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消费者要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使用可视化社交媒体的“95后”

“95后”借助可视化社交媒体应对自己的社交媒体焦虑,比如GIF动画、表情包、表情符号,他们用图片、视频表达对共同文化体验的理解,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社交媒体动态中。这样一来,他们能够共同解决个人或者集体的问题,互相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互相给予支持。他们也会在社交媒体上谈论一些在家或学校不方便谈论的话题,并因此获得较高的“数字公民”地位。改编自2018年出版的《#YouWillBeFound:在Instagram和Tumblr上利用〈致埃文·汉森〉作战网络欺凌,赋能青少年》(#YouWillBeFound:Leveraging‘Dear Evan Hansen'on Instagram and Tumblr to Combat Cyberbullying and Empower Teen Upstanders)。

焦点事件:年轻人中的流行文化——《致埃文·汉森》

透过主流年轻人文化的棱镜,我们可以看到百老汇剧场大热的音乐剧《致埃文·汉森》赋予了教育家、营销家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可视化社交媒体和视觉叙事艺术在年轻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致埃文·汉森》获得了2017年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奖,它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埃文·汉森的少年的故事。扮演该角色的是托尼奖的获奖演员本·普拉特(Ben Platt),他像众多年轻人一样受到社交焦虑的困扰。2016年年中,《致埃文·汉森》在流行文化中爆红,全美国的青少年都在Tumblr和Instagram上说,《致埃文·汉森》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全部的内在情绪——他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人气和社交媒体方面的压力感到焦虑。

这部音乐剧触动心弦,引起许多年轻人的共鸣,这些年轻人在埃文·汉森身上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自己。《致埃文·汉森》很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主题标签“你会被找到”(#YouWillBeFound)传播开来。总之,通过埃文·汉森,许多年轻人感觉找到了自己可以归属的部落。有很多年轻人正默默地承受着社交媒体霸凌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致埃文·汉森》是第一个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是独自承受这些的主流文化作品。从很多方面来看,观看《致埃文·汉森》成为一种自我关怀的方式,这个圈子里的人——也叫“森迷(Fansens)”——把粉丝艺术、社交媒体、主题标签结合起来,创造了很多自我关怀式的表情包。他们在Tumblr、YouTube和Instagram上集结这些元素,与网络暴力、消沉、焦虑、自虐、自杀等进行正面斗争。

此处的关键信息是,当年轻人自我组织、重构数字视觉故事,让其更符合自己的平台偏好和群体身份时,他们认可自己所拥有的力量。社交媒体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表达情感的平台,也帮助其他同龄人克服焦虑。在《致埃文·汉森》的演员谈论欺凌、善良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同时,Lady Gaga的反欺凌倡议、“生来如此基金会(Born This Way Foundation)”于2011年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由Lady Gaga和她的母亲创办,旨在帮助那些在生活中处于弱势的青少年,为他们打造更积极的线上线下环境。,以及“善良工程(Kindness Project)”“生来如此基金会”发起的一个项目,通过与其他团体及年轻人合作,为年轻人提供建设更友好社区的资源和机会。也顺势而生。


“95后”用表情包聊天,你呢?

表情符号曾经只是几个笑脸和卡通图像,如今却渗透进流行文化、品牌交流、当代明星的“推文”及广告等方方面面。也许你会纳闷:这些表情符号有着什么内涵,品牌要如何使用它们?但总的来说,这个问题没有直白的答案。波浪、爱心、猫咪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是无法用语言来翻译的。实际上,正是表情符号的这一特点,让它得以在年轻人文化中流行起来。

事实上,尽管年轻人会用表情符号讲故事、传达情绪,但是更多时候,它们仅是网络产物,只是为了让对话交流更为生动而已。如果有策略地使用,这些表情符号可以表达情绪、调节气氛,创造带有情感的语境以避免纯文字可能造成的误解,或是强调事件的严重性甚至悲惨色彩。对于品牌来说,关键是保守使用,并尽量用于真实的语境。前文中我们说过,一个品牌如果想要在年轻人中建立公信力,最糟糕的事情便是弄虚作假。