红,唇干裂无津液,自觉口干难忍,饮水即吐,不欲饮食,咳嗽时作,咯痰不畅,大便数日不通,夜间睡眠不宁,舌质干红少津,舌苔根部厚而黑燥不见底,脉细涩。患者热病后,津液大伤而胃气未复,发热症状虽有好转,然“灰中有火”,恐成燎原之势,故当急下存阴。方药:

二诊,2014年2月15日,患者出院回家后,服药1剂,当晚泻下4次,次日口干稍减,仍不欲饮食,服药5剂后,大便日行2~3次,舌根黑苔逐渐变薄。饮食可以逐渐吃少量稀粥。原方减芒硝5g,加番泻叶5g,再服5剂。
三诊,2014年2月24日,患者服药后,饮食逐渐增加,舌苔已经由黑转黄,可以下床稍稍走动,仍时觉口干,干咳少痰,遂于原方去芒硝,减大黄5g,加莱菔子10g,再服5剂。
四诊,2014年3月3日,患者因食用糯米鸡后,病情反复,口干,腹部胀闷,舌苔厚腻,脉涩。原方加槟榔、厚朴各15g,再服5剂。
五诊,患者诸症好转,饮食如常,原方5剂,隔日服。随访2年,患者每觉腹胀,大便不畅,即按上方用免煎中药颗粒剂如法炮制,开水冲服,无不适。家人甚是欣慰。随访2年,仍健在。
【临证明理】
患者耄耋之年,身患热病,经住院之治疗,体温虽降,但热邪未去,仍口干不得饮食,二便不畅,故急下存阴。初以小剂,病人4日后,方可饮水,其中之热毒可知。或有人问,年高体弱,鲁莽用药,是否考虑后果?当是之时,唯见患者精神萎靡,身体蜷缩,口唇干裂,舌质苍老,苔焦黑,脉细如丝,久治不愈,生机不灭,急当泻下存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诚非虚言!
【个人体会】
此案患者为超高龄患者,热病后,宜养阴。然患者身热虽减,然余毒未清,故用小剂量硝、黄,以成缓下之功。四诊时,患者因饮食不节过食黏腻而病情反复,经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热病之难调,由此可见一斑。曾偶遇吴伟康教授,他问及用大黄之经验,我即用此案回复,病人有是证用是药,不拘年龄,况仲景之教,临证之本义,实顺势而治,乃中医之道、临床之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