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心理学干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梦

梦是人类非常熟悉的神经生理现象,人类对梦现象的关注由来已久,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梦是病魔的征兆;而古代埃及人、罗马人、犹太人则认为梦是来自神的旨意;古代中国人把它当作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消息。

一、梦的发生

梦,是睡眠中不由自主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影像和身体的感受。睡眠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有梦,但是只有REM睡眠的梦比较鲜明丰富,而容易被记得。一般来说,一个晚上,我们会有3~5次梦,大概每90分钟1次。一场梦的长度,可以短到几秒,也可以长到20分钟左右。然而,一般人醒来后,或许5分钟不到,就会忘记一半左右的梦;可能不到10分钟,就几乎要全忘了。要是前一天晚上没睡醒,或赶着起床出门,会忘得更快。在睡觉时,头脑的短期记忆是不活化的,我们才记不得大多数的梦,最多是记得比平常更激烈或醒来前才做的梦。科学家也指出了一种自动运转的机制——“脑部默认网络”,随时都在随机地产生念头、反射、各种习惯和本能反应。在这种运转下,脑部并没有办法真正休息。

研究发现,梦并不是人类才有的本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也一样会做梦。爱唱歌的斑胸草雀(zebra finch)会在睡梦中重复刚学到的新曲调,老鼠也在梦中重复白天走迷宫的过程。还有研究者去测量蜥蜴的脑波,发现它们的脑部睡着了一样有快速动眼睡眠、深睡各阶段的波动。

在快速动眼睡眠和做梦时,常提到的情绪脑——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和海马回),也就是控制情绪和记忆的位置,相当活跃。而负责理性控制的前额叶相对不活跃。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的梦都是关于我们熟悉的人事物,才会让我们觉得梦是真实的,而梦的内容往往没有合理的情节。美国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尔(Calvin Hall)历经30年研究,整理了男女的15 000个梦,包括梦的场景、角色数量、角色性别、情节、内容是令人舒适的还是恐怖的。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的梦都是可预期的,而且通常折射了当天或近期生活里的事。

很多文化中也有关于梦的传说,古希腊人相信,梦代表了直接由神明传递而来的信息,把梦当作是一种与灵或神直接交流的管道。就算不是神或灵要转达的信息,对古人而言,梦好像还可以预测命运,也就重视解梦。直到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对理性的需求才逐渐取代了对梦的重视。几十年后,弗洛伊德又把梦的重要性带回来。他设立了一套完整的解析,把梦里的一切都当作象征,而每个象征都有意义,对大众文化和心理学影响了几十年。

梦魇的发作与噩梦密切相关,患者从恐怖性梦境中惊醒时,能够清晰回忆起强烈恐怖性梦境,是以恐怖不安或焦虑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梦魇的惊醒可以发生于睡眠的任何时刻,但由于梦魇主要发生在REM睡眠期,因此典型者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后半阶段。

关于梦的成因,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给出了很多解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梦揭示了一个人最深层次的无意识欲望,在梦中我们用象征性的物体来掩饰这些冲动。其他研究人员提出的理论认为,做梦可能是一种离线的记忆处理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得以巩固学习内容和进行日常记忆,甚至可以说做梦提供了一种人类发展认知能力的方式。还有理论认为,做梦是一种古老的生物防御机制。在梦里,人们会对外界的威胁性事件进行模拟,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有洞察力,从而避免此类事件。此外,也有理论认为,做梦只是大脑随机活动的结果。根据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梦的真正含义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许多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二、梦的生理与心理功能

(一)生理功能

部分生理学家认为,梦是机体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因而睡眠中人体内外的感觉刺激常与梦的内容有关。梦是否有生理功能目前尚无一致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梦有一定的功能,美国精神病学家比尔曼和格林认为,做梦可以减少应激反应。他们通过记录精神病患者的睡眠模式发现,在十分紧张地讨论问题之后,这些患者的REM睡眠增多,而正常被试者在看了悲惨的电影之后,对REM睡眠的需要也会大大增加。因此认为,睡眠可以缓解精神创伤所产生的影响。也有研究认为,梦境的随意产生和梦幻中的任意发挥,有益于不良情绪的宣泄,从而起到调整心理状态的效果。睡眠障碍的患者采用诱导梦幻的方法后,大多数患者报告,诱导所产生的任意梦境能使他们晨起后产生一种心情舒适的效应。

