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思想语境中的宋代《尚书》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尚书》在宋代政治中的角色

受清代学术的影响,20世纪以来经学史、思想史著作中有关宋代《尚书》学的内容,大多只涉及其在文献辨伪方面的成就。而有关宋代《尚书》学的专题研究,又常常直接从注解著作中静态地归纳作者的思想,或单纯分析其解经方式(如“以义理说《尚书》”“以经解经”“以史证经”等)。似乎对于宋代的注解者而言,阐释《尚书》是疏离于生活和时代的、仅限于文本层面的纯粹的学术行为。

有学者指出:

本来在强调践履的儒家思想传统中,经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虽然可能千差万别,但两者间存在着有机关系却是一件相当自然的事。然而,在近代学术观点的笼罩下,人们往往只注意到经学作为一种经典研究的客观之学,却忽略了经典与生活可能存在的致密关系,因而也遮蔽了我们对思想史中这一个重要层面的了解。[53]

正是基于经典信仰崩塌之后的经典研究态度,默认训解、阐释《尚书》对宋儒而言是“经典研究的客观之学”,才使得经学史研究者极易忽视经学在传统中国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真正角色,从而导致前述诸多研究缺陷。

徐复观提出,若要把握儒家经典“在历史脉搏中的真生命”,追求“经学史自身的完整性”,不可“只言人的传承,而不言传承者对经学所把握的意义”。[54]可见探讨宋代《尚书》学,首先应当回到历史语境,探求时人所理解和坚持的《尚书》在政治中的角色,考察他们在日常政治实践中“释放”《尚书》影响力的种种途径。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尚书》影响思想和行动的方式,追寻经学的时代核心关切,避免受到各种非历史性的研究范式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