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平民文学”思想
徐嘉瑞于1923年在《中古文学概论》中首次提出“平民文学”后,未只将其当作一般文学术语使用,而是倾毕生之力对“平民文学”思想进行开拓建设,使其成为自己文学思想的核心,形成了系统的“平民文学”思想。将徐嘉瑞以“平民文学”为中心的文学思想与其他学者对比,其具有以下六个特点:第一,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最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提出,是“人的文学”思潮的具化,但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未只停留在“五四”时期,“平民文学”作为一个关键线索能够把徐嘉瑞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的研究贯穿起来,他在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平民文学”思想的建设。第二,徐嘉瑞的文学思想带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未只在文学精神层面研究“平民文学”,注重“平民文学”的实用价值。第三,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不是简单地与“贵族文学”二元对立,在两者之间,徐嘉瑞提出了第三类文学——“平民化之文学”,即“文人文学”,这是一些由知识阶级创作的,打破了“贵族文学”雕琢形式的,直接描写人生的作品。在当时二元对立的学术思潮中,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打破了阶级的对立,显得更加理性。第四,胡适、周作人的“平民文学”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说:“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悯天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与他们不同,始终强调的是集体性,认为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是普通民众,包括了城市市民阶层和广大农村的农民,徐嘉瑞认为“平民文学”是“从平民社会的文化中产生了中国的民众文学”,具有普遍的人道主义关切。第五,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的形成不是受到单一思想的影响,与周作人主要受到日本新村主义思想影响,胡适主要受到人道主义思想和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不同,徐嘉瑞的思想渊源较为复杂,加之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形成了具有徐嘉瑞特色的、内涵丰富的“平民文学”思想。具体说来,徐嘉瑞在幼年接受了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五四”时期受到西方新思想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后更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此外,徐嘉瑞生长于云南大理,其母是白族,大理作为白族聚居地区,保留了本真状态的民族民间文学形式,使徐嘉瑞自幼深受地方民族文化的熏染。最后,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意识形态的内涵,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形成之初的话语表述,主要是对普通民众创造力的尊重和对民间文学的认可,后随着时间流变和政治思想影响,“平民文学”思想的内涵改变,甚至徐嘉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不再直接使用“平民文学”的语言表述。原因在于,徐嘉瑞在革命运动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在时代政治思潮影响下,他和同时期许多学者一样都要努力改造自己思想,去贴近中国共产党的主旋律思想,“平民文学”思想发展至后期与“工农兵文学”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同时,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中对民间、对普通民众的关注是他在学术活动中延续了几十年的追求,潜意识中他也不能完全放弃自己早期“平民文学”思想中的一些主张,如他的长诗《望夫云》的创作也不并非都为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服务,仍包含了丰富的白族民间文化、风俗等内容。这也是徐嘉瑞对自己学术思想的坚持和守望。
徐嘉瑞“平民文学”思想的内涵丰富,具体来看,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关切民间、具有阶级性、注重真实和旨在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