另一种观点是梦本身没有什么意义。认为梦源于脑干,而该脑区是控制呼吸、心率和其他不随意功能的区域,由于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过程于睡眠中仍在继续进行,所以仍不断发出电脉冲至脑部控制视觉、记忆和情绪等区域。如电脉冲兴奋视觉皮质的神经元,就可能产生梦中的视知觉事件,但这种信号常常与现实世界的信号并不密切相关,而这些无规则的兴奋可以将睡眠者的认知活动统一起来,此时由于记忆中的零碎片段被拼凑在一起,因此就会出现许多奇特的梦境。

(二)心理功能

梦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意义。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著名的“梦的解析”学说,认为梦是“瞬时的心理现象”,将梦看作是强烈的、无意识的、被压抑的愿望的符号表达。因而,梦可以揭露一个人内心隐藏的冲突,而这些冲突是难以在一般社交情况中表达,或是太痛苦而记不得,只能通过梦当作一个出口。他相信这些过去的难题会改头换面在梦里出现,如果将这些梦做一点适当的解释,或许可以帮助当事人释放心理压力,为问题带来一点线索,解开恐惧、焦虑,从而缓解内心冲突而起到治疗作用。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脑部的处理,梦将焦虑与恐惧和我们本来就知道的事件混合起来,可以减轻恐惧,帮助我们从过去的恐惧经验中学习,而能面对危险和威胁。认为梦就像夜间的心理治疗,生活里的痛苦与本来就有的记忆混合搅拌,情绪上的冲突和压力也就被冲淡。同时,快速动眼睡眠是一种调控情绪的睡眠,让我们在整合记忆时,同时清除里头所含的情绪。圣卢克斯医疗中心(St.Luke's Medical Center)的研究者追踪了一群离婚女性的梦,观察到离婚后恢复最好的女性,比起没有恢复过来甚至陷入忧郁的女性,通常知道自己有做梦,而且梦比较长、比较复杂,混杂着刚发生的新鲜记忆和过去的旧经验,就好像在通过梦去消化心理上的创伤。

有些科学家认为梦只是脑部随机的作用,并没有具体的意义。当初定出DNA结构而得到诺贝尔奖的克里克,通过计算机运算的模拟,也建立了自己的梦的理论。他认为脑部通过学习累积了太多信息,自然要有一个清理的程序。在这个清理程序中,脑想要删除的链接和信息,就变成了梦。

三、梦的潜意识假说

1900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版了轰动一时的《梦的解析》。通过他多年对临床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精神分析理论,而梦的理论又是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最独特、最具开创性的部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类的意识分为三种: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图1-5)。可以觉知到的意识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庞大的水下部分则是无法察觉到的潜意识,梦则是潜意识释放的结果。其过程大体如下:人在睡眠时意识处于休息状态,而潜意识突破前意识的防御,在大脑内出现可觉知的意识活动,这就是梦。

图1-5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冰山理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与潜意识的思想相符,是被压抑的欲望“象征”,是了解精神领域中潜意识活动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潜意识中的一些原始冲动或性欲难以直接展现,同时,意识对潜意识具有审查和控制的作用,所以必须通过梦的“伪装”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有两种:一是显梦,指当事人醒来时所能记得并陈述出来梦境。它是梦的表面现象,类似于假面具,并不代表梦的真相。二是隐梦,即潜性梦境,指梦的背后所隐藏的潜意识动机,它是梦的本质内容,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梦有四种展现方式:①凝缩,即将几种隐意用一种象征表现出来;②移置,即一个不重要的观念或小事在梦中却变成了大事或占据重要地位;③象征化,即以具体的视象代替抽象的思想;④润饰,即把梦中无条理的材料醒后加以系统化来掩盖真相。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满足于本我的一个象征的充满激情的需要。本我,并不常被自我、超我和来自于真实世界的道德约束。可以在梦中自由的去表现它潜意识的希望。尤其在睡眠中,仍存在着自我对潜意识的压抑力。弗洛伊德相信,梦具有希望实现、释放潜意识紧张状态和保持睡眠的功能。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体验过并受过训练的研究者,通晓潜意识语言,有能力从表面的有关系的碎片中发现精神分析的结构,以做梦的人的历史和相应的反应方式上去获得做梦者的自由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