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节结语
总而言之,20世纪以来关于宋代《尚书》学的研究较为薄弱。经学史方面,旧式经学史站在清代学术的立场之上,从清代学术的兴趣和成就出发,着重展现宋代《尚书》学不遵旧注、疑经改经两个特征。受旧式经学史和新兴的哲学史、思想史的影响,新式经学史重视宋代的《周易》《春秋》《周礼》和“四书”学。除怀疑伪经的思想被偶尔提及,宋代《尚书》学在新式经学史中基本是“消失”的。《尚书》概论性著作方面,其涵盖内容均为清代、民国以来的《尚书》研究热点话题,除辨伪外与宋代无涉,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展现宋代《尚书》学。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涌现出一批聚焦宋代《尚书》学的研究论著,涵盖多家经解,厘清经解源流,揭示解经方法,归纳经学思想,成果丰富,但也存在不足。现有研究大多以人物或文本为研究单元,很少围绕某种主题或思想展开;研究方法主要是单纯地描述、对比经解,而未能将经解还置于其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入解释者的思想世界,揭示经解背后的现实关怀和行动指向,故客观上造成《尚书》学在宋代政治文化、社会思想图景中的角色和贡献无法显现,反过来“助长”了经学史、思想史对宋代《尚书》学的忽视。
宋代《尚书》学研究的不足,与未能明确时人的“《尚书》观”有关。揭示出宋代知识人将《尚书》视作什么,有助于准确把握他们援引、阐释《尚书》要干什么,以便进一步揭示《尚书》在宋代政治生活、思想文化中的意义与贡献。因此,下一节将重点考察《尚书》在宋代政治思想和实践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